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髮簪,大概有300年了吧。」民宅裡,丌笄(匿名,音同:奇蹟)大方地展示她的髮簪收藏。早期傳統漢人婦女髮型常以挽簪示人,髮簪做為飾品展示了主人的品味。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詩人李清照曾經描繪新婚少婦以花代簪的嬌嗔,也凸顯髮簪作為女子貼身飾品,在當代文化和情感上的意義。
丌笄收藏超過1000件的古董頭飾和現代髮飾,還有相關圖文書籍和明信片。
她的收藏室展示著清末髮髻「蘇州撅」、日治時期銀幣髮簪、朝鮮髮簪,還有1915年美國女人穿漢服、綁中國頭飾的老相片…。時光彷彿倒流回百年前,女子搖曳生姿身影,栩栩如生。
2011年,丌笄設立線上「繞髮柔髮簪博物館」,進行數位典藏髮簪物件、歷史圖像,及修復和研究;並成立臉書粉絲頁,分享髮簪頭飾文史,以及交流收藏心得和經驗。
古時女子15歲「及笄」,指的是插上了髮簪,代表長大成人;結婚時新人互贈髮簪,以示定情信物;窮人戴木簪,富人戴金簪銀簪。髮簪既能識別身分,也是社經地位的符碼。
本文未完
歡迎登入閱讀
歡迎登入閱讀
雜誌訂戶登入可無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