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國媽媽在中國的觀察:「布告欄」一夕之間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9-26

瀏覽數 16,000+

教室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教室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ixabay

我試著回想這次聚會最讓我困惑的地方,那就是,我心裡的美國人在作祟——美國文化在親子關係和兒童教育中,對孩子自尊心的重視。

美國人十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像它是剛出生的小熊貓,因為看不到、動不了、沒辦法自己吃東西,所以需要特別的照顧。孩子的自尊像真實的器官般被呵護,幾乎和心臟一樣重要。美國人對自尊的重視,讓大人不吝於獎勵孩子,即使他們在社區的單車比賽中墊底。

依據這樣尊重個人及個人感受的文化,一般來說,美國父母不會公開地比較孩子。

直接宣稱哪個孩子比較聰明、比較棒,或是擁有其他孩子沒有的○○特質等,都會被視為沒有禮貌。(如果你真的想比較,最好等和閨密聚會時再說。)

中國人就比較功利一點。

「自尊」不是中國人會掛在嘴上的慣用語,至少在用法上和美國人不同。在中國,孩子在外表現的評價遠比他的自尊心來得重要。中國孩子的童年幾乎就像是奧運比賽,從操行、識字能力到音樂才能等,幾乎所有項目都可以被排名。

「比較」也常在日常談話中出現。

「他不像哥哥那麼聰明,但歌唱得比較好。」明薇曾經這樣對我說,往她孩子的方向眨眨眼,而被她說比較不聰明的弟弟,就站在我們身旁。有時候,比較是為了威脅孩子。「妳爸爸是不是比較愛哥哥?」一名中國老師曾在我朋友瑞貝嘉的女兒沒做好隨堂作業時這樣問她。陳老師也曾當著全班的面告訴雷尼:「你的中文不好。」

排名可以是公開的。在中國的教育體制裡,這種比較很早便開始了。在宋慶齡幼兒園,那些被貼在教室外大布告欄的訊息,就是小四班公開的排行榜。

布告欄上會張貼老師對每個孩子的評量,那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成績單——誰準時到校?誰有乖乖向老師問好?誰在午餐時吃完所有飯菜?拿到好成績的孩子,名字旁邊會被貼上紅星和笑臉貼紙。有時候,布告欄會張貼一張表格,最左欄列出28位同學的名字和號碼,從左到右的各個欄位都有不同的數字;我第一次看到身高體重表時,立刻去搜尋雷尼。在他上小班那年的十二月,他的體重是16.7公斤,身高105.6公分。我的目光也繼續掃視其他數字,看看雷尼和其他孩子的差別。表格本身的設計就是在誘惑閱讀者做比較。

只有小李和小吳比雷尼高。就像聚會那天有媽媽說的:雷尼是班上第三高的;他比小紅重0.4公斤。好吧,我承認自己也在間接地進行身家調查。

下一週公布的是眼睛檢查及血紅蛋白指數的報告;雷尼的內分泌一切正常,少數幾名孩子有貧血問題,老師在布告欄底下註記「將進一步安排尿液檢查」。這種情形若發生在美國,維護醫療隱私權的倡導者早就衝去校長室抗議了,但這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政府嚴禁民眾組織抗議活動,「隱私」這詞在幾十年前的辭典中,還有「隱瞞」的負面含義。

隨著學期進行,布告欄上開始張貼比較孩子表現與能力的資訊,就像是莊家突然決定該提高賭注了。父母興奮地讀著上頭的每一則訊息,我可以從聚集的人潮和滿懷期待的氣氛中得知今天是否張貼了新公告。雷尼上中班時,布告欄再次展現它的威力,這次是孩子吹直笛的表現:

二十號同學的無名指不穩定。

三十號同學在手指移動到新吹孔時,會忽略舊吹孔。

十六號同學吹氣不夠。

三號同學沒有按好吹孔。

老師對二十七號雷尼和八號同學寫的內容是一樣的:無法跟上節奏。

雷尼缺乏節奏感。既然雷尼上的是中國學校,我知道自己必須習慣這種感覺,於是我站在那裡,讓羞恥和悔恨感將自己淹沒。然而在這波情緒浪潮過後,我決定要讓雷尼表現得更好。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我們得再多加練習。」我對雷尼這樣說,就像父母替孩子在新年許新願望一樣。

到了學期末,老師會依照每個學生的考試成績公布排名。但我必須說,我對中國孩子能夠清楚記住成績數字這點感到驚訝;我遇過的孩子都記得自己的排名,即使是鄉下地方的孩子也是。「我這個年級有400個學生,我排第六十四名。」一位高中生告訴我。小南瓜的王老師記得女兒心笛的成績名次:「她的班有47名同學,她數學是第六名、英文第五名、國文第九名、物理第四名。在全學年395個學生裡,她排第八十六名。」因為不算是特別好的成績,所以王老師在說的時候,低頭看著地板。

****

我第一次在上海遇見達西,是他17歲的時候。那時他穿著運動服,皮膚光滑,笑容靦腆,臉上有個酒窩。差不多在我認識阿曼達的同一時間,一位老師朋友將達西介紹給我,我們發現彼此的目的一致:我想採訪上海的高中生,他則想和外國人交朋友。

我們開始每兩週見一次面。

相對於阿曼達感覺自己永遠格格不入,達西似乎很能為所有的事物找到適切位置:他喜歡把自己濃密的黑髮往前梳,用髮膠固定成瀏海。他的身材高,穿著流行雜誌裡的潮服,腳上是耐吉球鞋,手上拿著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他之所以用「達西」做為英文名字,是因為被珍.奧斯汀小說人物那份超然又溫文儒雅的性格給吸引。如果達西的父母想在上海人民廣場——那裡總是聚集許多想為孩子找尋適婚對象的焦慮父母——為他張貼徵婚啟事的話,上面的文案應該會這麼寫著:175公分,1996年生,畢業於上海的頂尖高中,道德良好,品行端正,進入一流大學不成問題。

達西自己說他唯一的缺點是體格。「學習讓我沒有時間鍛鍊身體。」他喜歡這樣開玩笑。

趁著幾次見面機會,我企圖釐清競爭對他的意義。「競爭可能會讓你進步,但如果你發現有人比你更好,你會感到羞恥嗎?」

「如果我的分數變低,排名也會掉下來,這會刺激我思考更多進步的辦法,刺激我行動。」有一次他的數學老師在全班面前說之前的學生比他們優秀,達西說他深感羞愧。但在下一週的數學期末考,他考了第一名。

「我想向老師證明我的價值。」他說。

「但是你談的都是外在衡量價值的標準,這樣好嗎?」我說。

「當然。排名後面的學生可能就放棄了。但是對於有企圖心的學生來說,排名給了短期目標。」

我看著他攪拌咖啡。和阿曼達一樣,他喜歡口味重的美式咖啡;但不同的是,他對自己要走的路沒有太多質疑。

「中國的教育體制並不完美,」他彷彿猜到我的懷疑。「它是一棵正在生長的樹,現在我們只能先專心讓樹幹長好。如果樹幹長得好,花兒就會盛開。」

讓樹幹長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持續在中國14億人口中篩選學生:並非每個學生都有辦法通過。對人民做排名篩選是一種可以追溯到帝王時期的做法,當時全鎮的人都會聚集到大廣場,等待科舉放榜。以前吸引父母、祖父母目光的是狀元榜,現在則換成了布告欄。

狀元榜可以在一夕間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美國媽媽在中國的觀察:「布告欄」一夕之間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_img_1本文節錄自:《中國小小兵:狼性是這樣教出來的?一個美國媽媽的中國養育實錄》一書,萊諾拉.朱(Lenora Chu)著,陳玫妏譯,三采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