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炎熱午後,位於東莞市中堂鎮的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園周圍都有清清的小河流過,在河岸旁的綠樹草木掩映之下,給人幽靜怡人的感覺。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扮演著銜接兩岸教育體制的重要角色,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長吳燦陽表示,它囊括幾項第一,除了它是第一所由台灣師資執教,與使用台灣的教材在大陸上課的學校,同時也是第一所兩岸教育部皆承認學歷的正規台商學校,更是第一所強調全人教育的學校,與台灣同步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學校。
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扮演台灣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延伸。從小學六年至國中三年,採用的是與台灣課程同步的教學,教育系統完全與台灣接軌,延攬台灣與大陸的師資,分別負責學科與術科的教育。
走進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主建築——科技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色彩鮮豔的兒童畫作,而在大廳右側的牆上,銘刻著創校初期的捐助名單,在在提醒著台商子弟與來訪貴賓,「這是一個凝聚大陸與台灣眾人的無私愛心,發心發願打造的教育結晶,」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發起人兼董事長葉宏燈指出。
2000年9月2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在董事長葉宏燈、校長吳燦陽等千餘位兩岸人士的見證下正式開學。
派駐大陸五年的東莞光寶電子財務經理曾國權,則是一個因學校開辦而促成全家團聚的例子。曾國權表示,在大陸工作,除了全心投入工作外,也必須時時心繫台灣的另一半與兩個小孩,「那種心中的孤單,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去年將小孩送到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就讀,「假日終於可以陪著小朋友到處玩,」講到這裡,曾國權露出美滿的笑容。
隨著這一所學校的開辦,不僅解決日益嚴重的台商子女教育問題,也使更多的家庭得以團聚。更重要的,也帶動了昆山等台商密集的區域,循著東莞的模式,逐步申請設立學校。
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
「子女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但我總是缺席,」1989年就代表致伸科技到東莞設廠的東莞東聚電業董事長葉宏燈語重心長地道出台商的遺憾。
由於兩岸的學制迥異,台籍幹部往往兩、三年輪調一次,其中東莞常駐超過六萬名以上的台商,這代表著數以萬計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的問題,於是「銜接台灣學制的學校,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醞釀誕生,」葉宏燈指出。
葉宏燈這個東莞興學的宏願,很快地就在東莞的台商圈裡獲得非常熱烈的回響,也立即獲得大陸與台灣教育單位的全力支持,再加上廠商與個人的捐助下,終於募得第一期經費75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億元),並在1999年10月底獲得廣東省教育廳核准興建學校。
從1999年11月3日校舍破土奠基,到2000年9月1日的開學典禮,短短的十個月內,除了籌措台灣的教材與召募台灣及大陸籍師資外,校舍的硬體工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整個東莞台商都動了起來,」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聶良知形容。
隨著學校的落成啟用,第一屆國中、國小部及幼稚園的七百五十六位台商子弟順利入學,再度體現「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的無私的愛,」葉宏燈說。
鼓勵自發學習,打造全人教育
在學校順利開學後,並不代表學校從此就一帆風順,隨之而來的是學生的生活適應問題。
學生來自各個家庭,生活習慣迥異,學生不能適應團體住宿生活,每天晚上十點就寢時間一到,「宿舍三樓以(低年級)下哭成一團,三樓以上(中高年級)吵成一片,」吳燦陽回憶,甚至於在凌晨兩點右手還抱一個、左手再牽一個小朋友,動員所有的老師,逐一哄學生入睡。
這種生活不適應的狀況,在經歷整學期的適應磨合期,再配合上加強生活輔導教育的奏效,學生的朝夕相處逐漸打破個體的藩籬,下學期開學當天晚上宿舍一片靜悄悄,「大家都很珍惜團體生活,」吳燦陽說,不論讀書、聽課、運動、起居作息,分寸拿捏,有條不紊。
曾任台北市成淵國中校長、全國童軍總會會長的吳燦陽,極力倡導全人教育,在接下東莞台商子弟的教育重責大任後,再度將他的人本教育理念帶到東莞,強調理性與感性教育的均衡發展學習環境,讓孩子們不是有「背不動的書包,而是學到帶得走的能力」,破除台灣家長以即時的成績表現,來判定學習成果的迷思,營造啟發學生創意與終身學習教育的養成環境。
為落實全人教育的理念,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在偌大的校園裡,居然見不到張貼學生的成績單,對於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加強課業方面的輔導,「養成小孩自我競爭,而非與別人比較,」吳燦陽指出,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正是這個學校給與學生的最珍貴資源。
而在生活教育的養成方面,由於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規劃師生一同住宿,三十九位從大陸師範學校招考的生活輔導老師,儘管文化不盡相同,卻扮演「母雞帶小鴨」的重要角色,每位老師負責輔導十二位學生,朝夕與學生相處,培養學生自行打理生活的能力。
自理生活能力從每天起床的整理寢室開始,到用餐時全體高唱謝飯歌,並由高年級協助低年級小朋友盛飯裝湯,養成愛惜物力、相互扶助的觀念,也逐漸矯正部分學生因家庭等因素,而導致的乖張、不合群的態度。
經過一學期的潛移默化,「學生變成有禮貌,也更緊緊團結在一起,整個學校更像一家人,」葉宏燈說。
教育扶貧,培養感恩惜福
除了培養學生互助扶植的自立生活觀念外,為避免學生養成驕縱的壞習慣,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也藉由扶貧活動,來教育學生惜福感恩的愛心。
2001年4月底,由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副校長馮思義帶領三十多位師生代表前往廣東省偏僻山區的學校進行教育扶貧活動,台商子弟見到當地學生都是「步行背著糧食,翻山越嶺到達學校,自己動手將米、蕃薯放置鐵盒中一起蒸,蒸熟直接用餐,並無其他配菜。」如此克難艱辛的就學環境,與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兩者相較之下,台商子弟宛如身處天堂,也激勵學生珍惜現有的學習環境。
回到學校後,全校師生自發地募捐2萬多元(約新台幣8萬元),用以協助五十多位貧困學生復學,「回到學校後,學生變得更懂事,也更知福惜福,」吳燦陽說。
「每個小孩就像一株幼苗,未來長成何種植物,全端賴我們提供怎樣的教育環境,」葉宏燈深信,在這所集合兩岸愛心與誠心的學校,愛與包容的體現將培育出真正促進兩岸關係的有用之人。
景氣不佳,擴建經費難籌資
子女的教育是不能夠停滯的投資,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在2001年6月7日舉辦第一屆畢業典禮,一百三十七位的應屆畢業生完成階段性學業後。新學年也將迎接超過九百一十位學生的入學,但因為校舍容量與教學資源的考量,尚有超過五百位學生無法入學,再加上台商對於學校成立高中部的強烈渴望,第二期的校舍擴建工程迫在眉睫。
大興土木擴建校舍的背後,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雖然第一期工程在大陸與台灣眾人的努力下,順利募得建校經費。
隨著經濟的不景氣,學校的擴建工程募款遭遇困難。校舍二期工程進行時,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正面臨面臨嚴峻的募款不易的兩難狀況。聶良知分析,一是目前經濟持續不景氣,導致經費募款困難,校舍擴建經費尚欠缺60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4億元);再加上校方捨不得將擴建學校經費,轉嫁到學生身上,以支應擴建工程所需,「畢竟每年32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萬元)的學費,對於收入不高的台籍幹部家庭形成沈重的負擔。」有鑑於此,葉宏燈一肩扛下所有募款的重責大任。
面對未來,在台商殷切地子女就學需求下,葉宏燈積極奔波各地尋求資金的奧援,更衷心希望各界能夠發揮無私的大愛,讓這一群小孩子能夠在愛與關懷的環境下,接受與台灣相同的教育,填滿台商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空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