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營學院,定位要明確

楊臻榮
user

楊臻榮

2001-07-01

瀏覽數 17,450+

經營學院,定位要明確
 

本文出自 2001 / 7月號雜誌 第181期遠見雜誌

根據美國《Business Week》的調查, 2000年全美三十所最好的管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名列第四。史隆管理學院從1998年時的第十五名竄升至去年的第四名,是該調查中成績進步得最快的學院。

史隆學院院長舒馬侖西(R. Schmalensee)教授從1998年擔任該學院的院長以來,大幅提升了史隆管理學院的學術地位。日前,舒馬侖西與幾位史隆學院的教授訪台,與國內教育界人士舉行了一場座談,談話內容主要關於如何辦好高等教育。而向來對台灣教育改革不遺餘力的《遠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也出席了這場會議,以下便是部分對談的重點。

首先高希均提出,中國大陸的一家報紙最近對大陸境內二十六所管理學院進行評等報告,結果清華大學的管理學院名列第一。該報指出,清華能奪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與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共同開辦了一門MBA課程。該報拿來評等的六項標準分別為:教學設備、教學品質、教師品質、課程內容、教學效率以及MBA課程之特色。同樣的評等過去在台灣也曾做過很多次,然而這些結果不僅引人注意,也引來不少的爭議。因此,高希均便請教史隆學院,除了這六項標準外,是否還有其他更適合列入評選的標準。

舒馬侖西表示,他並不十分在意媒體對他們的評等。像有些媒體以部屬人數的多寡,做為評判該校畢業生成就的標準,而麻省理工培養的多為創業家,他們成立的公司大都為小公司,員工數目當然不能與有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歷史的大公司相比,但他們的公司或自己的成就並不亞於大公司及它們的高級主管,所以這些評等報告有時有失客觀。

另外,史隆學院指出,與大陸清華大學的合作,主要是協助清華開辦一個以英語教學的MBA課程,而非所謂的共同課程。由於該課程採用的是史隆學院的教材,因此清華大部分教授此一門課的老師都曾到美國的校本部觀察當地的教學方法,課程之中同時也包含了一些教師及學生的交流計畫。所以,史隆學院只是幫助清華大學把這門課教好,而史隆學院也樂於見到清華被選為中國第一的管理學府。

國內學院普遍資源不足、定位不明

與會的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暨元智大學教授許士軍指出,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國內各學校因資源不足等問題,未能發展出很好的教育體系,另一方面又因學校的定位不符實際,而出現事與願違的現象。

許士軍舉例,他因為身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理事長的關係,走訪了多家管理學院(包括各大學院校),而各校都表示自己要成為國際一流學府,而且是研究導向的大學。他表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平常這些學校在研究上面的努力,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許士軍希望史隆學院能提供一些意見,幫助像位在苗栗的聯合技術學院這樣的學校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

舒馬侖西表示,他當年剛任院長之初,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史丹福大學,考察他們的運作方式。舒馬侖西在聽過「情報員」的簡報之後,心裡便想:我們已決定不希望像哈佛大學那樣,那我們想學史丹福嗎?如果不學史丹福,我們該如何定位呢?舒馬侖西承認給學校定位比想像中難,且需時更久。但如同許士軍所言,賦與學校明確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事,舉凡要招收什麼樣的學生、開什麼樣的課、設立什麼樣的研究等,都必須考量在內。因為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成為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舒馬侖西考量史隆管理學院的資產、市場地位及與麻省理工的關係等因素,結果想到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組合,就是把工程學與技術跟管理學融合在一起。

舒馬侖西院長就決定要培養一群具備有些管理知識的理工人才,或者有些理工背景的管理專才。舒馬侖西認為,若是在現有課程中加入一些能夠幫助學生就業的課程,如此一來學生就不必取得兩個學位。就現實層面考量,若真要在工學院的大學部設立一個管理學輔系的話,恐怕麻省理工和史隆學院都沒有那麼多的教師可以應付。但如果在某幾個學期裡加入一些管理或理工的課程,便相對來得容易許多。舒馬侖西認為這樣可以造就出很多很好的通才。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將商業倫理融入管理課程

高希均同時點出商業倫理在管理課程中的重要性。

高希均表示,商業倫理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學校課程應該教導學生正確的倫理觀念。

史隆學院則表示,商業倫理等比較嚴肅的議題可以適時地加入學術課程內,但要是將倫理獨立成一門必修課的話,學生一定會很討厭這門課,因此可以將其加在行銷、財經等課程裡,或以個案方式來探討,如此學生不但比較能夠接受這樣的安排,也更能瞭解箇中的意義。

學校跟企業間若有良好的互動,也有助於學校取得企業提供的研究經費或捐款。舒馬侖西目前也是麻省理工校友及企業關係部的負責人。舒馬侖西指出,由於麻省理工有許多傑出的校友分散於各行各業,因此不少企業也積極希望與麻省理工接觸,同時對於麻省理工所開設的課程也感到興趣,原因正是麻省理工能為企業培養出適合的人才。

但是舒馬侖西也提醒與會者,模仿麻省理工的模式並不那麼容易。就組織而言,麻省理工早在1948年就已成立與企業有關的教學計畫部門,目前有五十個全職人員專門負責與企業間的互動。這些人員負責把不同的產業及公司資料蒐集妥當,主動與企業對談,並廣泛地瞭解企業的興趣與需要,最後將所得結論融入麻省理工的課程裡。

舒馬侖西認為此舉對於教授本身也有好處,因為他們可以清楚知道企業需要的是什麼人才。與企業緊密的互動,同時有助於為學校帶來研究計畫,以及向企業諮詢等機會。雖然麻省理工提供了企業與教授接觸的機會,但學校並不會讓企業對教授提出太多要求,反而每當大型企業來訪時,各相關學院的院長都會參與指導。

另外,舒馬侖西也提議與台灣的大學有進一步的交流。他建議台灣各大學院校多參與麻省理工及史隆管理學院舉辦的教育講座系列,聽聽他們的經驗,尤其是理工與管理學相融合的經驗。

舒馬侖西建議台灣的學校可以派員到麻省理工的校園進行實地考察。麻省理工每年都會接受「訪客(visitor)」到校園參觀。

「訪客」可以在學校裡面停留一到兩個星期,拜訪學校的教師及行政人員,並從中學習麻省理工的運作方式。

最後,舒馬侖西指出,史隆學院不斷積極地加強與企業間的關係。除了與企業共同進行研究計畫,及開設行政管理的課程外,史隆學院有時候還為某一公司量身定做一些課程。

事實上,美國許多大學都會這樣做,因為這無疑加深了與企業的關係,亦加強了與校友的關係。校友愈多,募款也愈容易。不過,舒馬侖西提醒在選擇與哪些企業接觸時,必須特別小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