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冠疫情延燒,重創金融市場,高收益債首當其衝!投資人擔憂企業債違約率大增、還不出錢來。
高收益債投資拉警報,近期淨值大舉蒸發,不少投資人賠掉老本,就連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也是受災戶。顧在財產申報中的一檔「復華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基金」,投資300多萬資金,截至3月24日止已損失13萬元。
不只顧主委,台灣人好愛高收益債券。但現在還能不能買高收債?
其實,所謂的高收益債基金,指的是投資信用評等較低、提供利息較高的債券,也是俗稱的「垃圾債」。
台灣人都愛高收益債「高配息」的特性。據證期局統計,截至2020年2月底止,國人投資在境內、境外高收益債的資金高達1.24兆元,相當於興建21座台北101大樓的金額。
然而,一株小小的新冠肺炎病毒,竟讓全球債市愁雲慘霧。以台灣人最愛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基金」來看,自2月20日至4月7日止,淨值已跌了近28%。
債券策略一》高收益債持有比重較高者,趁反彈調整配置
還沒買高收債的人,當然會觀望,但手上已有高收益債部位,是否該減碼?
「若是高收益債投資比重較高的投資人,可趁反彈調整配置比例。」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內部觀察,3月全球股災期間,多數債市的防禦功能失靈,僅有高債信評級的政府債一枝獨秀。
也就是,投資部位可從高收債,逐步轉往債信評等較高的投資等級債券。(BBB以上評等)
安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許家豪分析,這次肺炎疫情與2003年SARS事件與2008年金融海嘯不同的是,必須在疫情控制與維持經濟活動中進行取捨。各國政府及央行聯合救市、積極為市場注資,維持正常資金流通與還款付息,投資級債可望受惠。
疫情對體質較脆弱的新興市場公債、企業債的衝擊較大,或將面臨調降、違約風險,市場波動仍大,現階段債市投資應「回歸單純」及「高債信評級」兩大元素。
花旗(台灣)銀行財富策劃諮詢部資深副總裁曾慶瑞建議,投資人可依據風險屬性,適度配置在高品質的投資等級美元債券與美國公債。
債券策略二》經濟動盪時刻,「高品質」比「高收益」更重要
台灣人買高收債,是因為愛高額的配息,但這可能讓你踩地雷。
目前處於經濟局勢動盪的時刻,企業債違約風險攀升,曾慶瑞強調:「選擇高品質的債券,比追求債券收益率更重要,」意味著高收益債投資,暫時先緩緩吧。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如鈊也直言,投資人應該先避開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債,尤其是能源、觀光、航空所發行的債券。
「如果疫情持續嚴峻,經濟將繼續惡化,很快高收益債券評等會面臨下調及違約的風險!」她提醒。
債券策略三》多元配置,投資化繁為簡
「在投資局勢不確定性增加之際,投資策略應化繁為簡,也就是採取愈簡單的投資方式愈好,例如定期定額,」曾慶瑞強調。
以中長期投資債券基金來看,定期定額可平均分攤成本、不必猜測進場時機,就歷史走勢來看,長期而言也相對穩健成長。
整體資產配置方面,陳如鈊建議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債市部分則建議以美國短債為主要配置,股票部分以防守型的票如電信股、醫療保健或食品股。後續若疫情有和緩,再逐步加碼波動與收益較高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