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景氣逐漸走出谷底的一線曙光,因為9月份災難頻傳,反恐怖戰爭開打,各項指標又向下修正。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911事件後,將全球經濟預測由7月份的2.4%下調為1.4%,並估計全球產出將減少3500億美元。
而台灣景氣領先指標本已連續三個月微幅上升,景氣對策信號的綜合判斷分數也由前幾個月的最低九分,上升至十一分,為今年以來最高分,經濟出現反轉現象,未料911事件發生,9月份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又降回九分。
911事件餘悸猶存,台灣又受納莉颱風侵襲,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中書表示,今年第三季民間投資預估將衰退28.86%,「911事件後,納莉颱風又重創台灣,如同生病的人又挨了一拳,」吳中書形容。
今年國內將出現歷年罕見的經濟負成長,與經濟成長相關的各項數字則不斷向下探底,明年台灣的經濟是否將持續疲軟,甚或更不樂觀?
經濟復甦調整期長
明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相關指數比今年微幅上揚,但復甦力道並不強勁,各機構的預測也莫衷一是,主要原因在於反恐怖戰爭與新立委能否與行政部門合作等兩大不確定變數。
各機構對明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與相關指數的預測類似之處在於,雖仍不樂觀,但數字皆比今年好看,約為2%左右。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1998年的4.79%成長至2000年的5.86%,到今年跌至負2.12%,明年則約為2%上下(見表一與表二)。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判斷,911事件的負面影響,如生產停止、運輸受限、債券與股市波動等,將推展至年底,使明年的經濟成長未能如911事件之前預期的樂觀。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明白指出,911事件使我國明年經濟成長率因此下跌0.2%至0.5%。
「若沒有911事件,景氣現在已經復甦,不過經濟要復甦總會復甦的,911事件雖是個干擾變項,經濟還是會復甦,」吳中書認為,這次經濟復甦曲線為香蕉型,調整期較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研究員周濟則加上但書,「明年出口和民間投資都能如預期有所進展,經濟成長率才能達2.13%。」不過,吳榮義相信,今年第三季應是谷底,景氣可望逐漸回升,明年下半年後,景氣回暖幅度較大。
在商品與勞務輸出入方面,明年進口將比出口成長大。原先一般咸認美國經濟將於今年第四季復甦,與美國經濟連動的台灣也可望同步上揚,可是投資與消費都因恐怖分子的攻擊與美國的宣戰而遞延。因此出口導向經濟的台灣,預期明年上半年出口仍未能回復過去水準,如1999年的11.90%與2000年的17.55%;進口部分,則可望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速國外物資湧入,成長較出口迅速。
其中,中經院認為,國際情勢仍動盪不安,國外需求大幅萎縮,國際貿易難有佳績,因此對於進出口的成長率預測較為保守,出口部分更為負成長2.07%。
明年民間消費與投資的成長仍是有限。相對於1998年民間消費成長7.03%、1999年成長5.4%、2000年成長4.93%,明年的預測值相對偏低,如主計處的2.43%、中華經濟研究院的1.27%、中研院的2.69%、台灣經濟研究院的2.35%;明年民間投資成長率預測為,主計處5.02%、台經院負1.62%、中經院6.48%、中研院2.57%,與1998年的11.89%、2000年的15.74%的兩位數成長相比,更是遜色許多。
失業率高居不下與嚴重的逾放問題,是民間消費力和投資力偏低的原因。中研院吳中書分析,由於產業轉型造成中高齡勞工因技術不足而失業的情況,在短期內只會惡化,改善不易,民眾的消費力當然減弱。
國內逾期放款問題遲遲未解決,銀行風險報酬太高,不願意借款給他們認為可能有問題的機構,因此民間沒錢投資的狀況,也在明年持續反映。而高科技業因產能過剩,消化庫存,尚未有重大投資動作,也影響民間投資成長率。
反恐怖與新立委是兩大不確定因素
雖然各機構在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僅微幅成長方面,頗有共識,但是預測數值上也略有出入,主要是因為經濟復甦程度與速度,需視反恐怖戰爭的結果,以及選舉過後,新立委是否與行政部門合作等不確定因素而定。
反恐怖戰爭的規模與時間長短,緊緊牽繫著美國與全球的景氣復甦時程,然而戰爭發展與結果無法掌握,這是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的一大不確定因素。
而相對於無法操控的國際景氣,台灣金融逾放問題嚴重,朝野對立,兩岸關係緊張等現象,成為影響台灣經濟復甦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
台灣金融體系體質不佳,逾放比節節高升。全體本國銀行的實質逾放比從6月底的9.91%到9月底躍升為11.53%,創下新高。經濟部投資技術處處長陳昭義預估,台灣金融體系重組,還需一至兩年時間,若能順利達成目標,則可回復平穩。
朝野對立與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則是影響經濟成長的政治面因素。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在2001年對五十個國家投資環境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台灣政治風險指標由1992年的第四名、1997年的第八名,跌至2000年的第十六名與2001年的第十五名,使得整體的投資環境分數與排名,由1992年的第二名,下滑至今年的第五名。同樣的,在今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針對四十九個國家的競爭力評比報告中,台灣的政治不穩定風險度排名第四十七,等於倒數第三名。
穩定的兩岸關係,以及願意貫徹政府決策的國會,才能回復台灣過去良好的商業環境。周濟直言,「國內政局的穩定將是台灣經濟往下沈淪或向上提升的關鍵。」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對2002年台灣經濟展望模擬了兩種狀況。假設美阿戰爭愈演愈烈,戰事延宕,國內政黨仍然對立,那麼自明年第一季起,有關商品與勞務出口,以及國內投資,每季分別將減少150億元的金額挹注,合計全年分別減少600億元,國內經濟成長率則下跌為0.03%;但是若美阿戰爭迅速落幕,全球景氣復甦腳步穩健,國內政壇和諧,兩岸關係和平進展,那麼明年有關商品與勞務出口和國內投資,每季分別增加150億元,全年合計分別增加600億元,國內經濟成長率可上升至4.23%。
科技實力是最大競爭力
今年的經濟各項數字雖然很難看,明年也僅微幅成長,台灣仍然有相當的競爭力。「大家都很努力工作,很拚,所以我對未來樂觀,」吳榮義肯定地說。
短期或許表現不佳,但是長期而言,台灣仍被看好。世界經濟論壇(WEF)10月中出爐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評比七十五個國家,在當前競爭力方面,台灣為第二十一名,與去年相同。不過在五年期的競爭力成長方面,台灣則從去年的第十名進步到第七名,其中的科技指標一項更排名第四名,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和芬蘭。而科技指標下的「創新指標」,台灣則在二十四個科技核心經濟體中名列第三,這是以平均每年每百萬人口獲得美國專利權核准數為衡量的排名,台灣由1980年代的第十九名,進步到2000年的第三名。陳昭義分析,科技是台灣的優勢,過去已經打下扎實基礎,台灣當前可能情況不好,未來和長期充滿希望。
持續開放則是台灣保持與增加競爭力的不二法門。面對現今人才與資金外移,開放與否決定是否具競爭力,若因為資金外流就防堵,競爭力將降低。
「四季有春夏秋冬,冬天時就要多穿衣服,景氣不好,資金外流,政府若關起門來,如同要大家冬天少穿些衣服,這樣會生病,」周濟比喻,政府若強留,資金出去就不回來了。周濟相信,台灣景氣轉好,有投資機會,資金自然會回流。
面臨今年的經濟負成長,以及明年偏低的經濟成長率,吳榮義形容如同正值枯水期,船行難又慢,「只要水一來,台灣就會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