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大學評比,往往最重視一所大學的「學術表現」,但隨著學生學習自主化、未來大學必須建立差異化,單一價值觀開始瓦解,大學評比的關注點,也開始更加多元。
一般來說,大學有三大任務:教學、研究及服務,過往評價大學的表現,總是聚焦在學術表現,反而忽略了教學品質、社會貢獻的成績,但近年來已開始翻轉。
去年,國際最權威大學評比之一《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度公布了「大學影響力(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排名」,評比各大學在環保、平權、社福上的表現;教育部近年也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徵選與獎勵,強調大學也應重視服務與教學的成果。
《遠見》接軌國際趨勢,大學排行榜每年不斷調整指標與比重。去年新增財務面向,反映近年私校退場問題;今年更將細指標從35項擴增到39項,除納入大學社會責任指標,並將教學表現比重拉到15%,真實反映整體表現是否符合時代價值。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