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去年底的股市反彈表現,提出景氣回春說法,但我認為其原因在於資金從產能投資轉至股市投資。
911事件後,許多企業發現資本支出過多,所以第四季紛紛凍結資本支出,將大筆資金轉往股票市場,加上央行調降利率的行動,種種因素刺激了股市表現。因此現在的股市表現並非代表景氣已經回暖。我預期消費者支出明年初會再探谷底,因為失業率一直上升,而失業率又與消費者支出息息相關。股市若能轉為平穩,產能過剩問題得以解決,景氣最快將於第二季出現回升。
大家都將台灣經濟的問題歸咎於廠商西進大陸,造成產業空洞化。我不認為如此。以美國為例,十多年前美國總統大選,一位候選人提出反對美國加入北美貿易協定,理由是美國製造業將因此移往墨西哥而架空,但選後證明他的想法完全錯誤。現在台灣擔心的問題與美國當時顧慮相似,我反而認為,台灣部分科技下游製造廠移往大陸是件好事。這些產業的附加價值日益縮減,如果保留在台灣反而會絆住經濟成長的步伐。
善用台灣銷售優勢
我認為台灣未來的機會在通路與品牌。
台灣若要提升競爭力,應朝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就是通路。面對大陸市場,台灣不僅可以布局大陸各區域的通路,憑藉語言的共通,加上台灣科技產業與國際廠商的穩健信用關係,台灣更有機會發展成為大陸與國際市場的通路,大陸負責生產,台灣負責銷售通路。當然大陸也會積極搶占通路市場,不過,目前台灣的銷售能力仍略勝一籌。
此外,大陸市場其實是台灣品牌建立的好機會。日韓大廠為何能在國際市場樹立品牌,在於他們擁有龐大本國市場,進而邁向國際舞台。台灣有技術及製造能力,卻苦於本土市場過小,品牌難以發展,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正是台灣產業建立品牌的良機。
我十分滿意台灣人的工作態度,倒是有些管理者的經營策略我認為有改進空間。台灣公司的老闆喜歡將事情交付單一經理人,甚至老闆自己一手掌握,如此作法相當危險。如果有一天經理人離開或辭職時怎麼辦?我認為一個健全的公司應該制度化,由制度管理公司,讓各部門各司其職,如此公司才有機會持續擴大發展。
對於兩岸關係,我認為維持現狀相當危險,因為兩岸關係只會停滯不前,這樣只會對台灣更不利。無論未來發展如何,兩岸都應該勇於面對現實,開放溝通管道。就像泡沫經濟,早點將問題浮上檯面才容易解決,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與經濟問題的處理態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