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表現屢次躍上國際版面,但最新《財星》雜誌選出全球25名抗疫領袖,卻沒有台灣人。除了「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大舉捐贈物資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電動車大王」王傳福竟也入榜,為什麼?
時勢造英雄,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4月21日公布全球最偉大的25名抗疫領袖,向努力為抗疫做出貢獻的世界英雄致敬,入選者包括壯烈犧牲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捐贈及製造防疫物資的企業家、領導抗疫工作的政治人物等。
抗疫領袖第一名實至名歸,是新冠肺炎疫情最早的吹哨人之一、已故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師李文亮。李文亮在醫生群裡的善意提醒,最早揭開了疫情真相,卻因此被武漢公安局約談訓誡,最後因染疫而英年早逝,讓世人哀慟。
第二名為前華盛頓州長格雷戈爾(Chris Gregoire),他在西雅圖爆發疫情的早期,組織受到重創的西雅圖商業機構,並以科學為基礎,透過預早行動、合作抗疫等手段,成功減慢疫情傳播速度。
企業家方面,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排第三、慈善家比爾蓋茲排第10、Twitter創辦人多爾西(Jack Dorsey)排第25。其中,馬雲向全球150多國捐贈逾1億件防疫物資,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同時,搭建了涵蓋233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享平台。4月21日,馬雲再向WHO(世界衛生組織)捐贈1億個醫用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應急物資。
這份「全球25名抗疫領袖」名單,中國有三人上榜、台灣卻未有任何人獲選,也引起台灣網友熱議。外媒分析,在這之前,《時代》雜誌選出百大影響力人物,台灣總統蔡英文上榜,且登上封面,還獲邀撰文分享抗疫經驗,引發中國當局不滿。這次與《時代》雜誌同集團的《財星》雜誌沒有挑選任何台灣人,反而選出一些中國人上榜,被指是想安撫中國,但此舉似乎無效,中國官媒、官方機構未有多提及。
比亞迪躍升全球最大口罩生產商,日產2000萬片
更讓人意外的是,比亞迪行政總裁王傳福在「全球25名抗疫領袖」中排名第19,超過第20名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排在第12名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之後。讓外界相當好奇,這家全球第二大電動車製造商和抗疫之間有何關連?
原來,在元月底中國疫情大爆發之際,王傳福帶領比亞迪建立口罩和消毒洗手液生產線,讓這家曾獲股神巴菲特投資的公司,一躍而成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日產量高達2000萬片。
一開始,比亞迪生產口罩也是為了自家公司的需求。面對農曆年後的復工申請,比亞迪20多萬名員工每日的口罩需求量將近50萬片,但比亞迪的口罩儲備嚴重不足。王傳福還發現,其他企業也深受口罩不足的影響,以至無法如期復工復產,因此王傳福旋即拍板決定:「比亞迪援產口罩。」
據報導,比亞迪當時動用了3000多名工程師組成研發團隊,在一星期內就開發出口罩生產裝置,目前擁有300條產線。截至4月17日,比亞迪口罩日產量已達2000萬片,相當於每秒鐘生產231片口罩,且以每天100萬到200萬片口罩的速度增產。
近日,比亞迪獲得美國加州近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的口罩訂單,它所生產的N95口罩也獲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可於美國市場銷售。除了進軍美國市場之外,比亞迪口罩近期已打入日本市場,日本首富、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最近在推特貼文透露,已和王傳福達成協議,比亞迪從5月開始向日本每月供應3億片口罩,包括1億片N95口罩、2億片醫用口罩,堪稱「疫」外商機。
昔日對手再次競逐,從電子代工戰到半導體
不止比亞迪卯起來跨界生產口罩,全球各大汽車製造商、知名美妝品牌,在疫情大爆發後,紛紛成為防疫國家隊,跳下來生產口罩、呼吸器、乾洗手等防疫物資。比亞迪的昔日對手、曾官司纏訟多年的鴻海集團,也在這波疫情大舉投入口罩、呼吸器的生產行列。
鴻海在中國深圳龍華廠、台灣土城總部、夏普日本廠房及美國威州等都設有口罩產線,除了自用以外,也配合各國政策支援。4月21日,鴻海美國威州園區宣布啟動生產醫療用口罩,日生產數萬片,將提供美國醫療專業人員、執法人員、護理人員等使用。此外,夏普的口罩日產量達到50萬片之後,從4月21日在自家電商平台上開賣口罩,受到日本消費者瘋搶。
十多年前,鴻海曾與比亞迪在電子代工領域較勁,十多年後,鴻海在全球電子代工領域龍頭地位穩固,比亞迪則在汽車、新能源找到一片天。如今,雙方除了競相投入口罩生產之外,也不約而同相中半導體、汽車等領域,再次展開兩強競逐,已成產業界未來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