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行動,讓關心產生意義

第11屆「蹲點.台灣」大學生,用行動與創意服務偏鄉與部落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9-12-11

瀏覽數 20,550+

(圖說:2019第十一屆「蹲點.台灣」所有得獎學生)
(圖說:2019第十一屆「蹲點.台灣」所有得獎學生)

2019年,有一群大學生的暑假很不一樣。來自18校37科系共60位學生(2人一組)至全台26個社區與部落蹲點,透過在地觀察,發揮專長提供量身訂做的社區服務,充滿青春熱血。他們是中華電信基金會「蹲點.台灣」的下鄉青年,以文字、影片、網路等各種形式記錄在地、真誠付出,讓人看見台灣改變的希望與力量。 

「每一年『蹲點.台灣』邀請全新一批的大專青年參與,希望送更多年輕人到偏遠鄉鎮或部落現場,親自去看、去感受台灣正在發生的人與事,去發現不一樣的台灣,進而學習脫離本位,退一步設身處地去看待事情。」在第十一屆的「蹲點.台灣 大賞獎」評審會議,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李如芳期許,為期15至20天的蹲點服務經歷,能開闊青年的人生視野,懂得包容差異,更樂意持續為台灣努力,改變未來。

學習同理心與包容、繼而改變未來 

評審之一、政大廣電系教授王亞維,多年來陪伴與輔導「蹲點.台灣」學生,表示「這群參與學生的mindset(心態)是值得肯定的,服務與紀錄的能力則需要更多引導。」他肯定「蹲點.台灣」在學生心中埋入種籽,反映在紀錄中彰顯的反省與利他,深具同理心,形式質樸卻仍誠意動人。另一位評審、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楊振甫則讚許學生融入在地的熱情,把社區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積極透過文字、影像、多媒體等,啟動蝴蝶效應,證明微小的個人力量,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大影響。

第十一屆的「蹲點.台灣 大賞獎」的兩組得獎團隊,分別是到花蓮黎明教養院陪伴肯納兒的歐孟亭、楊敏昕,以及到台東土坂部落關心偏鄉教育的洪若庭、陳安琪。榮獲大賞獎的肯定,兩組學生都是意外又興奮,蹲點的滿滿收穫更是豐盈於心。

貢獻所學,發揮教育的熱忱與堅持 

「藝術不僅有療癒功能,也是我們與肯納兒溝通互動的方式。」研究藝術教育的歐孟亭、楊敏昕來自彰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一開始就鎖定花蓮黎明教養院,希望實踐課堂所學專業來提供服務。孟亭說,在學校營隊接觸的多是來自菁英家庭的孩童,因此這次蹲點的服務,她們希望藝術教育也能夠對相對弱勢的特殊兒發揮療癒影響。兩人以藝術教育的眼界,化作各種創意形式融入肯納兒的課堂:像是帶領創作窗花的課程活動、為睦福樂團及銀河樂團速寫創作等,「包括我們每一天的紀錄都是畫作、創作,這些藝術呈現充滿了實踐所學的快樂,也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的可能性。」

女孩們分享,從教保員身上,發現教育的熱忱、學習,以及對教育的那一份堅持;從與肯納兒互動中,學會真誠、同理,更進一步學會珍惜擁有、停止抱怨。她們特別感謝黎明教養院公共事務部主任黃展雲,「他總是無條件接受我們問各種各樣瑣碎的事情,把我們當自己人。」

行動,讓關心產生意義_img_1(圖說:就讀彰師大的楊敏昕與歐孟亭,藉由蹲點深入理解肯納兒生活。)  

對服務有全新領悟,相信自己有無限可能 

「離開熟悉的舒適圈,去到陌生的地方,蹲點讓我們學習在城市與環境的轉換中,寬闊地接觸人事物,更能包容人我的差異與不同。」在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陪伴老人與小孩的洪若庭、陳安琪,透過拍攝紀錄片《冠軍背後》呈現在土坂部落中,部落居民對於升學教育焦慮與排灣文化保存的衝突,「影片沒有給解答,我們希望留下空間給觀者思考:保存文化和社會進步該如何平衡。」陳安琪進一步分享,「蹲點之後,我對於『服務』的看法不同了!現在我所相信的『服務』,其實是一個彼此互相學習、理解的動態歷程,必須是雙向進行的,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

行動,讓關心產生意義_img_2(圖說:分別就讀台大與師大的洪若庭、陳安琪於臺東南迴蹲點時,陪伴學童閱讀、創作自己的故事繪本。) 

「做喜歡做的事,而且能夠一直做下去!」中華電信基金會期許所有參與蹲點的學生們未來持續擁有熱血行動力,並表示「蹲點.台灣」未來預計結合大學USR,為社區深度提案、實作服務,並與更多非營利組織合作,讓「蹲點.台灣」點燃的火苗,永續熱力。

• 2019/12/21 (星期六)《好厝邊生活節》親子公益園遊會,中華電信基金會邀集紙風車劇團與全台20多個社區,從地方產業、生態旅遊、手作DIY及遊戲互動,邀請你一起共同感受在地生活、在地產業的美好,活動訊息請點此• 看更多2019年第十一屆「蹲點‧台灣」各組心得與創作,請點此 • 2019年第十一屆「蹲點‧台灣」28支社區紀錄片,請點此

延伸閱讀

社區一家20年初心守護,讓臺灣更幸福
數位專題

社區一家20年初心守護,讓臺灣更幸福

20年前,秉持讓台灣每個社區重拾溫暖與幸福的初心,「社區一家」將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凝聚成集體的力量。如今,這股力量已成為地方創生的重要引擎,推動台灣各地共同成長。未來20年,將持續在台灣各個角落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