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人生時代來臨,面對財務問題不再是退休金該準備多少?如何將累積的資產妥善規劃,創造足以支撐樂退人生的現金流,才是關鍵。
現在30歲的你:國家退休福利政策看得到、摸不著;人生沒有退休日,錢也永遠沒有存夠的一天。
現在45歲的你:就業市場變化大,機器人等著來取代你;薪水、職位上不去,65歲退休可盼不可及。
現在60歲的你:年金縮水,想多存錢卻有心無力;盤算著縮衣節食,擔心退休生活不能好好過。
長壽時代來臨,當人人都能活到90歲,甚至100歲,帶來的衝擊遠超過想像,養老金缺口、無法退休、老年就業困難,成了享受長壽喜悅外,最先面臨的苦惱,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退休,多數人習慣以「存錢」的角度來思考,第一個疑問就是「存多少才足夠?」但是,身為自己人生的CEO,若目標是富足、快樂的一生,「存多少錢」就是個假議題,如何將累積的資產妥善規劃,創造足以支撐樂退人生的現金流,才是長壽時代最關鍵的思考。
將資產轉成被動收入 告別存款不足
該怎麼做呢?
「準備退休金最好的方式,是將資產轉換成源源不絕的終身被動收入,」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景肇梅觀察,傳統的人生周期劃分是學習、工作、退休三階段,一旦壽命拉長,三者不再依年齡增長壁壘分明,反而是彼此混合、重組,可能是工作一陣子後再進修,也可能變成退休後仍不忘工作。
當真正完全退休,或是暫停工作等缺乏薪水收入的狀況在人生落點中變得不可預期,回過頭檢視自己能否長期、規律累積資產,並轉換成「終身被動收入」就變得更重要。
有了「終身被動收入」,不管活多久、工作如何變動,都不需要再擔心存款不足。
方式1〉依資產 找出財務位置
依現有資產程度不同,每個人要做的理財規劃也不一樣(頁68表1)。
以勞退自提打底:終身被動收入需要長遠的盤算,從老年才會用到的退休金開始,由遠而近安排。其中,最基本、最不花力氣的方式是以自存方式按月提撥6%勞退基金,在沒有其他理財方式下,幫自己提高所得替代率。
景肇梅指出,每個人對舒適的退休生活定義不同,但若想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合理的所得替代率約是70%;一般在沒有自提的情況下,勞保加勞退的替代率僅三~四成,若能在年輕時提早提撥,40年下來,以投報率4%計算,整體替代率可提高至七~八成。
以房養老,用資產換現金:許多人年輕時,將閒置資金全數投入置產,當不再工作後才發現現金不足以養老。近年不少銀行針對55歲以上中老年族群推出「以房養老」的反向貸款方案,提供七成貸款金額做為退休使用,最高保障年限可到35年,約90~100歲。
以房養老,適合現金不夠又想要繼續住在自宅的退休族能月月領到房貸給付金,支應生活所需。不過要小心的是,若老本花完了,天年卻未到的隱憂,專家建議,若擔心活太久,也可以每月撥出一部分資金買「年金險」,做為貸款期限到期後使用,身故後也能將剩餘保單價值金留給下一代。
善用投資商品,打造被動收入:能否長期、適切地透過投資理財工具、業外投資等方式規劃閒置資金,決定一生「被動收入」的成敗。
中國信託銀行個金台中區域中心副總經理張志豐指出,過去大家思考的都是「要留多少資產給小孩?」隨著人類平均壽命拉長,現在更多人開始思考「能不能過好退休生活」,目前許多投資商品就能協助打造被動收入,可以依照風險屬性與目的來配置。
像是積極型投資人,可選擇具備配息功能的ETF、個股、股債基金或投資型保單來布局;保守型投資人則有儲蓄險、年金險、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或目標到期基金等,可搭配規劃10~40年的長短期被動收入需求。
做好信託傳承,三代都富足:對高資產族群來說,夠不夠已經不是煩惱,如何做好節稅、資產保全,比創造收益更重要。
張志豐建議可尋求專業理財顧問,多面向評估所面臨的投資、保險稅賦、信託與資產移轉等問題,建構更符合需求的財務規劃,為高品質的退休生活提前準備
方式2〉依年齡 聚焦需求配置
除了從資產面向來擬定被動收入策略,從人生周期下手,更能聚焦需求,讓財務狀況立體化(頁69表2)。
「每十年要調整人生與財務規劃,改變自己的角色身分,」景肇梅觀察,未來世界變動加劇,職場上不再是一個工作做到老,工作轉換次數勢必變多,不管角色或財務,都應該每10年做一次大盤點,為變局事先做好準備。
35~44歲著重累積財富。這時正是人生起飛期,雖然收入不高,但未來的薪資成長幅度卻極具動力。這階段除了多方嘗試,創造各種可能性外,財務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選擇報酬高的產品,努力存出第一、第二桶金。至於存錢能力弱的族群,則可以選擇儲蓄險或年金險,幫未來存富。
45~54歲需要擴大布局。此時是被動收入、退休金籌備的關鍵期,相對已有一定儲蓄可以擴大投資布局,像是增加還本型年金險、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等理財工具,形成終身被動收入。
55歲以上財務適合細水長流。在這個已逼近退休的年齡,不適合風險過高的理財商品,加上能繼續累積收入的時間有限,需要仔細盤點未來若收入減少,還有哪些現金缺口?是否需要透過還本型年金險、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或長照、殘扶保單來補齊。
在心理面上,這個時間點可開始為下一個50年規劃「半退休×半○○」做準備。
樂退人生,不想再為金錢傷腦筋,可以將方式一與方式二交叉比對,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被動收入組合。
投資三招 一次打包被動收入
增加財富、保全資產的投資商品有很多,若要建立終身被動收入,為樂退人生做準備,有三個參考作法:
第1招〉選對標的 存股創造高報酬
近年來,台灣颳起一片存股風,希望攢下的股票、ETF能帶來比基金、保單更高的投資報酬率,想要靠著每年配發的股利、股息收入就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不過,不管是個股還是ETF,在配息前,都會面臨股價起起伏伏的挑戰,如何選對標的,創造穩定現金流?擅長存股的資深投資人陳重銘在《不敗教主的300張股票存股術》書中直指挑存股核心:找到值得投資的公司。
最容易飆漲的個股並非存股首選,他建議可以用四個指標,篩選優質潛力股:
指標1:穩定配息。存股最大目的就是獲得配息,因此個股每年否能穩定配息,是挑股第一關,最好近10年都有配息。
指標2:用「每股盈餘」找出年年賺錢的公司。首先篩選條件是EPS>0,最好已經連續10年都獲利,表示公司經營穩定,不會隨景氣大起大落。
指標3:用「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挑獲利高效公司。ROE代表公司拿股東的錢去投資的報酬率,若以存股為目的,則ROE愈穩定愈好。
指標4:用「本益比」挑低成本標的。同樣的配息,若買進成本低,相對報酬率就會墊高;想要確認是不是買到低成本標的,可用本益比進行篩選,像是跟同產業企業比較,或是拿過去五年本益比來評比,以找出相對適合入手的價位。
第2招〉定期定額 還本型年金險存下未來薪水
很多人認為只要年輕時努力存錢買房,晚年就可生活無虞,卻忽略不動產若不能變現或收取租金,一旦活得過久,或是臨時出現緊急資金需求,還是會發生為了一分錢,英雄氣短的財務危機。
「年金險」就是專為對抗長壽風險而設計的現金流商品,能為現有資產做有效分配,以「先存後拿」的方式打造長期現金流,猶如預先存下未來的薪水。
年金險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傳統即期年金」「利變年金險」與「變額年金險」。
一次繳費、分期提領就是傳統即期年金險的特性,不過也因即繳即領、利率固定,保金價值無法有效累積,甚至無力抵禦通膨;因此,依宣告利率浮動,隨市場水準累積保單價值的「利變年金險」就成了年金險市場主流,一旦開始領取年金(年金化),就會依預定利率每期給付。
至於「變額年金」的特色是,沒有壽險保額,保費在扣除相關費用後進入投資帳戶,保單帳戶價值隨著投資標的績效而變動,會賺錢也會賠錢。
理財專家指出,還本型保險有多元選擇,若想做為生活基礎開銷,可以每月領取;若想當作年度旅遊基金,也可年度請領。此外,若擔心繳費期間負擔過大,可選擇不同的保額和繳費年期,以避免為了未來財務,而先壓垮當下的生活。
第3招〉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 為未來買保障
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加劇,要為30、40年後的現金流投資,難免不安心。「附保證給付」的商品設計,就是承諾未來保證領得到的給付金額,等於是替未來投資買下一份安心保單。
目前市場上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都是屬於投資型變額年金險,分為五種不同型態:
1.保證最低滿期金額(GMMB):保單到期時,其保單價值準備金有最低保證金額。
2.保證最低年金金額(GMIB):轉換年金時,依照保證利率來轉換。例如,若約定「5%保證年金率、保證20年」,開始領年金時,即可依當時保單帳戶價值的5%,請領20年。
3.保證最低提領金額(GMWB):帳戶累積期間,不論連結的投資標的表現如何,都能領回保證金額。直到約定年齡或約定年數為止,或約定總提領金額保證不低於某一數額。
4.保證最低累積帳戶價值(GMAB):未來到期日的保單價值有最低保證金額,金額則依簽約時約定或以一定公式計算。
5.保證最低身故給付(GMDB):提供在年金累積期間,一旦身故,保單帳戶價值或給付保證最低身故金額,擇較高者領回;可有效控制投資下檔風險,確保身故給付不蝕本。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營運長王儷玲建議,如果是追求績效、提領時可領到一定金額的,可選擇 GMAB(保證最低累積帳戶價值)、GMWB(保證最低提領給付);至於想要確定退休後固定時間有收入的,則可投資 GMIB(保證最低年金金額)。
不過,附保證雖然可為退休準備帶來安心感,卻也需要付出代價。理財專家提醒,附保證給付機制的保單隱形成本較高,除保單契約附加費用外,還需一筆附保證機制費用或是類全委帳戶的經理費,加總費用後,才能依年報酬率多寡,推算是否有購買價值;一般來說,年投資報酬率若低於2.5%,就沒有購買必要。
另外,若是連結的投資型商品以外幣計價,因為是做為退休規劃,也需留意長期的匯率風險。
退休理財就像一場馬拉松長跑,「距離增加」已成為趨勢;當樂退人生已近在咫尺,掌握良好的配速與策略,方能以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迎接舒適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