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選擇未來想要的生活

常見疑問1〉興趣選系vs.生活選校

白育綸
user

白育綸

2020-02-17

瀏覽數 77,450+

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選擇未來想要的生活
 

本文出自2020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中正大學校長、人稱「齒輪王」的馮展華,是縱橫工具機業界與學界的頭號人物,從工研院、經濟部到大學校園,馮展華人生藍圖上的大小成就,如精密的輪齒,依序達成,緊密扣合。比起收入、發展前景的極大化,他更在乎自己是不是能作息穩定,有時間陪陪家人。

常有學生問,職涯要怎麼規劃?該選什麼產業?而興趣又該如何跟工作結合?儘管坊間常有趨勢分析在揭露,未來5年、10年最熱門、「薪」情看漲的產業,但我卻要他們跳脫框架,反問自己:「四年之後,你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在大學,首度離家的同學要開始學著過生活,理想中的生活型態又總與興趣相輔相成。成功與快樂的關鍵,不在研究了什麼,科系也不太要緊,因為所有的熱門用不了幾年都會歸於冷門,喜好也會隨之改變,有些科技甚至還沒被發明。

關鍵反倒是要知道、探索自己喜歡的生活?過去30年,我的工作一步一步從工程師、學者,換到了大學擔任行政職,向我內心的渴望靠攏。

當初念博士班我拿的是國防獎學金,若去中科院服務,起薪會多2萬元,還有機會鑽研飛彈中的一個小零件,成為全台唯一「國寶」。但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情的想法,讓我害怕,因此選擇了中研院。

產業內研究綁手綁腳 不若校園自在

中研院有很多國家型計畫,很有挑戰,這讓我興奮;但也因為有太多國家政策的壓力,要跟著產業需求走,一度也有公司邀請我去當技術副總,可能賺得更多,但研究會因公司商業策略而綁手綁腳,不是我想要過的生活。

直到回學術界,我才覺得如魚得水,我喜歡自由自在地選擇題材,做研究。我心想:「世上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終於在中正大學安身立命。

45歲後,我轉任行政職,能有如此縝密的計畫,多虧當兵那幾年,讀了一輩子書,每天考試,高速運轉的腦袋突然停下來,那是第一次有機會想想自己的未來。

當時我就計畫35歲以前,累積到足夠技能,無論有什麼機會我都要毛遂自薦。45歲照著前人走,做出成績,之後的日子則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引領風潮。後來我在軍中考上碩士班,開始了按圖索驥的一生。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也是在這樣的策略下,我挑大家都不願意做的行政職、服務性工作來做,例如我在經濟部、科技部服務時,要到處跟中小企業面談,當時高鐵還沒通,每次審查就得從嘉義搭飛機北上。

當時同事不解:「你為什麼花這麼多心力在校外奔波?」其實我的付出,都是在累積下一階段的能量。在經濟部多年,讓我摸清政府的研發資源,也慢慢培養出與業界的人脈,回到中正參與研發行政職,一待又是10年。

我相信,機會是落在條件俱全的人身上,為了達成理想中的生活,我花了許多時間養足條件。每一種工作、生活型態之間轉換並不容易,但我按部就班,當年的理想生活現在都逐一實現。

善用「生活感」思考 不管在哪都能偉大

我喜歡大學裡的「生活感」,有時間慢下腳步思考人生目的。

民雄的消費水準比北部平易近人,舒服寬敞的宿舍,每間都有陽台,校區裡還有61公頃室內外運動場所,還有林蔭大道。有些人追逐匆忙擁擠的生活,這裡則緩慢舒適。

有的老師為了子女教育搬到都市,我反而為了與家人相處,為了孩子能在樸實安穩的環境裡學習搬來民雄。以前我會感嘆,中正因為夾在南北之間,許多眼看要得獎的老師,就被別的學校看上,被挖角。現在慢慢釋懷,反而覺得有點驕傲,至少我們培育的年輕學者,還算成功,這些年我也體會到,人各有所好,那是他們的選擇。

研究頂尖的技術、產出論文,是大學存在的目的。身為社會中堅分子,不能只是想賺大錢、過好自己的生活,也應思考善用自己的能力,解決身邊的問題;待在小小的民雄,也是一件偉大的事。

【2020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帶您看見高教新策略

延伸閱讀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