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理工領域三大分榜「數理化」「資訊」「工程」,前所未有地都由清華大學拿下冠軍,是理工類首度出現單一學校霸榜,打敗台大、成大、交大等過去的分榜冠軍。
清大是台灣理工類大學中的佼佼者,在國際大學排名上僅次於台大,位居台灣第二。在業界印象,相對於學風上「工程師性格」更強的交大與成大,清大教學氣氛比較偏向學者氣質。但今年卻獲得企業一致肯定,到底清大有哪些改變?
不只是工程師,更要是決策者
「科技製造業這幾年最大改變,就是『黑手性』沒那麼強了,」清大校長賀陳弘點出,過去對理工人才的培育,常著重在「工程教育」,理論知識與科研能力掛帥,只要做到頂尖、持續精進技術,就能勝出。這種人才教育模式,打造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從代工製造到代工設計,型塑出幾個世代的高科技人才樣貌。
過往台灣工程師最強的兩大能力「邏輯推理」和「量化運算」,讓高科技業幾十年來在製程上不斷精進,「但未來是AI時代,邏輯和計算這兩種能力也是AI最擅長!」賀陳弘說,各種數據資料不斷累積、優化演算法,加上量子電腦的威力,未來AI在邏輯和計算能力,絕對比人腦強。
「工程教育必須教給學生AI不會的東西,」賀陳弘說,過去理工人才的價值是效率,幫公司節省成本;未來理工人才的價值將是「加值」,找出原有技術怎麼用在其他產業。這也是清大近十年辦學方向之一,希望打破過去理工領域的「單一專長」慣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彈性」,讓學生有機會去認識其他領域,才能創造附加價值。
清大近年來持續減少各系的必修學分,騰出空間讓學生可多元選修。過去跨領域做法多為「雙主修」或「輔系」,但課業壓力吃重,能完成的學生比較少。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清大設置跨院系的「學分學程」,整合各學分學程,彙整成近30種套裝課程,讓跨域學習更具系統性。
2016年起更首創「多專長」客製化課程,不論哪個科系學生,都可以在128個畢業分之內,再選擇第二或第三專長。如材料、電機系學生除本科專業外,可選創新創業、法律、藝術等學分學程,畢業證書也會加註專長∕學分學程名稱。
「未來高端的理工人才,要做決策者,不只超越AI,更超越工程!」賀陳弘強調,未來的理工人才必須少一點工程,多一點人文。例如美學體驗,AI可以做出絕佳設計,但人才能創造感性。又如AI可以計算怎麼建一條成本最低的高鐵路線,但地方需求、財物考量、生態維護的整體思惟,還是需要人去判斷、協調、做決策。
為此清大在課程安排上,逐漸拿掉一些工程課,放入非工程課。更鼓勵學生多修習外系課程,與其他系所同學共組團隊、參與競賽。「目前清大有20%畢業生具有雙專長,目標是未來十年提高到30%,」賀陳弘說。
多元不是拚雙主修,是鼓勵探索
「跨域」是近年高教關鍵字,有些學校甚至將「跨域課程」列為必修。賀陳弘說,清大不是追求學生證書愈多愈好,而是塑造多元學習的環境,讓學生產生持續接觸新事物的動機與熱情。
2016年,賀陳弘推動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曾引發學生和校友抱怨,「合併一所排名較低的教育大學,清大學歷會不會貶值?」
但在賀陳弘眼中,這反而是讓清大學生能力升值的契機。他認為,不是去修別系的課就算多元,最好的作法是直接去認識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讓別人的想法去衝撞既有認知。
清大過去以理工聞名,但理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生科學院的許多基礎課程相同,學生來源也高度類似。因此當新竹教大的教育、運動、藝術、音樂等人文科系學生,或是經由特殊選才、多元入學等管道進來的學生,齊聚課堂,正可打破過去清大學生背景的單一性。也因跨域選修,當理工科學生和音樂系學生合作專題,兩人看問題的角度和邏輯極可能天差地遠,現在清大校園就有這種碰撞,也打開原有的視野。
「這就是『決策者』的思考模式培養,理工人進入職場一定需要和其他領域背景的人合作!」賀陳弘認為,畢業證書上的「雙專長」並不能保證學生一輩子夠用,重點是不怕去接觸陌生的領域、不怕去和想法不同的人打交道。
當清大畢業生在職場上,對不同的人事物、趨勢、產業都擁有開闊的接納性,就有機會成為更好的決策者,為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這才是企業需要的新理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