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在台灣設立中和廠,德儀是最早到台灣的外商之一,昔日有「南飛利浦,北德儀」之稱。
不過隨著時空遷移,當RCA、飛利浦逐漸轉撤出台灣之後,德儀已經成為目前唯一把亞太總部設在台灣的外商。德儀亞洲區總裁程天縱說,「但德儀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當時一片稻田的中和廠,現在已經成為捷運南勢角站鬧市中的黃金地段。以積體電路(IC)封裝起家的德儀中和廠,在歷經三十二年的歲月,不但沒有從當初起家的稻田中消失,反而像今天的南勢角鬧市一樣,德儀中和廠一年的產值高達10億美元。
轉型成超級金頭腦,是台灣德儀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你看我們工廠裡,為什麼有那麼多客戶走來走去?」德儀台灣區總裁李同舟問。
台灣德儀今年剛被德儀總部任命為德儀全世界唯一的「混頻類比訊號中心」。德儀手上的法寶就是DSP(數位訊號處理器)及analog(類比訊號處理器),而台灣德儀在混頻訊號處理技術上,更是技高一籌。
程天縱說,「台灣的環境成本一直在上升,轉型的策略就是增加價值。」
事實上,現在的中和廠已不是工廠的概念,從最近剛完成的組織調整上,這裡的非線上作業員,也就是研發人員,高達四百位,其中長年有三十位研發人員派駐美國,與技術團隊進行第一線的研發。明顯可看出,這裡已是技術研發中心,甚至可說是半個技術母廠。
目前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數位音樂播放(MP3)各種科技產品商品週期愈來愈短,加上台灣又是這些科技新品重要的代工之地,為了縮短與客戶的距離,台灣德儀的戰略,從第一線的產品設計到封裝測試交貨,幾乎是同步作業,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儀中和廠不斷看到客戶的原因。
在德儀中和廠,還有一套獨特的研發團隊升遷管道。全世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積體電路發明人基爾比,就是誕生在德儀,因此德儀內部非常重視研發體系。德儀內部有一個科技委員會,職位平行於管理體系,例如初級的院士(MGTS),職位相當於主任;中級的院士(SMTS),職位相當於經理。
曾擔任過德儀亞太地區科技委員會主席的李崧說,德儀這群研發團隊,不但讓德儀在專利項數上不斷創新有成,更重要是透過研發帶來的節省成本及創造商機,是德儀最大的無形資產。
除了創新研發團隊之外,德儀中和廠在購置機器設備上也是大手筆。走進中和廠,一百多台最先進的封裝測試機器排在那裡,程天縱說,「就跟閱兵一樣。」每台成本高達100~2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500萬元到7000萬元。
每個積體電路,測試就是他的成本,測試時間愈短愈好,機器設備投資自然不能省。
由於德儀中和廠,靠不斷研發升級創造出自己的價值,不但沒有外移的壓力,技術甚至直追日本的技術母廠。程天縱說,最近常常有人打電話詢問中和廠是否要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裡有很多技術「金礦」,但他的答案斬釘截鐵,「不賣!」(成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