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婚家庭裡,金錢這個元素最會讓一個家四分五裂,造成衝突浮上檯面——或是引發新的對立。有繼子女的女性,一邊把薪水存入戶頭,一邊開孩子贍養費的支票,忿忿不平地抱怨,「要不是因為那些孩子,我們手頭會有比較多閒錢。」孩子聽見爸爸要再娶年輕女人,一下子爆發,「這下子遺產泡湯了。」這類老掉牙的事我們聽多了,然而繼母和繼子女都一樣,究竟為什麼我們想要拿出風度,公平公正,不想要一臉貪婪相,卻還是很難打破刻板印象——繼子女以為全世界都欠他們,壞繼母則貪得無厭?
或許最明顯的答案是錢很真實,錢是有限的。能分給每個人的,就那麼多而已。冒出一個繼母,的確每一個人都可能因此喪失非常多東西,假裝天下太平於事無補。繼母帶來的改變威脅感有多強,得看幾件事,包括再婚的類型、財務狀況、性格與脾氣、每個當事人的焦慮感等等。
舉例來說,如果是「無子女性」加「有子男性」的組合,再加上女方自己有錢或有工作,夫妻之間可能會爭執女方是否該負擔孩子的生活費、該出多少錢。不過整體而言,此時女方和男方的孩子,相對而言很少會出現有關於錢的爭執。如果男女雙方再婚時都有孩子,感覺兩個人情況對等,更是比較不會吵財務的事,不會一直介意到底公不公平。許多屬於這種情況的夫妻,似乎是採取「大部分整合」的財務策略(例如:夫妻各自替自己的孩子存大學學費,但公平分擔其他支出——水電費、房貸、伙食費、所有孩子都有份的事等等)。
相較之下,如果是沒錢或沒工作的女性,嫁給有孩子的男性,或是婚後女方辭掉工作,統計數據顯示發生各種衝突的可能性較高。這種組合似乎會引發我們心中所有想要劃清界線的衝動,我們才是一國的,「我先生和我」對上「他們」,他們是入侵者。或是「爸爸和我們」,我們是真正的血親,一起對抗「她」,她才是入侵者。金錢太真實了,錢的價值明擺在眼前,我們忘掉錢也具備象徵意義——我們不自知的下意識欲望會被激發,金錢成為戰場:我們想要公平,想要翻舊帳,想要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我才是重要的那一個。甚至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到處發洩情緒:那些孩子是黑洞!因為他們,我和老公將永遠無法退休!看來我們別想念研究所了——討厭的繼母要重新裝潢房子!
菲爾.麥克斯(Phil Michaels)是任教於紐約法學院(New York Law School)的信託財產律師。他指出金錢除了非常真實,也非常具備象徵意義,而女性與成年的繼子女之間會有摩擦,還有第三個原因。麥克斯告訴我,「一個世代之前,美國人不期待能繼承遺產,如果有的話那就太好了。」今日不一樣,成人通常期待能繼承遺產,而且已經想好拿到後要做什麼。「也因此如果父親再婚,買新房子、重新裝潢、和新老婆跑去享受昂貴假期……他的孩子(或許會感到):完了,這下我的孩子不能念大學了。」
不知不覺間,美國的世代文化起了非常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期待接收父母的資產,這點造成了兩代間的沮喪、不信任與恐懼。不只一名女性告訴我,她們的成年繼子女為了保護「自己應得的」財產,要求父親逼她們在舉行婚禮前,簽署婚前協議。不用說,父親如果放任子女的這種心態與越線的行為,未來將有多年的雞犬不寧。59歲的茱莉有一名成年的繼子,她告訴我:
「我晚上會做惡夢,我先生要是先死,(我的繼子)會拖我上法院。錢不是很多……只是……我猜只要我分到任何一毛錢,(他就會不高興)。我繼子似乎感到雖然父親再婚了……事情也應該要跟從前一樣,他的就是他的。」
許多繼母和茱莉一樣,希望被以某種方式認同她們在婚姻中的犧牲奉獻,但又不會對男方的孩子不公平。我們如果自己也有孩子的話,更是希望能兩全其美。有孩子的再婚夫婦,可以找信託遺產律師聊一聊,花這個錢和時間,或許是值得的。麥克斯告訴我,「流行的做法,不一定是把每一樣東西平均分配給兩段婚姻所有的孩子,也不是全部的孩子與妻子平分。」、「夫婦走進我的辦公室時,他們會說:(男方的)孩子年齡比較大,該付的都付了。萬一我們其中一個人或兩個人明天就走了,男方孩子需要的錢,比我們的女兒少。她現在才兩歲。」標準的公平做法有很多種,某些做法是每一個人分到的一樣多,某些夫婦則決定死前自己把錢花完。
麥克斯提供一個非常簡單又普遍的觀察,「太多人(孩子、妻子、丈夫)認為,物質上的遺產是唯一真正能夠證明心意的方法,是最終的證明。」許多家庭治療師也提出相同的觀察:有孩子的男人再婚時,每一個人,不只是繼母,對於什麼是自己「應得的」,大家的心態都必須做出困難或甚至是痛苦的調整。葛蕾絲.蓋比醫學博士(Grace Gabe)與珍.李普曼–布魯門博士(Jean Lipman-Blumen)在《繼親戰爭》(Step Wars)這本書中提到,多數的成人孩子會自行認定父母有安排。要是父母其中一個人先過世,還活著的那一方,將有錢活下去。也就是說,孩子知道要是母親還在世,自己不會繼承父親的錢,但如果還活著的是繼父繼母,孩子可能就不會這樣看。如果繼母的另一半一開始就說清楚打算怎麼做(「我打算在我死後,也要繼續給蘇珊生活費,就像我相信你們一定也打算留錢給自己的另一半。」),起初可能會怨聲載道,但醜話先說在前頭,就不那麼醜(更別提可以降低跑法院的可能性)。不管男方的孩子有什麼期待,每一對夫妻要先想好自己認為怎樣才叫公平。等過了幾年,男方的孩子大了,第三代出生了,可以重新考慮分配方式,修正先前的決定。總而言之,財務的事會引發衝突與勾心鬥角,金錢是一種象徵,也是很實在的東西。光是做好心理準備,知道會有爭議是正常的,就能不必那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