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夢咖啡」(Fantasia),矽谷華人圈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矽谷第一家珍珠奶茶專賣店。在台灣開珍珠奶茶店也許稀鬆平常,但在美國開店,除了做華人生意之外,要打入美國,可說相當不容易。話雖如此,其實珍珠奶茶早在美國媒體報導過。美國《時代》雜誌就曾經以「Boba Drinks」(波霸奶茶直譯)為標題,報導這個二十年前發源自台灣,現在風行許多國家的飲料。在美國,類似泡沫紅茶的店愈來愈多,例如「仙跡岩」最近就在紐約開幕。
矽谷最大報紙《聖荷西水星報》曾在頭版刊出「夢咖啡」的招牌飲料——珍珠奶茶,它這樣引述:「別以為在飲料中是青蛙蛋或是魚眼睛,這是現在最流行的珍珠飲料(Pearl Drinks)它可是會上癮的。」
華人的星巴客
說起開珍珠奶茶的念頭,這要回溯到1994年,當時Starbucks剛在美國上市(IPO),這給了張維超很大的震撼。「當初他們只是覺得義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好喝,美國人應該也會接受,當時美國只有所謂的美式咖啡,義式咖啡並不普遍。他們於是將這種咖啡引進美國市場,沒想到卻如此成功,」這位台大電機系畢業、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電腦準博士說。他覺得如同西方的咖啡文化,中國有茶的文化,茶也是相當好喝的飲料,當時剛好波霸奶茶在台灣很流行。「基於好東西和好朋友分享,夢咖啡於是誕生了,」兩位老闆異口同聲說。
1997年8月第一家夢咖啡在加州庫比蒂諾(Cupertino)開幕。開始時只有六名員工, 而現在擴展到六、七十名員工。在一片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夢咖啡卻於今年4月在聖荷西Eastridge Mall開了第三家分店。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分店是矽谷第一家進駐美國主流購物中心的華人飲料專賣店,整個裝潢布置已有model branch(模範分店)的架勢。此外,第四家分店預定今年年底在佛利蒙(Freemont,位於矽谷東灣)開幕。
不像一般中國餐館,這裡的客人不止是老中,亞裔及老美都有。「大約50%的客人都不是老中,有很多亞裔,例如日本、韓國及越南。而20%是所謂白人老美,」 張維超和王聖希望將新一代茶的文化推廣至主流社會,像星巴客一樣融入美國人的生活。
夢咖啡在短短幾年內崛起,好喝是最大的主因。怎麼說呢?就像在台灣小吃店裡同樣是賣乾麵的,總有一家生意特別好,因為客人的舌頭總是敏銳的;灣區也有好幾家店賣珍珠奶茶,但人們總是願意多花好幾分鐘排隊來這裡買奶茶。由於學的是電腦軟體設計,張維超和王聖捨棄傳統人工計量的方式,而採用精準量化的標準方式來製作產品,並且採用嚴格的品管。一位朋友曾開玩笑地說,「就像寫程式一樣,還要除蟲(debug)。」王聖繼續補充,「除了奶茶本身以外,我們連杯子的品質也注重,光是杯子的成本就比別家高出幾倍。」可見老闆對產品的品質,從裡到外都不馬虎。
說起夢咖啡的利潤,兩位老闆顯得有點保留。不過從週末客人大排長龍的情形看來,顯然不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據老闆透露,光是加州聖荷西庫比蒂諾(Cupertino)分店,一天起碼有一千杯,好的時後會賣到兩、三千杯。想想一杯珍珠奶茶賣2.5美元,一天至少2500美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的利潤可想而知了。
小兵立大功
餐飲業其實做起來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門外漢。「做餐飲的第一個要件就是要好吃,而且對味道要很敏感,」王聖說。一般在美國開的中國餐館口味都不道地,但夢咖啡的珍珠奶茶卻不輸給台灣。很難想像店裡所有的飲料全是由兩位大男人自行研發的。老闆特別介紹最新研發的飲料「愛情」,是由茶加愛玉情人果製成的,有茶的香味及青芒果的酸澀,很像「愛情的滋味」。
創業要有什麼樣的特質?王聖認為首先要「相當樂觀」。他回憶起開幕第一天只賣了二十杯奶茶,收工時大家還是高高興興地聊天,一點也不擔心。就這樣第二天賣了四十杯,還認為成長了兩倍。
剛開始時,只有王聖是全職,張維超只有下班後過來幫忙。隨著業績的增長,張維超也辭去工作,加入全職。這位準電腦博士在辭去工作前,還遭到家人及朋友的反對,他們不能理解為何要放棄高薪的工作來賣奶茶。而張維超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會做得好,也才會有成就感。況且這份工作其實和軟體設計一樣,就是做出來的東西要讓客戶滿意。這份工作能夠讓他每天接觸不同的人,以前每天只和固定幾個人開會,現在每天都可以遇到不一樣的人, 每天處理不同的事,解決不同的問題。「這份工作是要從研發、採購、人事等等大事小事都要全程參與,每天都要接受新的挑戰,」這也道出了創業家的精神:喜歡冒險,接受挑戰。
張維超與王聖希望將來夢咖啡以直營連鎖店方式經營,早有許多創投天使向他們招手。他們都認為矽谷大多是高科技產業創投,欠缺餐飲相關產業經驗來帶領。他們只能靠自己摸索,對於將來是否要向外州發展,王聖表示如果情況許可,未來可能有這樣的計畫。在矽谷一片不景氣與裁員聲浪中,夢咖啡還能獨樹一格,誰說矽谷只是高科技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