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上海街道早餐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01-10-01

瀏覽數 21,850+

上海街道早餐
 

本文出自 2001 / 10月號雜誌 第184期遠見雜誌

1990年代,上海放大腳步開放發展。市政府將新的城市發展重心聚焦於浦東。這十年來,不少的浦西拆遷安置戶落戶浦東。可是在老上海人的觀念與習慣上總喜歡擠在浦西住。有這麼一句話:「寧願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住在浦西,一大早由擁塞的住處出來,路口轉角的小飯館,一早就在賣包子,老闆娘一隻手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籠,另一隻手套上塑膠袋「探籠取包」,鮮肉包、素菜包、豆沙包、花捲……還附帶販售加溫過的袋裝牛奶、豆漿,方便學生或趕上班的人買了就帶著走。

下一個街口,攤檔就多了,有炸油條的、烤燒餅的。上海街邊的燒餅不似台灣夾油條的油酥脆皮長方形燒餅,而是圓形筋度較高的江北燒餅,內層帶些蔥花。甜的是圓形,內層帶著糖漿,剛從烤爐取出,夾上油條,又燙、又香、還有點咬勁。

在等炸油條時,可以看到由四鄰八方來的人,多有穿著睡衣的,夏天時還有薄紗睡衣秀可看。如嫌燒餅太硬,火氣大,旁邊就有一個推車是賣蒸餅的,當地人叫「米粉餅」。一個成套特製的炊具,下面是一個圓爐,上面頂著直徑三尺的蒸盤,盤中央是水蒸氣出口,四周十來個凹盤,將米漿倒入,蒸製成掌心大小的米餅,正反兩個疊成一個出售。不甜不鹹完全是米的自然香味,用來夾油條吃另有一番滋味。有很多上海人等剛起鍋的熱油條帶回家配粥吃;蘸醬油或是白糖,隨你高興。

想吃粢飯,拐角走兩步,有一家專賣粢飯、豆漿、豆花的。

上海粢飯個頭大,約等於台灣飯糰的三個大小,中間也裹油條,甜的放白糖,鹹的放些榨菜末,不像台灣還有肉鬆。我大都吃一半,留半個焐在口袋裡,等涼了當點心吃。

上海的豆漿、豆花比台灣的好吃,一個是中國東北大豆,一個是進口的美國大豆,不妨用味蕾多比較一下。尤其是鹹豆花,醬油、麻油、紫菜、榨菜、香菜,再滴上幾滴椒油,就將豆花中的豆香全引出來了。一碗鹹豆花之後,再來一碗甜豆漿,喝得舌底生津。

再向前走,有賣嘉興粽子的、炸粢飯糕的、煎蛋餅的……。

這粢飯糕類似台灣的油炸米糕,但粢飯糕的米是成粒成粒的,香脆度更高些。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煎蛋餅在北方叫「煎餅果子」,北京大街小巷早上全是這種推車攤。北方作法是在麵粉中摻入綠豆粉,捲的不是油條而是一種叫「大薄脆」的油炸麵片。一般也不順帶賣些牛奶、豆漿的飲料,由此可見在食物的變化、做生意的靈活上,南北的差異頗大。

1999年,我在浦東待了幾個月,藍村路也新形成了一條早餐街,可見浦東十年發展有成。以上所說的各式點心幾乎一樣不缺,還多了一攤現做現蒸的小籠包。年輕夫婦倆,小夥子A皮,老婆除了包包子,還得上蒸籠、添火、收拾桌子、收帳、待客,可等的人是一大串。他賣的小籠包,一口一包,鮮肉湯汁,跟台北的「鼎泰豐」相比,我寧願露天等他的。台北吃一籠,這兒可吃十籠,但這就不是重點了。(本文摘自《美食天堂大上海》一書,2001,天下文化出版,作者為執業建築師,從事房地產設計規劃,自1990年起經常出入大陸工作,對中國大陸的生活及人情世故瞭解頗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