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國內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同時又擔心大陸加速追趕,你的看法如何?
A:我在大陸待過一年,今年4月底回台灣。對這個我擔心不大,如果我擔心很大,就不會回來了。
在大陸那段時間,讓我感觸滿多的。大家以為台灣往西進就是把自己的根丟掉,這是不對的,我認為要把資源的延伸當作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論研發或製造都是如此。外商像是飛利浦、諾基亞、德儀、微軟等都在那邊設研發中心,為什麼他們不會覺得威脅到自己的國家?我想最重要的是怎麼樣有一個好的研究計畫、研究管理,在哪裡執行並不重要,你能用到的資源愈多愈好。
台灣再怎麼訓練人才,就是不夠,經濟活動發展到某一個地步時,人才就會不夠。台灣現在研發能量最多的產業有幾個,一個是IC(積體電路)設計,這是知識密集的產業,這類公司裡60至70%都是研發的人,但是人才還是不夠。
掌握研究計畫
人才不夠,有幾個方法。一個是引進大陸人才,或是到大陸去設研發中心,讓他們來執行。但很重要的是,研究計畫要掌握在自己手裡,也就是說,開發的roadmap(發展歷程)、管理的人至少要相當程度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還是要培養好的科技管理人才,好的尖端科技人才。不然就是把移民政策更開放些,讓大陸、印度等好的人才進來,事實上美國很多好的研發人才都是外國來的,他那麼大的國家都覺得資源不夠。
另一個產業是通訊,尤其是無線通訊、寬頻網路、光通訊的網路系統方面,研發的能力很大。大量製造的部分可以全部外包,只有高附加價值的製造和產品試產的製造留著,只留做研發的人。
大陸的IC設計現在開始追趕,台灣不去用他們的人才,外商公司用;你不訓練他,別人會訓練,所以你必須提升自己的層次。現在IC的設計愈來愈跟系統有關,PC(個人電腦)相關的晶片和IP(智慧財產權)已經相當成熟,再成長有限,但在通訊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以前做PC比較簡單的題目,現在要做比較複雜的題目,通訊與網路、系統、軟體有關,比PC複雜。台灣培養人才要朝3C整合的領域。即使原來是資訊的人才,現在也要懂網路,尤其是寬頻網路和無線通訊。自主性的技術應多掌握,你被逼著要這樣走,必須提升自己的能力。
Q:提升的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A:大家看投資報酬率不能太短視,像SOC(系統單晶片)、網路的技術絕對比PC設個工廠就有回收還慢。老實講,我們PC在研發上做得少,大部分是代工,雖然有ODM(設計代工),但產品線很單薄,一旦被淘汰怎麼辦,應該朝進入障礙比較高的去做,也就是建立能力需要比較久,但一旦進入,回收就很高。
8月初我們跟3G club(台灣第三代無線通訊產業研發聯盟)和無線通訊顧問團到大陸去訪問,也去參觀台灣的公司,發現台灣還是有很多可以跟大陸互補的,只是說你怎麼去跟人家互補?人家願不願意跟你互補?比如說,台灣在network access(網路接取)端或terminal(用戶端產品)端,不管是在IA(資訊家電)、網路、無線通訊的產品,量很大的關鍵零組件和系統的整合,我們做得不錯,可是在大系統的部分,我們就不如大陸。他們做大系統可以不計成本做出來,但我們可以協助他降低成本,例如早一點替他們設計一些晶片。在通訊網路部分牽涉到很多標準,如何跟中國大陸合起來拱一個標準,這些都可以做。
累積知識與技術
Q:他們會願意跟台灣合作嗎?
A:都可以談,尤其是在數位電視、無線通訊、網路接取端。現在雙方都有需求,等到有一天他不需要你,你大概也沒機會了,所以這個時機很重要。你不做,人家會做。只要大陸繼續穩定地成長,內部的需求是很多的。
Q:台灣跟大陸人才各有什麼特質?
A:一般而言,台灣人才比較有活力和創意,可是大陸基礎扎根得滿好的。台灣的研究人員比較有同儕壓力,因為他會看到哪些人創業、發財,大陸在這方面還沒有,所以做研究的時候比較安定。大陸人才非常豐沛,他們非常聰明,你想想看是多少人選出來的?他們跟台灣早期一樣,非常用功,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敬業精神不錯,很珍惜現在擁有的,台灣則是換工作太容易了。
Q:台灣人才為何比較有創意?
A:這跟教育有關,台灣現在的研究生訓練出來比較像美國,比較自由,教授不會把學生逼得那麼厲害,大陸學生不一樣,老師講什麼他就聽。還有台灣辦很多展覽,讓年輕人去看,大陸展覽很少,所以他們很希望到國外去看東西。現在台灣也辦了很多創意的比賽,這都很好。
至於技術產品的創新,如何展示?就是從專利或是產品方面來看。專利方面,台灣已經慢慢起來了,因為技術和知識累積的關係。
產品創新方面還是有一些限制,因為ODM和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比較沒有品牌的機會,台灣還是有很多成長的空間,譬如說行銷較少,人文的修養也比較少,這些可以從教育改善。
Q:台灣資訊相關的產品好像一直沒有辦法在大陸市場打響品牌?
A:因為台灣公司又變成大陸公司的OEM,很可憐。品牌通常跟通路有關,我們的行銷和銷售人員做的是OEM的行銷,不是最終使用者的行銷和銷售。OEM行銷做的是技術的行銷,把人家的規格拿來詮釋,做成東西就可以了,但品牌的行銷真的要去做很多研究和調查,很多人因工程的事情,沒有那麼容易。
Q:台灣過去累積的製造基礎,是否在技術創新比產品的創新更有可能?
A:沒錯,因為大部分訓練出來的都是工程人才和技術人才。
今天看看有沒有機會跟大陸互補,大陸的公司通路沒有問題,所以可以有品牌,台灣的高科技公司走的方向多半在台灣和大陸有品牌,在歐美走ODM/OEM,如果能先這樣做也不錯,像飛利浦、諾基亞這些公司成立那麼久才有現在的局面。
台灣的R&D(研發)真正講是D(開發)比較多,R(研究)比較少,根本沒有人才派去參加標準的研究,沒有向前看的機會,外國公司養了多少標準制定的人才。標準制定不是人去參加就可以了,還要寫計畫、把標準implement(執行)出來才有用,國際大公司都有一票系統人才在做。
現在中國大陸要去提標準,因為他有足夠的人才,足夠的市場,在3G(第三代行動通訊)和數位電視要去提他自己的標準,我們跟他們絕對可以互補。例如大陸在3G已經提出TD-SCDMA(時分同步分碼多路進接),但還未完全證明可不可行,很多晶片都還沒有做,台灣在IC設計方面都可以幫忙。(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