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以下簡稱為美國衛研院),是美國基礎醫學研究的堡壘,也是全世界最具前瞻性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美國衛研院位於馬里蘭州畢思達市(Bethesda),四十棟建築座落在三百二十英畝綠茵裡,擁有一萬三千位研究人員,其中三千五百位具博士學位,是美國支援並進行生物醫學研究最大的機構,每年經費約佔美國生物醫學研究發展總支出的四0%。
「揭開生物醫學知識的奧祕,以科學態度,探研致病因子,明瞭維繫人類健康的基本過程,發展預防、檢驗與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法,厚惠美國人民健康」是美國衛研院的使命。
這個美國科學家引以為傲的「研究寶庫」,隸屬於美國聯邦政府衛生教育福利部的公共衛生服務司,其主要職責有四:(一)在院內進行精深研究;(二)評審並財務支援美國聯邦政府外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三)培訓有發展潛力的研究新血及(四)促進生物醫學資訊之便捷交換。
發現愛滋症病毒
在院內研究上,美國衛研院有十二個全國性研究所,三個研究中心,一個全世界最大的醫學研究圖書館及四個支援研究處。研究範圍包羅萬象,由細胞、分子的構造、功能到群體疾病的防治;由人的生殖發育到老化行為。工作範疇包括發展基礎科學、研究致病機制、新藥及新疫苗等。
十二個國家研究所中,以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及國家心肺血管研究所(NHLBI)最富盛名。國家癌疾研究所有電腦化癌症數據資料(PDQ),對乳癌、淋巴癌、兒童癌症研究有許多重要貢獻,一九八四年僅在癌症預防控制研究上,即花費近二億三千萬美元,主要針對全美致癌禍首「吸菸」展開全面戰鬥。近年該所癌症細胞生物實驗室主任蓋勒博士(Dr. Robert C. Gallo)更以發現人類第一種致癌的反錄病毒(HTLD-l)、具抗癌效果的二號白血球間素(interleukin-2)及愛滋症病毒,而受各方推崇。
國家心肺血管研究所,自一九四九年迄今,在麻州佛明漢市(Franingham),針對三十至五十九歲市民展開大規模對心臟病前瞻性的流行病學研究、尋找容易罹患心臟病的危險因子,進而規畫全盤性的心臟病防治策略。如一九七二年的全國高血壓衛教計畫、全國膽固醇衛教計畫及各州的抗菸運動等,都證實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可導引出對慢性病有效的預防措施。
院內的美國國家一般基礎醫學研究所,在分子生物、遺傳學上的努力,研展出最新的生物技術革命,揭示人類史上的第四代工業革命。該所以最前進的電腦軟體(GenBank與Bionet),加速生物技術資訊的交流。
饒富趣味的是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研究老化過程中生理、生化、藥理上的改變,從而明瞭老人需要、健康狀況、智力變化及對環境適應等等問題。希望結合社會科學的探討,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老人問題,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醫學藏書最豐富
十二個研究所外的三個研究中心,各有其主要任務:(一)佛伽持國際中心(John E. Fogarty International Center),是交換、培育各國醫學人才的前哨,因此美國衛研院每月約有來自七十餘國的一千一百位外國科學家與學者來訪。(二)美國國家護理研究中心,注重研究如何妥善的照顧病人,及與其相關的公共政策。(三)臨床研究中心(Warren Grant Magnuson Clinical Center),有五百四十張病床,一千兩百位醫生,可將基礎醫學的研究突破,即刻審慎地探研其臨床應用的價值。這個中心近年正著手於眾所矚目的「愛滋症疫苗測試」。
四個支援研究處包括:(一)電腦研究暨技術處--提供最現代化電腦技術服務,該處發展成功的電腦心電圖已在美國各大醫院中使用。(二)研究資源處--提供與醫學研究相關的最新科技(如物理、數學、工程學等),並供應特殊研究動物品種及補助全國七個猿猴研究中心。
(三)研究服務處--提供儀器設計、圖畫查詢、醫學藝術與攝影等各項服務。及(四)研究計畫處--主管研究計畫審核與給獎辦法,每年評審全美及世界各國合計兩萬八千個研究計畫,採公開競爭方式,先由院內同行專家群審,再經院內高階層顧問委員會復審,只資助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進行重要、富創意的研究。
院內的國家醫學圖書館,創於一八三六年,擁有世界最多的醫學圖書(三百五十萬冊),並收藏生物醫學四十種領域、七十餘國語文的期刊、論文、專業報告、手冊、照片、視聽教材及稀有的醫學原始文獻。
該館自一八七九年起每月出版著名醫學期刊文章,彙編為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並自一九七一年將四百萬種期刊、書籍電腦化,提供全美三千五百個研究機構最快速的資訊服務(Medline 及Grateful Med),同時首創電腦輔助出版醫學新知,使得各種醫學上的重要發現也可用於偏遠地區個人的健康照顧,成為全球生物醫學資訊中心。
重視培訓研究人才
在支援院外的研究方面,今年美國衛研院六十億美元的經費,有八0%是用以支援全美或其他國家的大學、醫院、研究中心。
共有一千六百五十個生物醫學研究單位(其中一百五十個為外國研究機構),五萬位科學家,在最激烈的競爭與最嚴格的審核作業下,得到衛研院的輔助。研究計畫的通過率平均僅有二0%左右,可見公平的競爭是美國科學研究進步的一大主因。
迄今美國擁有六十六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且有七位外國諾貝爾獎得主,其研究亦曾受美國衛研院資助,更確認了美國衛研院在提升生物醫學研究水準上的貢獻!
在培訓人才方面,美國衛研院特別重視年輕科學家及研究生的訓練,包括超博士的研究、大學生暑期的生物醫學導論與指導高中生的實驗教學等。 如來自台北的華裔孟氏姊弟((Maxwell Meng、Margaret Meng)即因對心臟病研究有興趣,在布魯爾博士(Dr. Bryan Brewer)指導下,分獲一九八七與一九八四年西屋科學天才獎。
今年慶祝美國衛研院成立一百周年時,特由全美五十州精選高中師生(每州至少一對),免費招待參觀該院三日,並與諾貝爾獎得主交談,吸取寶貴經驗。
在生物醫學資訊交流上,除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快速電腦資料查詢、入檔整理外,近十年更針對醫學重大爭議問題,邀請各行專家進行研討,以獲得一致協議,如治療乳癌、剖腹生產、旅遊腹瀉與愛滋症等。不像一般政府機構,美國衛研院總是將最新發現迅速告知大眾。
美國衛研院一方面如同我國國科會生物處,以支援、審核方式,與大學、私人企業、專業學會與自願團體共同推動整合研究,激勵各單位間之互助合作;另方面肩負我國中研院的任務--進行尖端研究,以及我國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傳染病研究所的使命--注重預防醫學研究與人才培育,以解決美國重大疾病。
因此以院內實驗室為核心,與全國研究單位共同向前邁進,將科學的革新成果落實於治療與預防疾病,促使美國近三十年來在國際生物醫學學術競賽中保持領先。
由治療到預防層面
至今美國衛研院的重大研究成果為數可觀,因篇幅限制僅簡述如下:
(一)傳染病--鑑定新病原與病症(如慢性病毒),發展有效的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及德國麻疹等疫苗,研究新抗生素,及明瞭免疫功能。
(二)心臟血管疾病--開發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手術,細研動脈硬化原理與治療,控制高血壓,找出心臟病危險因子及猝發性心臟病治癒法。因此近二十年來美國心臟血管病死亡率已降低三五%,腦血管病死亡率已減少了二0%。
(三)癌症--五0%的幼兒癌症已可完全治癒,七0%的哈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也可存活,並證實抽菸是肺癌禍首,對肺功能之危害是無法完全恢復的,且一般抽菸者的肺功能相當於比他年長十歲的人。該所近年除在乳癌、子宮頸癌、睪丸癌上發展較進步治療法外,更積極導向癌症研究至預防層面。
(四)慢性病與環境危害--確定糖尿病與胰島素之病理關係,一九八二年起已利用遺傳工程大量生產胰島素。以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老年癡呆病(Alzheimer’s Disease)的危險因子,是與年老(大於六十五歲)、遺傳與昔日頭傷最有關連。
一九五八年該院展開大規模的前瞻研究,指出人的生理、心理變化對加速老化的影響比年齡還重要,黃金年華時保持身心健康與健全個性,可減緩老化步驟,老化未必產生疾病。
其他還包括以雷射治眼疾,及氟化自來水以預防蛀牙等。在環境研究上,證實石棉致癌,多氯聯苯對人體免疫力、呼吸系統等之危害,以及抽菸降低生育力等。
(五)基礎研究--美國衛研院每年以六0%的經費,長期投資在基礎研究,導致一九五0年代細菌與病毒遺傳學之突飛猛進,一九七0年初、中期的遺傳工程技術日新月異,近年發現細胞癌基因之致癌角色以及免疫細胞生長因子等,均是探索生命奧祕的重大突破。
(六)擬定研究法規--一九六0年首先推出「生物醫學研究中保護參與人權益準則」,一九七0年初另定「研究動物保護規則」,一九七六年領先制定「遺傳工程研究法規」,為世界各國參考的典範。
政治領域大力支持
為何美國衛研院能有此驚人輝煌成就?
(一)有傑出的研究領導人才--各研究所所長均為其專業中的頂尖人才,如癌症研究所戴維他所長(Dr. Vincent T. Devita),以創研最有效的淋巴癌化學治療法而著名。糖尿病研究所高爾登所長(Dr. Phillip Gorden)為國際知名糖尿病專家。又如院內的國家醫學圖書館林達柏格館長(Dr. Donald A. B. Lindberg)是醫學博士及美國大學首創發展醫用電腦系統的專家。
歷任院長皆以其執牛耳的專業知識、廣泛的行政管理經驗及開創性的才能,領導院務蓬勃發展。如二次大戰後的雪儂院長(Dr. James A. Shannon),以網羅全國一流科學家參與院內研究,及凝聚參眾兩院議員大力支持衛生研究而深受美國學、政界所敬重。現任的魏伽爾登院長(Dr. James B. Wyngaarden)早在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二年擔任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並以鑽研嘌呤(purine)的生物合成與痛風之貢獻,在一九七四年被推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二)美國政治領袖有長期大力經援生物醫學研究的遠見--美國國會議員極力支持美國衛研院每年提出的巨額經費,即使遇聯邦政府經費緊縮時也不例外,有時甚至經美國總統刪除的經費,國會議員再駁回補上。因此全院每年研究經費成長率為一七%。
(三)有最進步完善的研究設備、圖書資訊及傑出水準的後勤支援人員--雪儂院長認為:「要有一流水準的研究首先需要雇用一流研究人才,而吸引一流研究人才的最有效策略,是提供最好的研究環境與充份的自由,讓智慧火花交相輝映,拓展人類創造潛能。」
因此,美國衛研院在一九五0、六0年代,吸引了無數全世界最傑出、最有前途的科學家。迄今該院在生物醫學方面有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十四位蘭斯克獎(Lasker Award,被視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之前奏獎)得獎人,並栽培了六十九位院外科學家榮得諾貝爾桂冠。
推廣國際合作
(四)團隊合作進行整合研究--許多以美國重大疾病為導向的研究,特別重視由生理、生化、病理、臨床醫師、遺傳、流行病、社會學等多方面專家共同合作。合作方式不僅由院內至院外,甚至可推廣至國際間(例如日、美、英三國研究干擾素),這種主動與世界各國一流學者合作的胸懷,使生物醫學研究的樞紐在二次大戰後由歐洲移至美國。
(五)輝煌歷史--該院現任的魏伽爾登院長指出:「美國衛研院今日的卓越,應歸功於過去一連串的驚人發現與成就,如此輝煌歷史敦促人才更向前奮進。」
美國衛研院在一百年中,由三百美元經費、一間實驗室、一位研究員發展至今,是由於發揮了踏實的科學精神。
有研究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領先的希望。我國在研究發展的經費雖至今無法與先進國相比美,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生物技術」被視為導引各國未來發展的主流,筆者衷心期望海內外學人今後能以最有效的團隊合作方式、民胞物與的宏願,寫下未來中國醫學研究史上光耀的一頁。
(金傳春現於洛杉磯加大從事病毒致病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