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新竹交通大學工程四館三樓的307實驗室,實驗室內部陳設與其他學校的實驗室沒有任何不同處,甚至於書架上還有數十本學生所帶來的漫畫書。
但307實驗室卻是臥虎藏龍,近二十年內培育出台灣最頂尖的IC設計人才。這個實驗室的畢業生包括義隆電子董事長葉儀皓、聯發科技總經理卓志哲及研發團隊呂平幸、陳志成、力原通訊總經理黃振昇(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主任)等IC設計精英。
交大307實驗室,正確名稱為Analog IC LAB(ALAB),因為ALAB的發音近似「阿拉伯」,所以又被稱為阿拉伯實驗室,在台灣發展IC設計的歷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台灣第一個類比IC實驗室,也培養出目前無線通訊產業最欠缺的RF IC(射頻積體電路)設計人才。
307實驗室的畢業生一脈相傳,在台灣IC設計界開枝散葉與傑出表現,建構起交大307實驗室的IC設計傳奇故事。
同時它也是台灣產業未來的希望——培養台灣產業界目前最需要的研發人才。
雖然,台灣IC設計業者對於資訊用數位IC的設計能力早已駕輕就熟;但邁向無線通訊市場時,無線通訊產品中的RF IC,涉及到相當多的類比設計,台灣業者對於繁瑣的類比IC設計與量測卻是很陌生,類比IC設計成為台灣跨入無線通訊產業的最大罩門。
從零到有,無師自通
這一群IC設計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有著共同的師父——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吳重雨。307實驗室的催生者吳重雨,是一個天性喜歡挑戰新奇事物的學者,他一路從交大電子工程系,直升研究所、博士班。
而交大307實驗室的傳奇故事,也就從二十年前交大博愛舊校區走廊的克難教學環境開始。
1980年,吳重雨在博士班畢業後,毅然選擇投入台灣最陌生的類比IC設計研究。「當時台灣還沒有學校開設類比IC設計課程,」吳重雨回憶。正因類比IC是台灣最陌生的領域,吳重雨第一年教書,每週都要花五天時間研讀國外的類比IC設計論文,吸收最新的IC設計技術與趨勢。在吳重雨的無師自通學習下,逐步建立起台灣類比IC設計的源頭。
307實驗室成立初期的因陋就簡,絲毫不影響吳重雨的教學熱誠。
除了面對缺乏類比IC設計的相關研究資料外,吳重雨也必須面對硬體設備不足的現實狀況。由於校舍空間擁擠,吳重雨初期只好在走廊指導第一屆碩士班學生卓志哲等人,並且積極尋求與工研院電子所、聯電的建教合作機會。
307實驗室積極與業者合作,促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緊跟產業的發展趨勢。「學IC設計,不能閉門造車,」吳重雨表示,實驗室與業者密切合作,讓學生所設計的晶片,有機會投片到與交大比鄰的竹科晶圓廠,實際參與IC設計、晶圓製程等流程。
交大與竹科的地緣關係,不僅限於人才的交流,更重要是將學術單位與產業緊緊連繫在一起。IC設計的實作經驗促使這一群IC設計尖兵能在畢業前,獲得豐富的IC設計、晶圓製程及量測的實作經驗。「學生畢業後就可以直接上線,業者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訓練,」黃振昇指出。
307實驗室開啟台灣學術單位與半導體業者產學合作的先河,也促成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CIC)的成立,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循著交大307實驗室的產學合作模式,每年訓練出七、八千位半導體人才,成為台灣在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人才訓練機構。
重視理論與應用結合
笑容滿面的吳重雨,一旦指導學生做起研究計畫,就非常嚴謹、馬虎不得。吳重雨嚴謹的IC設計要求與觸類旁通的教學環境,使得葉儀皓、卓志哲等徒弟,在畢業後能夠在各自領域嶄露頭角。
吳重雨對於307實驗室的授課,相當重視理論與應用的結合。甚至有一年交大漏開研究所二年級的「半導體製程」課程,吳重雨發現這個嚴重的課程缺失,立刻自行補開,自己印刷上課講義、參考資料給學生。
吳重雨對於教學的熱誠,從每週頻繁的夜間點名可以窺見。黃振昇回憶當時晚上七點後,交大307實驗室的研究生都會接到吳重雨的「晚點名」電話,吳重雨透過電話指導研究生的研究進度,往往指導完所有學生後,時間已經超過晚上十二點,「甚至於在半夜兩、三點,吳老師還會打電話到宿舍指導學生。」
在台灣的IC設計產業發展歷程中,類比IC設計向來是最薄弱的一環,尤其在發展無線通訊時,RF IC中的類比電路設計,更是台灣業者心中永遠的最痛。數位IC擁有較高的容錯度,但類比IC設計牽涉到許多的量測技術,往往一更改部分的電子線路,所有的量測結果就全然不同;因此,訓練一個傑出的數位IC設計人才只要三、四年就可出師,但類比IC設計就必須慢慢熬,才有可能出師。「類比IC設計就像藝術,」吳重雨形容。
為了讓學生更瞭解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吳重雨積極將學生推向產業界的舞台。黃振昇對於吳老師印象最深的是,為了訓練學生獨當一面的能力,吳重雨經常要求學生直接面對廠商進行簡報,甚至要求學生在部分的產業趨勢研討會中,用吳重雨的名字,上台發表研究成果,鍛鍊學生面對現實產業界的挑戰。
學生從吳重雨身上除了學到IC設計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學到嚴謹做研究的態度,「也使畢業生縮短了進入產業界的學習曲線,」黃振昇說。
立志成為前瞻技術擴散中心
307實驗室不僅扮演著培育類比IC設計人才,更重要的是規劃成為產業界的前瞻技術擴散中心,與業者合作研發先進的晶片應用。「學校必須武裝起來,」吳重雨期許。
所謂的武裝學校,是指學校脫去純學術研究的外衣,學校教授必須走在產業的前面,從事最前瞻的技術創新,而非跟隨產業走過的腳步,以協助業者提升IC設計能力。
例如,生物晶片與奈米電子是307實驗室未來研發的重點。該實驗室目前正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合作,將生物科技與IC設計相結合,開發視網膜晶片,現已進入活體細胞實驗的階段,將動物的視網膜細胞放到晶片上進行實驗,待技術成熟後可造福視障人士。
雖然307實驗室培養出許多IC設計產業的傑出人才,吳重雨仍然熱衷於教學,對於離開校園創業沒有興趣,「尋找有挑戰性的事物,開創新領域也算是他的另類創業,」黃振昇說。
人才培育是台灣在邁向無線通訊最重要的根基。多年來,交大307實驗室培育出台灣最欠缺的類比IC設計人才;今後,307實驗室又將朝向更前瞻的IC設計領域深耕,培養更多傑出的IC設計人才。(江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