今年1月30日,IBM(國際商用機器)董事會正式任命新的CEO(最高執行長),原來的CEO葛斯那(Gerstner)功成身退。從他1993年4月加入IBM成為CEO以來,IBM股價漲了八倍,股票市值增加了1800億美元,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IBM自1960年代以來主導電腦業的發展,在主機市場幾乎占有獨占地位。沒想到IBM在個人電腦上的策略錯誤,造成個人電腦的風行,對IBM的金母雞——大型電腦——造成嚴重的替換效果。IBM遭到虧損,股價腰斬,內部升任新的CEO也無法挽回頹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葛斯那接手成為新的CEO。葛斯那有哈佛MBA,曾擔任麥肯錫公司顧問、美國運通及食品公司Nabisco總經理,並沒有高科技公司的經驗,很少人看好這位CEO。
葛斯那上任後,立即採取教科書上典型組織轉型的作法:震撼療法(Shock Therapy)。首先大幅更換高階主管,再厲行降低成本,裁員數萬人,一年之內,IBM成本下降了120億美元;第二年即開始獲利,組織改造後,接著就是策略轉型,葛斯那認為IBM應該提供顧客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因此積極進入顧客服務,成立全球服務部門。1993年到2001年IBM銷售的成長幾乎全來自服務和軟體部門,這策略的轉型對近年IBM的股價有決定性的影響。
首先,服務及軟體的利潤較高,顧客對軟體和服務卻沒有議價能力;其次,轉型到服務為主的公司可以大幅增加資金生產力,服務型公司並不需要資本支出也不需要存貨,和生產硬體為主的公司相比,每1元的股本可以產生更多的利潤,不僅如此,IBM還積極處分資產,將遍布全球的工廠賣掉,到2001年,IBM的廠房設備只占總資產的18%。此外,IBM還積極降低股本,最近三年,IBM每年花60億美元從市場上買回自家股份,流通在外股數從二十三億股降到十七億股。股數減少,利潤增加,資金生產力大增,股價自然扶搖直上,創造了近年來最成功的企業轉型。
如今台灣資訊廠商成長不再,IBM的轉型有許多可取之處。只是生產製造,不會增加資本的生產力,一定要進入服務業,提供顧客更多的高加值的服務,例如替顧客管理存貨等。不要再盲目地增資,擴充資產,要股票增值,必須注意資本生產力,降低股本可能是對股東最佳回饋。
少有人認為IBM這條大牛會翻身,葛斯那做到了,和福特汽車、美國運通、西屋公司等成功企業轉型的CEO一樣,會在企業歷史上留名。(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