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從2016年起設立華人社會首創的「君子企業家獎」,表彰對人類發展帶來正向動力的企業家,今年則將表彰的正面影響力人物,從企業家擴大到科學家,首度頒發「君子科學家獎」,得獎的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煦。
會場上特別邀請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也是錢煦親弟弟的錢復擔任引言人,並由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前台灣大學校長孫震擔任贈獎貴賓。
錢復:慎獨與謙虛,成就君子的特質
錢復表示,《四書》中「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私底下是非常謹慎,不會做任何不好的事。
錢復說,錢煦的工作與研究非常忙碌,偶爾有時間回到家,吃過晚飯後不是看書、看研究期刊,就是寫文章、做論文。夫人總是不忘記說一句話:「該休息了。」錢煦的答覆永遠都是:「這一段寫完就去休息,」但還是繼續直到深夜。
「如此『慎獨』的人,怎麼可能不是君子呢?」
圖/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
錢復又說,《論語》「魏靈公章」有一句話,「君子群而不黨」,錢煦196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自己的研究室,同仁20多位,1988年他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教,即使有這麼多朋友,但從來不營私結黨。
1972年,錢煦被提名參選中研院院士,那時父親是中研院院長,父親為了避嫌,連續兩回拜託院士不要讓錢煦當上院士;直到四年後錢思亮院長沒有主持會議,才以最高票當選。就算兩度應當選都沒當選,錢煦也沒有失落,因為如果會讓父親困擾,錢煦寧可不要。這種謙虛的態度,的確是君子的氣度。
孫震:願君子企業家、科學家、政治家都出現,重現周公之治
第二位擔任貴賓的引言人、前台大校長孫震,與錢院士都是台大傑出校友。孫震對君子定義也有一番見解,他說,君子是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是儒家核心倫理具體的呈現。君子懷抱著仁愛的關懷世人之心,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中華文化中最美好的形象。
圖/前台大校長孫震。
孫震說,現在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君子的人格,如果企業家是君子,企業就不會對社會和環境帶來傷害;如果政治領袖是君子,今天的世界不會這麼紛擾和衝突,台灣老百姓也能幸福過日子。
孫震對君子企業家、君子科學家都有很高期待,他期待有一天可以看到君子政治領袖,讓邪惡政客改邪歸正,讓孔子、周公嚮往的文武周公之治,可以重現。
錢煦:跨界合作、集體學習,合作成就更好的科研與未來
接著錢煦院士以「科學與人生」為題發表演講,他說,自己是做科學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人生。
1931年,錢煦在北平(現北京)出生,小學前在北平生活,但隨著蘆溝橋事變爆發,舉家遷到上海的法租界。他在上海念小學、初中、高一,那十年是自己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
他小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數學很有興趣,當別的同學都討厭數字,他卻莫名地覺得數字非常有趣,每次上數學課就非常開心。
抗戰勝利後,隨著父親重回北大任教,錢煦也回到北平讀高中。高二時,那時政府突然出了一個法令:高二就可以考大學。
錢煦聽到這個消息,就決定去報考。同學都笑他,躲考試都來不及,怎麼還有人自投羅網、跑去考試?
但錢煦的想法不同,他覺得既然有機會就去爭取,也能正規地去練習題目,為什麼不當作鍛鍊自己的機會?
一開始,他想報考數學系,結果發現數學系要考高三才會教的解析幾何學,但自己還沒學過,這時他尋思:還有什麼項目是我喜歡的呢?
他仔細想過,如果不能讀數學,那就讀醫吧!因為錢煦母親身體不好,他看到媽媽每次去看完醫生,精神都變好,「這個職業可以救人救世,也是好的!」沒想到放榜,錢煦居然考取了!
這是錢煦給年輕世代的第一個建議:人生有機會就要去爭取,當機會拿到後就不要輕易放棄。當然,人生一定要幫自己找到有興趣的方向,但這個方向不是死的,有需要就調整與改變,保持選擇彈性。
圖/左起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暨董事長高希均與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煦。
選擇有興趣的所愛 就能持續一輩子
1958年錢煦從台大醫學院畢業時,他有兩條路可走:直接就業擔任醫生,或是繼續深造做研究?
那時,多數人都選擇當醫生賺錢,但錢煦心想,一旦當了醫生,就不能在思想上隨便創新。他笑說:「不可能病人來了,你試試這個、試試那個,那就不是看病了。」
最後他選擇繼續從事基礎醫學研究,並以「生理學」為研究主題。在生理學中,他找到兩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心臟血管循環系統,以及大腦神經系統。這是人體最重要的兩個系統,一個人的生死,就決定於心臟停止跳動,以及腦死。最後,他選擇研究血液相關的「循環系統」。
但錢煦進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生理科後發現,生理學的研究多半都是敘述性的描述,並不會以「數理」「量化」的方式做研究,錢煦覺得這不夠嚴謹,於是跑去別系院甚至別的學校,修工程相關的課。
這次,錢煦又被同學笑了,覺得他不好好念生理學的課,居然跑去念工程的課?「但我就很有興趣啊。」
錢煦的研究論文是「交感神經在失血時的作用基理」,他笑說,交感神經是神經系統、失血是循環系統,最後還是回歸到自己最有興趣的兩個領域做整合。
這是錢煦給年輕世代的第二個建議:追求所愛,永不放棄。他引用一句英文名言:「One can not get away from one’s love.」強調一個人永遠不可能離開自己所愛,喜歡什麼,就不會放棄、會一直追求,也就會做出最大的成果。
跨界科際合作 才能創造更大發展
錢煦本來做失血對於身體的影響,但後來他覺得,有些基礎研究必須從「微觀」來看,就從「血液流變學」來分析血液的黏彈性,這時就必須用到工程方法,而當初被笑的數理和工程所學,也就開始發揮價值。
在1960年代,錢煦還是相關領域的菜鳥與外行,但他與實驗室同仁一起做了三、四年研究後,透過工程與數理的分析,判定了血液黏度的基本因素:包括血漿黏度、血球濃度、血球變形性和聚合性。
這些因素大家以前都知道會影響血液流動,但從來沒有人把真正分析並歸納出來,做清楚的判定。錢煦和同事,把三篇研究成果寄去全球頂尖的科學期刊《科學期刊》(Science),沒想到三篇都獲得發表,不只震驚學界,更讓錢煦所在的實驗室一舉成名、奠定基礎。
這是錢煦給年輕世代的第三個建議:跨界與科際合作,互相學習才能不斷向前。
總結錢煦精采的科學人生,他把握機會、選擇所愛、跨界融合、持續學習,更帶領別人一起向上提升,也成就美好又有意義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