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選前朝野對立,導致國內經濟情勢的加速惡化,「拚經濟」在大選前即成為朝野共識,在野政黨在不分區立法委員的名單中,也紛紛推出具有財經背景的學者及前朝官僚,以凸顯「拚經濟」的決心與企圖。
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的前三名,即包括政大金融系主任李桐豪、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以及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劉憶如;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中則有前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坐鎮,前中鋼董事長王鍾渝、倫飛電腦董事長高育仁都列名其中;台聯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也出現了台証證券總裁吳東昇。
選後執政的民進黨雖然如願成為國會席次最多的最大黨,也取得最多席次的不分區立委,但在不分區名單中卻找不到具財經專業背景的人選。
相較於在野黨挾著不分區之便,將大批財經專業人士送進立法院,執政黨「拚經濟」的決心,顯然與民眾的期待有相當落差。在新的國會版圖中,朝野的席次差距極微,儼然形成一種旗鼓相當的「恐怖平衡」。在野黨這批新科財經立委,未必能在國會的「數人頭」政治運作中,主導財經法案的全局,但至少在議題的專業取向上,能引領風騷。
選後民進黨取得國會最大黨的地位,選前朝野政黨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一時雲淡風輕;股市投資人的投資信心,在低利率的引導下也死灰復燃,台北股價加權指數奮勇狂飆,創造了同時期全球股市最大的漲幅,一掃選前經濟前景晦暗不明的陰霾。
這只是經濟風暴來臨前的短暫寧靜?還是經濟黑暗期後的黎明曙光?朝野政黨的新科財經立委顯然有不同的解讀。
台聯不分區立委、台証證券總裁吳東昇就指出,選後國內政局「扁李合作」的體制已然成形,國會穩定多數的局面也將誕生,選前非經濟因素的最大干擾已經消除。他說,「股市投資的錢是最理性的,它們不分黨派,選後卻都奮勇投入股市,即是明證。」
民進黨籍立委柯建銘也認為,隨著美國景氣的復甦,台灣景氣不會太差。他也認為,經過一年半朝野的對抗與妥協,朝野互動已摸索出一條較順遂的坦途,「未來的政經情勢只會更好,不會更壞。」
不過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王鍾渝認為,在資本市場進出的外資,雖能推升股價,卻也能摜壓股價,這種短期游資對經濟成長並無太大助益。而所謂長期實質投資生產事業的外資,過去一年多來卻幾近於零,在沒有資本形成的情況下,要經濟一夕反轉,猶如緣木求魚。
親民黨不分區新科立委、政大財金系教授殷乃平更認為,執政黨以政治力干預經濟事務,較前朝(國民黨)更有過之,使得台灣經濟失去了自我療傷的機會,他預示,「台灣將步上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後塵,成為新一波亞洲金融風暴的引信。」
然而「台灣經濟生病了」,卻是朝野不論的共識。選前各項經濟指標,包括失業率持續攀高,進出口貿易、經濟成長大幅衰退,在在顯示台灣經濟生病了。
台灣經濟到底生了什麼病?綜合這些新科技的財經專業立委的診斷,我們發現台灣經濟有下列四大致命病情:
■政策瘧疾
症狀:政策搖擺不定,猶如打擺子
病例:核四案、拜耳案、兩岸政策
親民黨不分區立委、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民進黨視政黨輪替為革命成功,許多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經濟政策都被迫中斷,核四案從叫停到宣布續建,徒然浪費公帑,政府誠信盡失,令國外投資者卻步。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前經建會主委江丙坤也指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更是令人捉摸不定,常常是「選前、選後不一樣;國內、國外不同調;不同人說不同話」。
■政策青光眼
症狀:以泛綠意識形態決策
病例:大陸投資政策
親民黨不分區立委、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劉憶如表示,過去一年多來,太多的經濟決策在為執政當局意識形態的堅持揹黑鍋。像以「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為由,反對赴大陸投資,即是意識形態掛帥的結果。她說,債權是銀行的利潤所在,借不借錢取決於銀行對債務人的還債能力及誠信的評估,而不應由政策設限。
即使是支持李前總統本土路線的吳東昇,也不反對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而赴大陸投資。殷乃平更不客氣地說,「內閣團隊擇才原則是挑顏色,而不是選腦袋,」這使得決策流於意識形態之爭。
■產業偏食症
症狀:資源過度集中科技產業
病例:美國打噴嚏,台灣科技產業集體感冒
台聯黨不分區立委、台証證券總裁吳東昇說,政策及資本市場過去幾年將資源過度集中於科技產業,使得全球IT(資訊科技)崩盤,台灣遭到的衝擊最大。他說,韓國雖然也強調科技產業的發展,但仍有相當比重的內需產業,減緩了這次國際景氣衰退的衝擊。
■資金貧血症
症狀:對外投資激增,對內投資銳減
病例:上海移民熱、外資出走
江丙坤說,中國的磁吸效應,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持續醱酵,不僅對台商產生強大吸引力,對日、韓、東南亞都造成資金排擠效應。
江丙坤表示,相對於大陸,台灣政經環境加速惡化,使國內、外的投資者都對投資台灣失去信心。數據顯示,民間投資在過去一年多來明顯衰退,使得失業率不斷攀高,經濟競爭力逐漸喪失。
其實「資金貧血症」「產業偏食症」,都是「政策瘧疾、青光眼」的併發症。王鍾渝指出,核四案、拜耳案的政策反覆,台灣損失的不僅是預算,而是對外國投資者投資信心的打擊。決策泛政治化、政策搖擺不定,造成投資信心喪失,併發產業偏食、資金外移的惡性循環。
「股市不振、金融逾放只是經濟惡化的表徵,」劉憶如說,「台灣根本上已經失去投資的吸引力才是問題的關鍵。」她說,當投資環境無法提供企業獲利的機會與空間,所有問題都會出現。
如何解決台灣經濟的千瘡百孔,殷乃平及劉憶如都認為,「政治才是關鍵。」這也是他們「棄文從政」的原因。不過殷乃平表示,選後新政府將受到台聯黨的力量牽引,政策導向將向台獨的方向擺盪,經濟受政治力的干預將會更甚以往。
他認為,選後執政聯盟與在野聯盟對抗的局面將會延續,在這個僵局下,許多經濟問題顯然仍無法解決。他說,「許多他想做的與能做的顯然仍有很大差距。」
劉憶如也坦承,面對立法院可能的政治角力與妥協,她的專業能力到底能發揮多少作用,尚未可知,但她強調,「總要有一些專業人士進入立法院,做專業問政,總要有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