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麼業績最近還是不錯?
A:貿易部分出乎意料的好。
Q:不是不景氣嗎?
A:這是大家都很驚訝!我認為,每個行業都要轉型。早期的貿易只要你會講幾句英文,然後台灣東西便宜,你認識幾個朋友就可以把東西銷出去。那時候資訊不發達,所以很容易,做為中間的一個橋梁,很容易賺錢、開發產品。中期,大家變成直接要跟工廠採購。貿易公司有的時候在利益方面就和工廠、客戶之間有些衝突。前幾年資訊發達了,全世界的客人都知道工廠在哪裡,工廠也知道全世界的客人在哪裡,貿易公司存在的必要條件就有一點點鬆動了。
現代貿易提供全方位服務
隨著整個企業的大型化,整個零售業愈來愈大,不但是美國,現在南美、北美、歐洲、亞洲也一樣大型化了。最主要零售業是我們貿易公司的客戶。客戶的大型化結果,更需要一個大型的貿易公司替他做整體性的服務。
以前都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他現在太大了,就用現成市場上的品牌來做我的品牌就好,所以就跟著是大對大。小型貿易公司生存條件很薄弱,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做一個整體性的服務。這都要很大的財力和人力的投入,才能替大型零售商客戶做好服務。
一個工廠現在怎麼應付?如果今天做了一個大型客戶,就可能占51%,這對工廠來講是很冒險的。但他不管怎麼做,現在客戶都沒有幾家,全世界這種大的零售業壁壘分明,不像以往是幾百家零售點在市場上。所以工廠如果不為大型連鎖零售店客戶提供完整服務,客戶隨時會因為任何的原因,把這個工廠剔掉。所以像特力這種提供客戶一個全方位的服務,才可以確保產品繼續為這個客戶所購置。
我們是一個全球型貿易公司,該如何做好對客人的服務,很不容易。很多工廠如果把特力的公司當做自己的公司,跟我們海外直接聯繫,讓特力海外據點服務客人。
現在客人要求愈來愈多服務了。工廠方面,也愈來愈需要策略結盟。現在都是大對大了,小公司怎麼去提供這種服務?工廠很需要這種大型的貿易公司去做服務。
不過現在的商業交易跟早期的商業交易又不一樣。現在都是一個很公開的狀態。我替你服務,我索取你多少比例的費用,都是擺明的。對貿易公司來講,營業額愈來愈高,自然而然成本就愈來愈降低,業務會愈做愈大。貿易公司要工廠來支援,客人也需要大型的貿易公司做顧問,整體是良性的循環。像特力這種大型的貿易公司,能夠提供客戶的服務很多,像現在有設計公司,我們不但幫客戶設計,也幫工廠設計。我有行銷公司來幫客人做好行銷。現在還有據點連結,有B2B(企業對企業)的公司,更能夠提高整個效率。
2002年1月1日以後,所有特力的客戶廠商,都要透過網路來跟特力做生意。整個提高效率,相對特力的客戶也可以提高更好的效率。隨著資訊的發達、科技工具的提升,特力整個e化的效率愈來愈快。
Q:成長那麼多,特力屋本身呢?
A:我們很早就分散產業,跟著趨勢走,自然公司比較不會被景氣的問題所淘汰。
我們的行業來講,不是高科技也不是投機的行業,不會那麼有爆發性,但卻是穩定中求成長。如果說要衰弱退步的話,很早就會看出來是不是會往下走。我覺得特力滿有嚴謹的敏感力。
Q:現在不景氣,有沒有特別抓緊什麼來做?
A:我們利用這個時間整理我們的人事物,重新改造扁平化。
Q:什麼時候開始?
A:我們已經籌備半年了,在9月1日正式開始。景氣好的時候,找人才困難,同樣地,流動率也會大。當你做扁平化的時候,有很多人不高興就會離開。不景氣來做,他會比較忍耐,做改革比較容易一點。
我們的改革是溫和的,我們不裁員,所以並沒有讓大家覺得有惶恐的感覺。費用部分,因為不景氣,自然就可以縮減費用,重新再檢討費用。不景氣可以更是刺激大家往前走,因為大家知道,我們現在不錯,所以我們要更珍惜。如果等到有問題再來改革,已經來不及了。
Q:可不可以講一下怎麼樣扁平化?思維是什麼?用什麼原則去進行?
A:譬如說,我這個部門有新台幣5000萬元的業績,就切成兩個部門,本來是要五個人簽字的,變成只要三個人簽字的兩個部門,這就是扁平化,可以多訓練一些幹部出來。同樣地,你要求他們三年以後,預算還是要回到5000萬元。因為現在是將一個5000萬元拆成兩個部門,一個各2500萬元,但是你要求他們做出計畫來,然後三年內各自奮鬥,讓預算可以成長一倍。本來這個部長負責5000萬元,分成兩個部門以後,原來的部長還是存在,只是部門變小一點而已。部門劃小以後就更要做得精、做得專,把業績再重新往上拉,多訓練一點人,讓層級更少。
Q:這樣有造成什麼效果嗎?
A:希望造成的效果是扁平化,三年後,公司能有一倍的成長,這是我們的期待。
Q:特力貿易成立了二十年?
A:特力屋六年,特力二十三年。
Q:年平均成長率多少?
A:到了比較成熟期的時候變成10%,最開始都是30、40%或40、50%這樣子。
Q:30、40%或40、50%的情況持續多久?
A:大概持續了十幾年。後來這五年比較成熟期就變成10%。
Q:所以一般都是衰退了,怎麼反而你們變成30%了,又回到了新生時期?
A:我想是行銷、策略。我們把彈性放大給大家做,行銷和策略的方法我們放大和放寬,讓大家有更多的籌碼去發展。
Q:所以預估有30%的成長?
A:我們期待。
優質伙伴刺激成長
Q:這是你隨便下的目標嗎?還是有計算的基礎?
A:有計算的基礎。我想特力貿易還算是幸運,我們的客戶是世界上屬於優質的客戶,他們成長,我們也成長。隨著大者恆大,愈優質的公司就要尋找愈優質的伙伴,所以會愈來愈多淘汰掉的。
我們不是花俏的公司,完全靠實力做事,所以受到的影響不大。人還是要吃飯、開店,我們來往的客戶中,沒有往下走的客戶。但是愈好的客戶大家都想爭取,所以相對客戶對我們的要求也會很多。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要更努力,開發更多好的東西給他,服務要更好,否則跟人家一比,就被人家比下去。後面追上來的人很多,怎麼樣每一天都更好,講起來很容易,但是每天都要努力做。狀況好還要再投資,壞的時候才有辦法維持住。特力二十幾年來很平穩的原因,是我們好的時候,反而利用這時候去做很多改革、要求;不好的時候,就剛好去迎合不好的狀況。
Q:你們有沒有去大陸?
A:我們有去大陸。我們現在貿易的部分在大陸有兩百多個員工,是在上海跟深圳。
Q:你擔不擔心台灣的產業到大陸去就是被吸走,台灣被邊緣化的這個問題?
A:一定會被吸走!以做事業來講,到了大陸,投資下去的錢就會一直滾下去,怎麼可能錢滾下去會再滾回來呢?就算賺錢,你再放下去的機會都多於你會拿回來的機會。
Q:你們怎麼根留台灣?不是在上海、深圳設廠了嗎?
A:開發、研發或銷售都在台灣,便宜的製造地方在大陸。那裡是專門生產跟品管檢驗,這邊是研發跟業務銷售。我們也在大陸投資工廠,有一些策略聯盟或是投資工廠一些股份,為了鞏固貨源,我們有投資20、30%。
Q:都是哪一類的廠商?
A:都是我們這一行的東西,有五金、生活用品、工具這些都是。
Q:像台灣高科技的品牌沒有開創,你們有沒有可能往這個方向做?
A:我們大概不會往高科技,做我們自己懂的,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高科技的投資額太大、風險太大。我覺得台灣高科技除了聯強,其它都是代工,代工很容易被這些大的品牌換掉,所以這些都是隱憂。兩岸開放已經晚了一點,大陸這幾年的生產、製造已經非常快速趕上。
Q:分散的策略是你想出來的還是慢慢延伸出來的?
A:我想分散是我一直在推行著。二十幾年來特力一直都是這樣,我們今天做一個客戶的時候,一定要再想另外一個客戶,然後再推廣另外一些。因為太集中的話,不管是自己人也好、客戶也好、工廠也好,都會有問題。不管是哪一方面,管理或執行的團隊,都是環環相扣的團隊下去做的,體制上來講應該是這樣。
Q:在特力屋這部分很不錯?
A:對!整體的特力屋包括我們投資的、自己本業的都不錯。
Q:今年不景氣,很多公司上半年負成長,特力屋的部分反而是50%成長?
A:還是沒有達到目標。不過我們很幸運,我們沒有競爭者。(莊淳雅採訪、魏棻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