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大多數人仍好夢正甜時,台東斑鳩釋迦產銷班的農民們,如同台東地區農會輔導的二十九個產銷班農民一樣,將田裡剛採收的釋迦,集中到集貨場。他們在分級機器前站定,開始將釋迦一個個送上機器分級選別,再以紙箱包裝,等待貨車把一箱箱的釋迦送到全省各地市場行口。
台東地區四個農會的釋迦果農集結起來,以四個農會一起共同運銷,向WTO(世界貿易組織)下戰帖!
共同運銷增加獲利
這不是台東果農第一次向世界下戰帖。二十年前,他們就遭遇國際競爭。過去,鳳梨和柑桔是台東兩大經濟果樹,但在二十三年前就因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而式微或廢耕,台東縣人力因而外流,農村蕭條。
台東縣政府積極尋找新的替代作物,四百多年前荷蘭人引進台灣的釋迦,就在此時成為台東縣新的經濟作物。釋迦因外表酷似釋迦牟尼佛頭飾物而得名,目前台東栽培釋迦面積約四千三百公頃,占全省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三。
再次面對國際挑戰,和其他地區以一個產銷班為單位不同的是,台東農民以農會為單位的共同運銷方式,迎戰WTO。
當選1999年十大傑出農民的台東斑鳩釋迦產銷班班長吳文耀的經驗告訴他,即使是一個產銷班,供貨也不一定穩定,但是供需平衡,農民收入才會穩定,過去還有農民向行口收不到錢、被狠狠壓低價錢的情況發生。
加入共同運銷後,農民既受到農會保障,直接將每日所得轉入帳戶,成本還降低許多,獲利增加。
共同運銷的大宗採購大幅降低固定成本。原本一個包裝紙箱要新台幣20元,集體議價後降為16元;運輸費用降幅更大,自己運一箱釋迦到台北要90元,共同運銷降至45元。
固定成本大幅下降後,相對地收入就增加。參加共同運銷前,斑鳩產銷班一台斤年平均價為38.6元,現在約有55元。
以農會為單位的共同運銷,是1992年時,台東地區農會總幹事陳益南,為了迎戰WTO想出來的點子。由農會主導,用分級機器依重量將釋迦分為五級,統一品質,集體裝箱、計價、運輸,並由農會出面和行口簽約,每個要和農會做生意的行口,得先繳30萬元押金。
起初大部分農民無法接受陳益南先進的想法。有的農民覺得自己的釋迦種得比較好,不想和別人賣一樣的價錢;有的則想,舊的包裝,可以把較差的釋迦放下面,又大又漂亮的放上面,賣的價錢比較好。
不過當大家看到共同運銷展現的成果後,全部都加入。「WTO的贏家是消費者,農民沒有做策略調整,會變成輸家,」吳文耀說。
共同運銷好處多,但是得接受品質的挑戰。分級選別又有品牌的釋迦,如果一箱中被發現不合標準或有瑕疵的釋迦,整個品牌的信譽將蕩然無存。
因此吳文耀這些參加共同運銷計畫的農民,都會用機器先按重量分級,達一定標準重量的釋迦,就會從不同的出口掉下來,再用人工選別,剔除有缺陷的釋迦。台東縣政府農業局農務課課長陳志?信心滿滿地形容,承銷商買的時候,都不用檢查,整箱抬走,「因為台東地區農會紙箱的釋迦就是品質保證。」
釋迦成為商品
台東的氣候暖,排水好,適合種釋迦,但是長途運送保存不易,因此要加強技術突破,才能向海外市場發戰帖。
台東非常適合種植釋迦。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班鳩分場研究員兼主任楊正山分析,太麻里附近外海,冬天有黑潮暖流經過,所以氣溫較高,果實發育較好,冬期果的幼果成熟也較快,能正常發育,因為釋迦畢竟是亞熱帶水果,低溫會讓果實發育慢又小,氣溫高還有利產期調節。此外,台東石礫地多,排水良好,很適合釋迦果樹生長。
除了釋迦外,雜交改良的鳳梨釋迦也愈來愈叫座。1908年就育成的鳳梨釋迦是土釋迦和中南亞安略斯山原產的冷子番荔枝雜交而來,果肉又甜又多,但是夏天時容易裂果,直到將產期調節的開發技術應用在鳳梨釋迦上後,改進許多,愈來愈受國人喜愛。
由於釋迦不能低溫冷藏,容易有軟熟變黑的問題,國外無法進口,台東釋迦在台灣堪稱沒有敵手,但相對的是,國內釋迦也無法外銷。
不過台東地區農會股長黃福祥透露,他們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只要在釋迦七分熟時摘下,用攝氏八至十度的冷風冷藏,就可由海運外銷。
蟲害則是另一個問題。果實蠅和牙蟲實在讓農民煩惱,黃福祥解釋,若使用農藥,外銷時一旦被驗出農藥,外國將不接受台灣釋迦;若不使用之,又會破壞釋迦。目前嘗試用天然可食用的忌避劑噴灑果樹,讓昆蟲與牙蟲不敢接近。
2002年起,台東地區農會、鹿野地區農會、太麻里農會、東河鄉農會共組「台東縣番荔枝產銷班策略聯盟」,並向經濟部商標檢驗局註冊商標,黃福祥表示,釋迦貼上商標代表將農產品商品化,今年台東釋迦農民要團結一心,用「台東釋迦」的品牌挑戰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