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建亞洲成長
美國911恐怖事件後,全球經濟都陷入困境。最近亞洲開發銀行預測(見表),2001年除了大陸有7.3%成長外,新加坡、台灣與南韓均會出現負成長;明年的預測它們雖將轉負為正,但也不容樂觀。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只有中國大陸一枝獨秀。因此,在10月底香港三天的「東亞高峰會」中,各國對大陸經濟的評估以及大陸官方的發言,就變成了全場的焦點。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主辦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面對衰退:重建亞洲穩定與成長」。各國首長及企業領袖的發言,著重在兩個領域:改革,以及大陸經濟的躍起。
(1)面對經濟衰退,各國努力加速改革是唯一的藥方。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除了譴責國際恐怖暴行外,就提醒亞洲各國必須要立刻「吞下經常延誤改革的的苦藥」。日本的經貿與財政部長指出:政府的改革,包括了改善銀行體系、處理呆帳、刺激內需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新加坡官方強調:改革包括了提升人力資源,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業,建立完善的資訊系統。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指出:對付香港嚴重的經濟衰退,就是要提升它的長期競爭力;這些措施包括大量軟硬體建設的投資、人才的培養、環境的改善及弱勢團體的輔導;可惜台灣沒有官員出席,只有遠東集團的徐旭東及威盛電子的陳文琦等幾位在大會中發言。
(2)亞洲地區需要出現火車頭角色的國家。馬來西亞工業部主席率直地指出:要提升整體亞洲經濟的競爭力,以中國大陸的資源及成長率,應當義不容辭地扮演此一角色。《亞洲華爾街日報》也報導:與會者都認為亞洲需要一個區域性的經濟領袖,對大多數代表而言,由於日本經濟的長期衰退,中國應當當仁不讓。在私下場合,日本大企業的負責人對大陸經濟崛起的憂慮,宛如1980年代美國對日本經濟實力的恐懼。
面對北美及歐盟的合縱連橫,亞洲各國終於認清唯有相互合作,以及進一步結成自由貿易區,才有可能逐步增強自己的經濟優勢。
大陸的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在會中宣布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可以超過7%;今後五年平均成長率預估為7%。他指出美國911後,對大陸出口已有影響,但是有信心可以靠刺激內需及增加公共建設來彌補。
(二)台灣需要的改革
台灣經濟陷入五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困境,所有的經濟指標都出現觸目驚心的新紀錄。這些衰退的數字,破碎了多少家庭的夢想、創業的志氣及全國的人心。
大多數人民都已經真正感受到:政治陷入對抗、經濟陷入蕭條、兩岸陷入僵局。其綜合的影響是:社會陷入不安,產生了空前的信心危機。對產業界而言,就是出走台灣,緊縮投資。面對高峰會的發言,以及「錢」在跑、「根」在搖、「心」在慌的台灣,我們最迫切需要的改革有二:
(1)國會運作:12月1日選舉之後,不論各黨立委席次之增減,以及彼此間之如何合縱連橫,一個以財經為主軸的新內閣必須出現,讓專業的財經專才推動財經政策;不可再由意識形態來主導決策,重演廢核四、調換中鋼董事長等事件。
(2)兩岸關係上:兩岸已同時進入WTO,政府也已宣布放棄「戒急用忍」,那麼就要努力展開直接三通的協商,加速融入大陸市場。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優勢」,每一天在消蝕中;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改革,每一天在持續推展中。「時間」對台灣完全不利。如果在討論中的東協與中國大陸要於十年內成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把我們摒拒於外,則是涉及台灣經濟的生死存亡,必須要立謀對策。最近國際媒體已出現「難以自保的中等經濟體」(Vanishing Middle)一詞,來討論中度開發國家如台灣、南韓,是否會受到前有美歐領先,後有中國衝擊而被夾殺。我們幾乎可以改寫李登輝先生的說法:「不去」大陸投資才是一種自殺行為。
在兩岸關係上,台灣沒有獨立的本錢,大陸沒有立刻統一的條件,因此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下,進行協商,包括好幾位工商界領袖倡議的:簽訂五十年不改變現狀的和平協定。台灣把省下部分的龐大國防預算與軍火採購移做教育與研發,甚至將一部分節省的國防支出援助對岸,協助大陸改善教育。
只要選舉後的內閣有財經專業人士主導,只要兩岸關係走向協商,一個嶄新的大局面,一個投資的大氣候,就容易出現。以五十年來所累積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在這一新情勢下,台灣就有走出經濟衰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