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活處處是知識

洪蘭
user

洪蘭

2001-11-01

瀏覽數 17,150+

生活處處是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11月號雜誌 飛利浦去國巨來

我在念中學時,對孔子沒什麼好感,勉強背了些《論語》應付考試。最近發現教書時竟常引用孔子的話,讓自己頗為吃驚,比方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教神經語言學時,問學生,「語言是活人所講的話,如果講這個語言的人都死了,這個語言也就失傳了。那麼,我們怎麼能去追溯語言的起源,畫出語言的族譜?」學生紛紛說因為有文字,可以去比對語言中共用的字彙。我再問,「一個語言中的字彙有幾十萬個,不可能一一比對,那應該去比對哪一些字呢?」這時,底下就安靜了。

其實,只要去想一下,混沌之初,人們所需要用的字一定是代表最基本的生活必需概念,如眼、耳、鼻、舌等人體器官;豬、牛、羊等已被人豢養的家畜;米、稻、麥等人類賴以維生的穀食;一、二、三等最基本的數的概念;父、母、兄、弟基本家庭的稱謂等等所謂的「核心字」(core words)。一個源自於同一母群的語言,必然有相同的核心字,因為沒有必要重新去創造已經有的名詞。所以,比較這些核心字的異同,可以讓我們追尋到這些語言的源頭。

從語言的起源又可以找出民族的起源,例如歐洲的吉普賽人,從語言的對比上,發現他們原來是印度北方的民族。其實不必從不同語言的對比,就從我們現在所說的國語中就可以看到這個核心字的現象。

我們現在說的國語多半是雙音節字,但是想一想,我們現有單音節字其實都是跟基本生活溝通需求有關的,如前面所舉的那些例子。但是因為人的發聲器官所能發出的聲音種類有限,單音節不足以代表外界的東西和我們心中想要表達的概念,所以中文就用聲調的方式來增加詞彙量,如媽、麻、馬、罵,同一個音便代表了四個概念。但是即便如此,仍然不敷使用,所以雙音節字便開始出現了。到了現在,三音節字,如洗衣機更是到處可見。所以在我們每天所使用的語言上,便可以看到「核心字」的原則。

我們也可以從語言的變遷上感受到語言的生命力,因為它是活人所使用的溝通工具,反映出這個社會當時的生活形態,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語言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訊息,只看我們會不會動腦筋去挖寶而已。當知識各自為政時,你需要很多的力氣去記住它,很多的空間去儲存它,但是一旦它串聯起來了,你只要捻個頭,整串便出來了。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你才用得上它。或許我們應該減少一些上課的時數,多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時間。學而不思的學問是沒有用的學問,孔子還是對的。(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