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長榮、遠航分別奪得國際、國內航空線龍頭寶座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01-06-01

瀏覽數 18,900+

長榮、遠航分別奪得國際、國內航空線龍頭寶座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飛行,不只是科技精英的工作必需品,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身為被航空公司奉為座上賓的商務旅客,科技精英對於標榜銷售安全感、現代感和效率感的航空公司有何與一般人不同的評選標準和考量條件?儘管每家航空公司紛紛標榜服務品質,卯足了勁在軟、硬體上下功夫,但究竟哪一家航空公司才能在科技精英心目中脫穎而出呢?

為此,《遠見》雜誌於2001年3月30日至4月4日,針對《遠見》雜誌2000年《台灣科技精銳200大》「Info Tech 200」企業進行調查,共電訪兩百家企業,有效問卷一百二十份,回收率為60%。

科技精英仍存有國籍情節

在航空界雖屬小老弟身分的長榮,表現可絲毫不遜色,去年營收才創十年新高,在科技精英印象最好及最常搭乘的國際航空公司榜單中又以175及195分躍上冠軍寶座(見表一、二);而國內航空公司則由老招牌、老字號的遠航以224及210的高分奪魁(見二七二頁表四、五)。特別的是,近兩年才開始向外飛的遠航,竟異軍突起地進入科技精英最常搭乘的十大國際航空公司榜單,排名第十,實屬難得(見表二)。

調查結果發現,科技精英印象最好、最常搭乘的前幾家國際航空公司,皆由長榮、新航、國泰及華航四家亞洲公司包辦(見表一、二),可見得本國籍航空公司仍擁有絕對的優勢。「不可否認的,科技精英多少存有些許國籍情節,」學者出身的民航局長張有恆分析。

飛航安全沒有「萬一」

進一步問受訪的科技精英,選擇國際及國內航空公司的首要條件為何?

不論國際或國內航空公司,「安全性」皆以80.8%及77.5%的百分比,成為科技精英購票或訂位時的優先考量指標(見二七一頁表三、二七二頁表六)。

國泰航空台灣分公司行銷經理凌維謙指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安全永遠第一,況且科技人又比一般人更重視安全。」曾在長榮航空擔任機場櫃檯服務人員,現轉任保險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小姐發現,很多科技人在劃位時,常不自覺喃喃地叨念「保險還沒買」,而且保險額度也都高達千萬以上。

由此可見,長榮的出線也就真的是實至名歸了。標榜一切按標準手冊操作的長榮,從海運跨行飛上青天的十年來,一直維持著零失事率的美譽,「沒摔過飛機是長榮出線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一位民航局官員指出。

而一向被譽為「航空界模範生」的新航,在本次印象調查中跌破不少民航專家的眼鏡,以兩分之差屈居長榮之後(見二七○頁表一)。專家臆測,或許去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意外讓台灣人記憶猶新,因此拉下不少印象分數,這也再次說明航空安全絕對沒有「萬一」二字。

值得一提的,近十年內歷經名古屋及大園兩次空難的華航,在飛安專家李雲寧進駐,致力於飛安文化的建立後,去年也端出零失事率的藍色成績單,「華航現在飛安狀況相當穩定,我們派人查核、督導時,也發現確實改善很多,」張有恆不只一次地表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時間彈性小、敏感度高

另外,高達36.7%的受訪科技精英認為,「空服員的服務」是選擇國際航空公司的重要條件(見二七一頁表三),不過,若與選擇國內航空公司的標準兩相對照,卻發現有14.2%的落差(見二七一頁表三、二七二頁表六),這樣的差異乃由飛行時間長短而定。

一位資深民航人士比喻,以前飛國內線的空服員要做逃生示範,往往才準備站起來,飛機就已經起飛了。相對於國內班機的短暫服務,飛行中、長程旅客也就更迫切需要空服員無微不至的服務,讓旅程愈臻完美。

調查結果顯示,代表便利性的「班次密集度」與「航點分布」在對國際航班的考量條件中排行第三(見二七一頁表三),然而科技精英對國內航班「班次密集度」的需求竟以45%僅次於安全性之後(見表六),這也顯現出科技精英在班次頻密度的需求,國內大於國際。

由此可見,科技精英跟一般人選擇航空公司時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對時間的敏感度。一般人通常因度假、探親等因素搭乘飛機,時間敏感度低;但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科技精英來說,由於臨時決定搭乘或改變行程的情況頻生,導致時間彈性小、敏感性高,因此對於能儘快抵達目的地所需的頻密航班及綿密飛行網,也就產生迫切需求。

航班需求決定勝負

對於頻密班次的要求,可從科技人最常往返的地區一窺堂奧。由於高科技人大多在大陸設有工廠與辦公室,得時常往返處理公務,而進入大陸門戶——香港班次最頻密的航空公司,就屬一週一百零五班、五十四班到香港的華航與國泰。長榮的航班雖不及兩者,但其雙擁香港與澳門線,可自由進出,再加上每週四十一班前往美國的密集班次及每天一班與美利堅航空共掛班號直飛聖荷西,無怪長榮、國泰與華航成為科技精英最常搭乘的三家航空公司(見二七一頁表二)。

不少受訪的科技精英也指出,近幾年各地區航空公司大多以策略聯盟態勢打群體戰,不但飛行網絡增廣,班次的密度與銜接度也能有效節省往返時間,再加上里程共同計算與資源共享,對飛行常客的科技精英也有出乎意料的吸引力。因此在調查結果中也不難發現,在科技人印象最好的十家國際航空公司,包括新加坡、聯合、澳洲安捷和加拿大四家公司皆屬星空聯盟,而國泰航空則是寰宇一家的成員(見二七○頁表一)。

科技精英最常透過什麼方式購買機票?受訪科技精英中,高達47.5%向旅行社購買,其次是航空公司櫃臺,再來才是網站(見二七三頁表七)。僅管現今大多航空公司都有網上訂票的服務,但科技精英仍習慣透過旅行社購買機票,一方面旅行社所販售的機票通常較航空公司銷售票務櫃檯來得便宜,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旅行社送票到家及多元化的服務。一位在竹科推廣航空公司業務的人士就表示,「科技精英通常會要求介紹可靠的大旅行社為他們服務。」

除此之外,在科技精英選擇航空公司的考量中,不管國內或國際,票價因素都占不到25%,其主要因素在於科技人時間價值大,且通常因公務出差,機票多由雇主或公司支付,就算自掏腰包,占總收入的比率也低,因此科技精英大多願意支付較高的價錢選擇搭乘安全、快速,而又舒適便利的航空公司,比如長榮航空,故其對於票價變動反應的敏感度自然較一般人來的低。

差異性服務是關鍵因素

未來航空公司的競爭不能單靠殺價,得全視服務品質而定。在台大工管系及銘傳國貿系教授服務業管理的教授丘宏昌表示,服務可分為核心與周邊服務。航空公司的核心服務就像飛安保證、班次密集度及航點分布等必備因素;而周邊服務就是鎖定客戶群的要求,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例如視聽設備、空中餐飲及座椅的舒適與否等。

當核心服務呈現均質化,周邊服務往往成為決勝的關鍵,經濟部長林信義曾提出「服務業是贏別人一點點就算贏」的理論,在未來服務業趨向大眾服務個人化時,如何以贏一點點來爭取競爭優勢,將是航空公司最重要也最困難的考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