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境外資金回台擴大減稅 30年最強資金活水來了

資金匯回專法上路 預估將迎回8907億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9-11-04

瀏覽數 77,350+

全球景氣烏雲密布,台商被迫重整布局,形成資金回台的契機。
全球景氣烏雲密布,台商被迫重整布局,形成資金回台的契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9 / 11月號雜誌 雙面台灣

資金活水來了!資金匯回專法已正式上路,預計兩年內會有數千億資金陸續回台,預計帶動台灣實體經濟,創造就業、改善GDP結構。但仍有不少觀望聲音,台商們的顧慮又在哪裡?

「海外那些錢,到底要不要回台灣?」在越南開工廠20年的陳董,近兩個月和兒子談最多的話題,就是境外資金是否要匯回?又該用什麼方式回台?

當初陳董一卡皮箱到越南打拚,20年間累積了上億身家,原本資產都登記在開曼群島的境外公司。前幾年陳董打算交棒給兒子,但錢匯回台灣會有龐大稅負,也就遲遲未處理。

但,今年以來,政府為了讓海外台商資金回流,釋放了一波又一波政策。

元月31日,財政部頒布「個人資金回台解釋令」,個人扣除本金後的未課稅所得,且仍在核課期間(5年或7年)之內,才需要納稅。基本稅率雖為20%,但資金匯回後沒有使用限制。

到了8月15日,政府再上路《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以下簡稱「資金匯回專法」)。

本法通過後,陳董就接到許多銀行電話,紛紛要跟他說明如何匯回與避稅,他才認真與兒子討論資金回台的利弊。

兆元錢潮,金融業30年首見

過去幾個月來,資金回台已是台商圈最熱議的話題,整個金融界也樂得響應政策,動了起來。

不論是銀行、投信、證券、會計師事務所,甚至創投界,無不瘋狂辦論壇、講座,迴響頗熱烈。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形容:「聽眾擠爆會場,以前辦講座從沒來過這麼多人!」

「這是近30年來,台灣金融界最強的一波資金活水!」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形容。身兼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理事長的他指出,這筆資金將帶動台灣實體經濟,有助創造就業、改善GDP結構,帶來「台灣錢回來給台灣管」的商機。

根據財政部估算,此波資金回台,低估約1333億元,中推估有4727億元,最樂觀將達8907億元。但由於尚在初期詢問階段,截至10月18日提出申請者才35件、近81億元,距離目標仍有巨大落差。

「台商們大多還在觀望,主要是評估整體效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總張瑞峰指出,「資金匯回專法」有效期為兩年,第一年匯回稅率為8%、第二年為10%,若完成實質投資則稅率減半,分別為4%、5%,的確具有誘因。

但台商觀望的原因是,該專法限制資金用途,必須至少70%用於實質投資,最多只有25%能用於金融投資、5%自由運用。

且資金回台需要開立「外匯存款帳戶」,滿5年後才能分3年提取,至少到第7年年底,才能全部解套。所以有資金調度需求的人,就不適用。

陷入兩難,金流回台有限制

限制嚴格,是擔憂海外熱錢湧入炒房、炒股、炒匯,想把資金導引到實體經濟。但限制多對台商簡直是兩難,因為他們希望資金匯回不用舉證、可以省稅,但又要自由運用,不想被綁住。

這也正是陳董頭痛的地方。他眼前有兩條路,一個是透過「個人資金回台解釋令」,另一個是透過「資金匯回專法」,到底該接受高稅率但自由的資金運用?還是低稅率卻不自由的資金運用。

境外資金回台擴大減稅 30年最強資金活水來了_img_1

例如,他想退休後,把錢匯回家鄉買房,為兩個兒子各買一屋外,還能另置房產、收租金,偏偏專法不准他買房地產。

對於老爸的煩惱,大兒子倒是建議乾脆循專法,整筆錢匯回扣稅,無需再找文件證明是本金或所得。雖然資金不用來實質投資的話,需鎖在銀行專戶達5年才能分3年領回,但最多可省12%稅金,而且解套後可自由運用,到時候買房就沒問題。

「錢最好趕快匯回,不然也不知家族在海外有多少錢,老爸哪天走了,這筆帳更難算了!」這是已徵詢過會計師的大兒子,沒說出口的事。

金控「一條龍」,源頭攔商機

若錢真的回來了,銀行當然不會讓陳董的錢,閒在帳戶裡。

受理第一批資金回台的台新銀行,就整合整個金控,積極布局。台新銀行法人金融事業總處執行長林淑真指出,今年8月15日專法上路的隔天,台新金控就統合法金、消金、營運總處、證券、投信與創投等部門及子公司,每週開會討論細節。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新法金列管數十個台商大戶,主動洽詢資金回台的意願,並幫忙解決難題。

回台資金必須先在國內銀行開立外匯存款帳戶,因此幾乎所有金控都端出「一條龍」一站式服務,希望從源頭就攔截商機、吸引開戶,而後把錢留在自家金控體系,不管是將來要做實質投資、金融投資或自由運用,都有生意可以做。

「未來大家更要巴結大型金控與銀行了!」一位金融業內人士就指出,獨立券商、投顧、創投與私募業者,都得和銀行攀關係、策略結盟,期待有機會分一杯羹。

「專法施行的這兩年,將是金融界的財管戰國時代!」林淑真觀察,有些銀行為了搶業績,將專戶的美元存款利率拉高至3.5%,比牌告利率多一、兩倍。但說來划算,境外資金匯入專戶後就綁近8年,銀行可與客戶培養信任感,未來還能拓展各式融資、併購、財管、家族信託,甚至是接班傳承的業務,「可說綁定一輩子、擴及全家族!」

至於官股背景的八大行庫,也在財政部的動員下,集體銜命推動境外資金專案。最積極者包括華南銀行,不僅力推「資金回台三部曲」,還設立專責小組,已接獲超過300位客戶洽詢。

華南銀行企業金融事業群副總石志和拆解銀行獲利模式:資金匯回除了可以充實外匯存款、布局較高利差的外匯放款外,在「金融投資」部分,還能衍生財管、全權委託與私募資金;而「實質投資」部分,則可帶動國內購地建廠、機械設備購置等融資需求。

針對境外資金專戶的活/定存款,華南銀行給予優惠利率,對於那些貢獻度高的客戶,例如財管大戶,也會打造加碼優惠。

結合創投,券商拚「大投行」

香港局勢動盪,導致亞洲財管版圖重整,「資金匯回專法」也等於開了一扇窗,讓台灣金融界介接台商財管商機。

境外資金匯回、扣稅後,可有25%用於金融投資,但限定須透過「信託專戶」及「全權委託專戶」操作,這也給了信託、投信、投顧與證券等業者更多代操商機。

「證券業可藉此轉型為『大投行』!」曾任證交所總經理的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觀察,除了金融投資的代操,券商更大的機會在於至少占7成資金的「實質投資」部分。

依據專法,實質投資又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其中,直接實質投資不限產業,可用於自家營利事業的在台擴產;也能投資於資本市場,只是不准併購與買老股,需另以現金增資、取得新股。

間接實質投資則需綁定12大特定產業:5+2產業、服務業、製造業、發電與天然氣、長期照護、文化創意等。而且,該面向投資於特定產業需在第3年達整體金額的20%、第4年應達50%。

舉例而言,境外匯回兩億元(扣稅後),間接投資於特定產業的資金在第三年要達到4000萬元、第四年要達1億元,才能拿到稅率減半優惠。

一直想把福邦證券打造為「小高盛」、轉型為投行的林火燈,就覺得時候到了。

他指出,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實質投資,都需在一年內提出投資計畫,身處資本市場第一線的證券業,就能提供財顧、SPO(現金增資)服務;還能連結子公司的創投、私募網絡,來投資12個特定產業,提高該領域企業IPO(初次公開發行)的機會,券商的承銷業務當然會大增。

而金控旗下的券商,更是整合自家資源來打群架。例如富邦證券已全員備戰、連結香港子公司,正申請資產管理業務牌照升級,未來將發行公私募基金、ETF等產品,企圖打造大中華區的財管與交易平台。

「台灣應該把握這兩年的資金潮,催動金融與資本市場的轉型!」林火燈舉例,若專法成功運行,或許可再放寬法令,活絡上市櫃的殭屍股,讓更多境外公司來台掛牌,帶動創投私募產業在台發展。

據推估,台商在境外累積未分配逾10兆新台幣,光是上市櫃公司就超過1兆台幣。但,這些錢都會回來嗎?

「錢不是回家就比較好,我本來就放在新加坡,管得好好的啊!」一位東南亞傳產台商的看法,點出「資金無國籍,哪裡賺哪裡去」的現實。

近來香港紛爭加劇資金往新加坡匯聚。根據高盛集團估算,今年6月至8月,已有30億~40億美元從香港流向新加坡。

對此,金管會正研擬「媲美星港的財管新方案」,計畫鬆綁法規以搶食這波大餅,諸如開放國內DBU(外匯指定銀行)的高資產客戶,可投資過去在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才有的商品,該方案預計年底上路。

不過,在反避稅、反洗錢的國際潮流中,境外資金並非想回來就回得來。

境外資金回台要在銀行開立外匯存款帳戶,受理銀行也身兼稽查角色,挑起「反洗錢」「資恐防制」的責任,若帳戶有不正常,需向金管會、財政部匯報。

這一波優惠是否真能吸引資金鮭魚回流,還待時間驗證。

但張瑞峰提醒台商族群,「資金匯回專法」在兩年後落日,緊接著就是《所得稅法》「反避稅條款」正式上路,屆時將對台商境外轉投資公司產生提前課徵20%營所稅或所得基本稅額之影響。

他建議,應趁此波限時稅務優惠,通盤考量境外資產。回流台灣,或許正是時候!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