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最近常聽人討論台灣的經濟究竟會不會被邊緣化,你怎麼樣看這種狀況?
A:究竟邊緣化怎麼去定義或是推論我不清楚,坦白說我不是經濟學家,這方面還是要請教專家。有人講邊緣化,也有人講蕭條、slow down(趨緩),事實上景氣已經連續兩季出現蕭條,第二季、第三季蕭條已經註定了,第四季能不能夠像主計處說得這麼好,現在還是未定,因為美國的recover(復甦)不會很快,所以景氣可能要看明年下半年。
Q:你自己的看法怎麼樣?
A:這也是我聽來的,事實上我沒有這麼多幕僚群幫我做經濟的分析,說真的分析也沒有用,我寧願聽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這麼多專家的意見都不一致了,我們還能做什麼研究?
但是基本上我覺得不是這麼快,因為美國的復甦還要久一點,回復了以後對台灣的幫助有多少,這都還是問號,當然經發會感覺起來是比較正面的,接下來就看能不能徹底執行,至少最大的成就是兩岸經貿的開放,積極開放是整個經發會的共識,但是仔細看文字裡面還有很多的限制,又把它給拉回來。不過可以說積極開放是個方向,可是會開放多快、多積極,所謂有效管理會拉回多少還不曉得,一下放,一下又拉回,永遠都把字寫得太四平八穩了。
我們生意人不一樣,要做就做,經發會兩岸經貿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台灣優先、全球布局、互惠雙贏、風險管理」裡,有三個石頭是要拿掉的,只留一個,就是「全球布局」。
全球布局是活水
Q:你覺得只需要全球布局?
A:關鍵就是全球布局,那個是活水,其他的要拿掉。
Q:好像企業界都這麼認為?
A:對,不過主要是包裹式的表決,所以幾乎沒在談論這個事情。「台灣優先」其實是一個政治性的slogan(口號),有這個口號,就可以什麼事都不做了,所以談這個沒什麼用。全球布局是一定要的,張忠謀也說他需要全球布局,沒有全球布局的話,台灣就沒有辦法出現成功的公司,全球布局是最重要的。台灣很多好的企業累積了這麼多的經驗,能夠結合美國的科技、得到更多的資源,放眼全球的市場,這是我想台灣唯一能走的路。
互惠雙贏沒什麼用,做生意一定會雙贏嗎?沒有嘛,這種生意事實上沒有,有時候是要犧牲短期利益來追求長期利益,怎麼能講互惠雙贏呢?做完一個買賣,新聞稿上這樣寫是可以,但是不能當做一個策略。利益是長、中、短期的都有,有時候為了拿到那個東西要犧牲這個,全部是trade-off(交易),怎麼叫做互惠雙贏,所以這個原則要拿掉。
大家都知道現在台灣經濟是蕭條,是不好,什麼時候會恢復沒有人知道,因為見仁見智,但是官方總是保守很多,經濟成長率從正的修正為負的0.37%。明年主計處預估會是正的,我看未來還會比這個數字更差一點。現在看今年負0.37%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第二季是負2.35%、第三季也是負二點多,第四季預計是正的二點多,我看是不可能達到,因為就快到了,現在已經9月了,不過這純屬個人意見,純屬個人猜測。
不過真的是沒有這麼好,而且美國的復甦沒這麼快,第四季已經幾乎看不到了,當然整個科技產業而言,PC(個人電腦)是稍微好一點,比communication(通訊)好很多。今年手機的量只有預期的一半,通訊產品跟原來預期的差異很大,而且要真的恢復還要一段時間,所以我說全球整個經濟的復甦會比原來預期還要再更晚一點。剛剛我講的global(全球),是指美國和其他地區,台灣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台灣經濟的發展,至於是不是邊緣化,對不起!我不知道邊緣化的定義,經濟學家會比我懂。
Q:你為什麼覺得全球布局這麼重要?
A:台灣不走全球布局要走到哪裡去?對大陸的經貿是全球布局裡的一環,這一環有多重要不知道,但至少是一環,可能是最大的一環。如果是最大的一環,那麼跟大陸的經貿發展就需要儘快、積極地開放。
Q:現在亞洲四小龍都受到景氣很大的影響,不只是台灣?
A:新加坡景氣這次不會太好,因為周遭的環境都不好;香港基本上雖然不是很好,但是影響不大。韓國事實上比台灣還好一點。
Q:對精業有沒有影響,可不可以談一談?
A:我想台灣不好的時候,多少會有影響,因為我們是靠國內經濟的成長來帶動我們的業務,所以基本上都會有它的impact,但是我們要有我們的alternative(可選擇的方案)。簡單說就是我們有預備,在壞的時候有壞的打算,好的時候有好的作法,到大陸擴充也是我們必走的路,我想經發會開過以後大家都很清楚,積極開放也符合政府的方向。
Q:所以精業未來就是往大陸走?
A:不是全部,我想是其中一個方面,這樣講好像我們沒有其他地方走了。
講求最大價值
Q:前年和去年你們投資了很多網路公司……
A:對,事實上我們董事會將要決定兩個公司合併,我一直強調我們沒有排除合併的方向。精誠和精奇董事會將要宣布合併,把精奇一些無線的業務、solution(解決方案)帶到精誠去,讓精誠上市上櫃時間能縮短。我們的公司都非常好,資金都很充足。
Q:精業聯網呢?
A:精業聯網錢很多,我相信很快可以break-even(損益平衡)。再講到奇摩,會花錢的公司我把他賣掉了,因為做一個入口網站需要花很多錢,不是說他商業模式不好,而是近期間不會有什麼現金流量,長期可能會有。
很多網站我們也是走向合併,從現金流量的角度讓它能夠經營下去。我想網路總是會再回來的。
Q:你看什麼時候會再回來?
A:很快,不會太久,因為該淘汰的都淘汰掉了。網路基本上還是有很大的商機,只是下一波應該會有不同的營運方式,不是什麼都免費,錢燒得愈多,價值愈高,這個概念已經過時了。
Q:網路會換什麼樣的方式回來?
A:網路還是網路,只是整個市場的價值方式會不一樣,經營者是隨著趨勢在走,這個我們一直沒有改變。
Q:現在的趨勢是什麼?
A:網路還是會有它的發展前途,只是未來是一萬家公司做,還是兩百家公司做,還有就是你的構想多快會賺錢?有沒有revenue model(收益模式)?
Q:現在大家都很依賴網路的存在,它的現金怎麼進來?
A:會改,像現在台灣有些ISP(網路服務提供業者)是不收錢的,但是有幾家是收錢的,我想最後都會有消長,跟所有的電信服務一樣。
Q:現在大家對景氣都很悲觀,你要不要為我們打打氣?
A:我從來沒有悲觀過,調整是必要的,只是每個企業都要準備更長的時間,因為所有的企業成長都趨緩下來,永遠要有最壞的打算,企業才有其他出路,跟網路公司一樣,有足夠的錢能夠度過低潮,僧多粥少的日子總是會過去的,但是僧不在的話怎麼吃到粥,有粥你也吃不到。
Q:但是現在台灣企業有多少的存糧?整個股市的價值一直跌,錢又都去大陸了?
A:即使去了大陸,錢還是企業自己的,我們談的是全球布局,去大陸還是公司的錢,我只從企業的觀點來看,企業需要的就是全球布局,全球也許太大了,但是至少要有海外的布局。台灣的企業只要能有布局、有前途,不論錢在台灣還是在海外都是一樣的,為什麼資金要回流?我覺得這沒道理,因為生意人很簡單,錢放在哪裡最有效就放在哪裡,沒有必要回流,我們談的是全球布局,只要錢在企業裡面就是一樣的錢。今天新台幣要貶值,我當然要換美元,這是非常簡單的。
放眼全球
Q:在企業的全球布局中,台灣能扮演什麼角色?
A:我覺得應該是大台灣政策,改成大中國也是同樣的意思,大台灣就是台灣過去累積的經驗,能夠結合美國的科技、中國的資源,放眼全球市場,這是我們的策略,真能做得到,台灣就能夠起來,不會被邊緣化。
Q:你可以給現在的年輕人什麼建議嗎?比如說你會給你的小孩、晚輩什麼樣的建議?
A:應該讓他自己選擇過日子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方向。所以我說不要想企業要永續經營,不要去想小孩子來經營企業,讓他自己選擇,他可能有比你更好的機會,做得比你更好,為什麼要把現在經營的東西給他,在目前的社會裡面,這不是個好的安排。資產與負債永遠是對等的,給他一份資產他就有負債,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像我剛才說的,有變化就有機會,但是也會有挑戰,全部都是一體的兩面。
Q:只要留下全球布局?
A:就是全球布局,台灣沒有其他方向,張忠謀講得很對,企業有全球布局才有競爭力,現在是他要到大陸布局的時候了,我非常贊成他的話。要是沒有全球布局才會害死自己,台灣這麼小的市場,不靠全球商機,企業不可能會發展。
Q:你剛才提到企業要跟趨勢走,將來你看好什麼產業?
A:產業其實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好的你不一定能做,應該要看哪些是好的,又是你能做得到的,不然就像掛在天上的星星你是摘不到的。
Q:所以將來的明星產業會有哪些?
A:任何產業只要能夠結合科技,整合大陸資源,放眼全球市場,這就是好的生意,也是我們看得到的。
Q:現在很多創投家都說,現在的投資標的很多,價錢也很便宜,很多都在矽谷、美國?
A:這個也對,但是價錢便宜是不是就是好的並不一定,我寧可投資一個稍微貴一點的公司,但是未來會賺錢的。投資沒有固定的準則,講不出道理的,投資本來就有風險,企業對風險本來就會管理,所以把風險管理加在原則裡是不對的,把風險管理當做第一優先的話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生意人的思考比較簡單,就是跟著趨勢走,然後公司愈小愈好,這樣才能快速反應、快速成長、快速做決策,做生意就是做決策,決策速度愈快愈好,像Kimo賣給Yahoo!,我就是想Yahoo!有價值,Kimo才有價值,但是Yahoo!有價值,不一定代表Kimo有價值,那為什麼不賣呢?
Q:台灣還有什麼優勢可以做全球布局?給我們一點信心吧。
A:優勢很多,台灣有這麼多好的資源,好好地利用,絕對是未來全球布局最好的一個基礎。事實上也已經做了,像台積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所以要全球布局,才能夠抓住所有的商機,永遠保持第一。
Q:你對這次經發會有何感想?
A:我覺得基本上是比較正面的,但是只有開會是不夠的,之前全國什麼會議也開了一大堆,不過這次經發會看起來比較新鮮一點、比較適切一點。這次應該執行會好一點,因為選舉要到了。
不同環境做不同決策
Q:那應該會執行得很快,12月就選舉了?
A:對,但是怕的就是,選舉完的結果不一樣,又會變調了,也不是說變調,因為在不同環境做不同決策本來就是對的,但是現在景氣這麼差做成的決策,像開放8吋晶圓廠到大陸,得罪了很多獨派的人,到時候選舉不錯,拉回來以後,可能又會做很多調整,這是一般的擔心,希望不會發生。台灣這麼多好的資源,像朱雲鵬(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經發會諮詢委員)講的,政府有很多資產沒有好好利用,這個也是對的。
Q:什麼樣的資產?
A:比方說土地就是公家很大的資產,沒有好好的處理,所以政府的資金不曉得從哪來,應該要把資源變現,再來建設台灣的基礎建設,不要一直舉債,舉債是要還債的,而且還要負擔利息。閒置資產也是一樣,閒置資產太多了,不變賣卻一直舉債,應該把閒置資產拿來還債,這些都是對的方向,只是怎麼執行我也不懂,政府應該去懂,要是政府也不懂就完蛋了。
Q:現在這個永威投顧公司做的工作有沒有和以前不一樣?
A:沒有什麼不一樣,就是做一些投資活動,事實上,我們承擔的任務就是怎麼樣引進台灣的長期資金,讓國外的人長期投資台灣,我想這是最重要的方向。
而這些長期的資金看的就是台灣企業全球布局的機會。所以我非常強調「大台灣」,全球布局就是把台灣給做大,不要把台灣變成小台灣,小台灣的話,人家寧可選擇大中國,只有變成大台灣,台灣才有機會。
Q:所以為今天做一個總結,你對台灣還是有信心的?
A:沒有信心的話,為什麼我要講大台灣?我們說服國外資金在台灣發展,這麼多資金委託我們來管理、經營,看的就是大台灣,不然世界上這麼多投資機會,為什麼這些基金經理人要選擇台灣?很多人現在在討論四大基金要不要投入創投,創投其實風險很高,這個沒有錯,但是從股市拿一部分出來給創投,其實反而更安全,因為投資組合就是愈多愈安全。
基本上就是說,我們戰勝我們個人,也說服我們的投資者,說大台灣是台灣的機會,所以他們願意進來投資,等於他們的錢用來買了這個未來,希望台灣能往大台灣的方向走。
但是這跟政治完全沒有關係,大台灣不是說要台獨的意思,我重複一下大台灣的意思,就是利用台灣過去累積的經驗,結合美國的科技技術,然後整合大陸的資源,放眼整個世界的市場。(莊淳雅採訪,陳昺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