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上海?別說十年前,五年前聽到這個名詞,都會斥為笑話。如今,不只來自江浙的外省老人家會打聽如何在上海置產,就連剛跨出校門的年輕女孩,都樂意到上海一闖天下。
為什麼上海會成為台灣人的最愛?
答案也許可以從上海為什麼是外國人的最愛談起。今年初,《遠東經濟評論》駐上海主任Pamela Yatsko出版了《新上海,New Shanghai——The Rocky Rebirth of China’s Legendary City》一書。曾經於八○年代在台灣學中文、在南京待過五個月、1994年常住上海的她,在書中描述自己為什麼著迷上海,她說,「九○年代中期,我在上海能找到『共同點』,這是我在中國其它地方找不到的,」尤其是上海有受過高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投入新的行業,例如廣告、電腦軟體、投資銀行等等。大量留美學生回到上海,使得外國人感受到與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經驗和行事規則,觀念容易溝通,「我們很容易跨越文化障礙,」她說。
硬體建設的改善就更顯著。基礎建設的快速,使外國人難以置信,也確認上海會取代香港成為亞洲商業中心。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在1997年訪問上海時,就對徐匡迪市長說,「上海是我見到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從機場到旅館,找不到陳舊東西。」
連《TIME》雜誌都認為,二十一世紀上海會是紐約最大對手,因為「上海人熱衷學習,瞭解世界變化,也懂得贏取市場。」
自古以來上海就是中國的大門,也是最開放、最現代化的城市,接收外來文化、觀念、制度最早也最多。它是中國第一個有電車的地方,也是第一個有股票市場、有夜總會、有電影事業的都市。
改革開放後,上海出現最早的模特兒服裝表演,第一家私營律師事務所和廣告公司都設在上海。外國人眼中的上海人,比其它中國城市有法律概念,容易做生意,是「最聰明的企業家。」
大陸本地人又如何看上海呢?
作家余秋雨是上海人,他評論上海人時,一面用外地人看上海人是「精明、驕傲、能說會道、時髦、好標新立異……,」一面也以明代禮部尚書徐光啟為上海代表人物。他說徐光啟集中西化於一身,「死後朝廷追封加諡,而墓前又有教會立的拉丁文碑銘。」
徐光啟是什麼樣的性格呢?「開通、好學、隨和、機靈,傳統文化也學得會,社會現實也周旋得開;把心靈的門戶向著世界洞開,敢將不久前還十分陌生的新知識吸納進來,並且自然匯入人生」余秋雨如此描繪。
這樣的上海,這樣的上海人,是不是最與台灣接近?移民上海,一點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