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支援前線」!斜槓教授王繼娟:家人是我最強的外掛

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得主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07-10

瀏覽數 40,700+

圖/臺大醫藥學院藥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繼娟。
圖/臺大醫藥學院藥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繼娟。

做研究、帶學生、顧家庭,對身兼多元角色的臺大醫藥學院藥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繼娟來說,家人是她的最強外掛,不只能隨時開啟「支援前線」模式、讓她得以專心工作,也是支持她前行的動力。 

「我們家是爸爸每天煮晚餐,媽媽回家吃晚飯」,王繼娟笑著說。只要她開始著手做研究計畫,任職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的先生吳宗軒不但會接手做家事、接送孩子,還是她的最強外掛,不管在專業領域的討論、情緒的溝通,都能給她最有力的奧援;就連兩個稚齡的孩子都知道體貼媽媽,讓她在老師、太太、媽媽身兼三職的斜槓人生中,能夠遊刃有餘。

成就的勳章,有一半是家人的

「拿到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其實我滿意外的」,並不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傑出的她,卻是當年臺大醫學院唯一一個得獎的年輕學者。當時她和先生才剛回國擔任教職不久,沒有資源、沒有人脈,而且從科技部公布計畫開始到徵件截止,不到60天,才剛生完老二「出關」的她,有些猶豫。但吳宗軒很鼓勵太太,「他對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好啊,你去做啊!」也是有先生大力支持,王繼娟才能順利完成計畫。

吳宗軒是王繼娟在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碩班時的學長,兩個人研究領域相同,先生不只是她時常請益的對象,更能設身處地理解她的工作壓力,「當我拜託他的時候,他就會咬牙把家裡的事情扛下來」;同樣身為研究學者,吳宗軒深知年輕學者的資源,相對缺乏,尤其他們碩博士都是在美國完成,對國內的研究環境並不了解,一切都要重頭開始,而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正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有了經費的支持,不但可以開始建構、經營自己的實驗室,對以後的研究、教學,幫助很大。在另一半的鼓勵下,王繼娟不只以《建構臺灣智能Sentinel 系統:以健保資料及電子病歷進行主動藥品安全監測》獲得年輕學者養成計畫肯定,更在今年與MyData Taiwan合作研發自主健康管理APP,於台美防疫松獲獎,讓吳宗軒覺得與有榮焉。先生吳宗軒是王繼娟的最強外掛,讓她可以專注學術研究與教學,也能兼顧家庭生活。

先生吳宗軒是王繼娟的最強外掛,讓她可以專注學術研究與教學,也能兼顧家庭生活。

醫藥、區塊練、大數據跨領域研究,跟著計劃一起成長

在萬事萬物皆可聯網的現代,人們在網路上留下的使用痕跡越多,也讓「資料等於資產」的概念,成為新經濟模式。擅長處理健康資料分析的王繼娟也發現臺灣有完備的健保資料庫,且電子病歷使用普遍,若能幫助慢性病病人,串接健保和醫院資料,建構一個兼顧資安和公民參與的健康紀錄平台,未來不但可以做更多的研究或應用,也可以讓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協助他們做好健康自主管理。

「這個計畫讓我另外訓練到的是當連接的橋樑」,整個研究團隊包括具有醫藥背景的王繼娟在內,一共6個夥伴,其中有來自新創公司的組員,負責區塊鏈技術;也有專精個資法的律師,還有來自比利時、負責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個資法的專家,而這個健康管理APP,就是大家貢獻出集體智慧財產的結果。這次跨領域團隊的合作,讓王繼娟不只擴大了研究視野,跨出醫藥、公共衛生專業,學習如何將AI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結合自己專精的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提升自主健康管理的附加價值。與MyData Taiwan合作研發「自主健康管理APP」,王繼娟在貢獻自己的醫藥專業之外,更有跨領域的學習,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

與MyData Taiwan合作研發「自主健康管理APP」,王繼娟在貢獻自己的醫藥專業之外,更有跨領域的學習,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

樂當墊腳石,讓未來的研究者有更高的起點

當初聽取年輕學者養成計畫的說明會時,發現計畫中心思想是鼓勵學者放手去做具有挑戰、創新性的研究。有了資源的挹注,王繼娟也鞭策自己往不同方向去嘗試,像自主健康管理APP不僅獲得臺美防疫松獎,更提供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的語言服務,就她所知,比起健康資料發展較強的美國和歐洲,臺灣的表現也十分亮眼,她直言「不敢說是獨步全球,至少可以說是獨步亞洲」,而目前已經確實做出健康管理APP的只有臺灣,這也讓王繼娟的下一步走的更踏實。

目前健康管理APP可供免費下載,而且開放其設計讓所有使用者能自由修改(OPEN SOURCE),除了希望能夠促進這個領域的發展,建立大家對資料的意識或使用之外,研究團隊也樂當墊腳石,讓以後研究相關領域的人,可以在他們已經建立的基礎上再往前,起點更高。對家人跟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情感,是王繼娟與先生離開美國回臺的最大原因,希望能為下一代貢獻所學。照片提供:王繼娟。

對家人跟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情感,是王繼娟與先生離開美國回臺的最大原因,希望能為下一代貢獻所學。照片提供:王繼娟。

回臺,為我們的孩子做一點事情

王繼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又曾在知名的非營利組織RTI Health Solutions擔任研究工作,連同吳宗軒在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兩人的薪水合起來,在美國也可以排入前20-30%,選擇回臺,夫妻倆也經過一番討論。

王繼娟坦言,在美國不管是薪資、研究環境和生活環境,條件都比臺灣好,而且吳宗軒當時也即將拿到美國大學的聘書,但對家人跟對這塊土地的情感,讓他們選擇回來,「因為這裡就是你的家」,她不希望未來有了孩子,卻不認得自己的阿公阿嬤,不認識爸爸媽媽生長的這片土地和文化。「小朋友長大以後要去哪裡都沒關係,他們的人生由他們來選擇;但在這塊土地長大,認識他的親人,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吳宗軒進一步補充,他們專長的領域,跟一個國家的健保制度、醫藥歷史、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等社會人文息息相關,回來臺灣正好可以貢獻所學,「沒有甚麼偉大的情操」,他們謙虛地說,能為這片土地、為我們的孩子做一點事情,夫妻倆覺得這樣就有所值。「臺灣學生的素質很好,而且很認真,不比國外學生差」,但學生往業界發展的機會較少,若留在學校,又只能當個萬年研究助理,不像國外大學有完整的升遷管道,限制了人才的培育以及留才。夫妻倆都很鼓勵學生繼續往上念,或是出國拿學位,未來可以有更寬廣的發展,也能拉抬臺灣的整體研究發展。

斜槓人生的精采,從扮演好每一個角色開始

王繼娟也指出國外大學會分流,像研究型的學校,老師可以專注在研究上;但臺灣的大學,在教學、服務、研究方面有一定比重,如果像她一樣要當好媽媽、好太太、好老師,還要做好研究學者的本分,就會比較辛苦一點。常常工作一忙起來,還得跟先生、小孩「請假」,才能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但只要一忙完,或是周末時,她會「專心」陪家人,「跟家人在一起,你就會覺得很放鬆」,對她來講,不管是媽媽、太太、老師,每一種身分的轉換就是一種紓壓的過程,扮演好每個角色,才能讓斜槓的人生更精彩!

(國研院科政中心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