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獨特技術創造市場

張玉文
user

張玉文

2001-12-01

瀏覽數 19,600+

獨特技術創造市場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上過國中物理課的人都知道「視覺暫留」現象。但是能夠運用這個簡單的物理現象發展出一項創新的技術,取得世界專利,進而商業化推出產品上市,第一年就創造新台幣2、3億元的營業額(資本額1.6億元),這樣的人恐怕全世界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光遠科技公司的總經理王遵義。

王遵義是交大電子博士,主修光電,物理很強。不過,把大多數人都知道的「視覺暫留」物理現象應用到LED(發光二極體)顯示幕,商業化成獨步全球的360°環形全彩色LED顯示幕,並不需要博士學位,需要的是創意和執行。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研究經理陳茂成說,「我肯定他們這種獨步全球的技術。尤其在國內所有科技專案中,光遠是少數將產品實際研發出來的公司,而且市場也接受他們的產品。」

為什麼王遵義有這個創新的想法,別人卻想不到?王遵義笑笑地說不出所以然。光遠科技董事長、也是王遵義大學同班同學黃欽明解釋,應該是因為王遵義主修光電,對光的東西特別敏感,所以才會想到。

難以解釋的部分,只好歸因於王遵義的聰明。黃欽明說,當初他決定投資光遠,固然是覺得王遵義的技術在道理上可通,也因為「相信他(王遵義)的金頭腦和技術力,只要有適當的資金和製造支援,一定做得出來。如果以前不認識他,恐怕就不敢投資了。」

王遵義的「金頭腦」,讓他當年以第一名畢業於交大電子工程系。黃欽明回憶,王遵義的物理很強,有一次物理考試,王遵義考了一百分,是全班最高,第二名六十分,其他人通通不及格,老師只好說王遵義除外,全班一律加分。

王遵義的創意能化為商品,除了他的聰明和技術力之外,更因為他有明確的研發方向,也爭取到足夠的資源(資金、製造、管理)支持商品化。

王遵義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方向,他從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有別於傳統平板式LED顯示板的「時空分割旋轉式電子顯示屏幕」技術及其他關鍵技術。目前光遠已取得七項專利,還有八、九項在申請中。

最早王遵義的研發在上海,後來才遷回台灣。1995年王遵義到上海考察,創立宇聯公司,帶著幾位當地人研發通訊產品,但他不久就發現,通訊太複雜,光靠他一個人做不起來,所以尋思做一些較「小」的產品。結果上海街頭的一樣產品吸引了他的注意,那就是當時剛出現的LED顯示板。

大幅節省成本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種產品有兩個問題,一是只有兩色(全彩色需要紅、藍、綠三色的LED來搭配組合,但藍色LED太貴,較少用,目前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和信義路口的廣告顯示板也是只用兩色);第二個問題是價格極貴,一片3、400萬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2、3千萬元)。

主修光電的王遵義於是想,如何能做出又便宜又好的LED顯示板?「視覺暫留」現象就是他找到的答案。

人類看到影像時,無論物體是否仍留在原處,腦中的視覺都會留存約十六分之一秒,這種現象就是視覺暫留,電影和卡通都是利用這種原理來呈現動態的畫面。

王遵義的想法是這樣的:傳統平板式的LED顯示板必須把整片板都鋪滿LED,才能顯示畫面;但若改採環形(圓柱形)顯示幕,只需要間隔鋪上幾個直排的LED,以高速旋轉顯示幕之後,由於視覺暫留現象而形成完整的畫面。由於環形顯示幕不需要鋪滿LED,大概只需要用到傳統平板式二十分之一的LED,所以能夠大幅節省成本。「我們不是要取代傳統產品,而是創造一個新的市場,」黃欽明表示。

這個想法說來簡單,但是有許多技術上的問題待克服。王遵義帶著上海的研發團隊花了約兩年時間完成技術,取得專利,並做出一個工程樣品,驗證技術是可行的。

接著,王遵義的創新進入第二個階段——商品化,此時黃欽明提供了王遵義所需的資源。工程樣品做出來時,王遵義的錢也快「燒」光了,急須新的資金。王遵義回台灣找機會,老同學黃欽明知道了這個創新的產品,他覺得理論可行,於是飛到上海去看。

工程樣品證明技術可行,但本身還很「簡陋」,於是黃欽明要求,如果要致茂投資光遠,王遵義必須把光遠遷到台灣,「因為台灣才有足夠的資源,技術和研發水準才夠,」黃欽明解釋。

黃欽明不僅以資金、生產、管理挹注光遠,也和王遵義共同把產品的格局再拉大,不再只是當初在上海時想做的那種比較小型、價格也較低的產品。「這樣才能把這項技術的價值充分發揮,」黃欽明說。也因此,又在台灣做了兩年多研發,才於去年底、今年初正式推出商品化的產品。

在新公司登記時,黃欽明想了「光遠」這個名字,另想了備用的「光研」。結果王遵義立刻否決了「光研」,因為他做了一輩子研發,「怕光是一直研發下去,」王遵義解釋。

創新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讓創新商業化創造價值,創新就只是創新,不會變成上億元的營業額,不會變成60%的毛利,不會變成周遊十四個國家的品牌,更無法繼續支持光遠的二十四名研發人員(占總人數40%)發揮更多的創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