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時間去修補問題,而做好一件事的效率也會高出很多倍。每天花愈多的時間思考問題,之後就會花愈
很多人說,人生不能全在工作。乍聽之下,是對的,所以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有更多精彩的生活,一點也沒錯。可是仔細想想,這種說法把工作與生活完全對立了起來,工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變得更精彩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幫襯,工作才能更好,人生勢必也會更輕鬆才對。
最近有一個很大的覺醒,我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如果要變得更好,就必須解決人生裡更多的難題(根本是廢話),為了要解決更多的人生難題,就必須要有更多一整段的時間來思考。
重點不是一整段時間,而是一整段可以用來思考的時間。
區別在於,時間我是大把大把地有,但是要讓自己整個人完全投入,不被外在任何事物打斷,並且得出某種結論,這樣的時間就需要很用力地去尋找了。
在我印象中,有一些時間是能用來想很多東西的,並且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比如說,多年前坐地鐵轉公車上下班的日子,每天的路程要花將近五個小時,在這幾個小時裡,我會戴上耳機,進入地下通道,就成了洶湧人潮中的一份子。久了,你就發現無論是走動、站立、坐下、換站,都好像不費任何力氣,真正花力氣的反而是腦子裡浮現出來的那些問題:
這個月存了五千塊錢,什麼時候才能存到房子的頭期款呢?
感覺現在的老闆有點不喜歡我,是我能力不足,還是做人有問題啊?
朋友說下個假期要一起出國,我到底有沒有足夠多的錢和興致去參加?
有個嘉賓拒絕參加我的節目,我該用什麼方法搞定他呢?
……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很同情自己。
外表看起來那麼陽光的小夥子,怎麼心裡全是這些令人難過的事情啊。所以,我看見那些外表很有朝氣的人,總是滿懷同情心,相信他們肯定和我一樣。看見那些臉上很沮喪的人,就更為他們難過了。一個人要難過到什麼地步,心裡的色彩才會連主人都沒發覺就浮現到臉上來了?
老家的朋友聽到我每天有五個小時花在路程上,很詫異,生命怎麼能這樣浪費。我說一點也沒浪費,因為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全用來思考和整理人生了。我越是認真解釋,朋友越是覺得好笑,我也覺得自己很好笑。可能只有我這樣愚笨的人,才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人生變得更好一點吧。
除了坐地鐵的時間,我每天晚上還會花上一兩個小時寫日記。
寫日記也沒什麼主題,想到什麼寫什麼。久而久之,那些讓自己鬱悶的事情,在寫日記時,總是會得到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可能是答案,可能是方向,也可能是讓自己心情變得更好一點的理由。原來令人快樂的東西是藏在文字裡的,只能不停地用文字挖啊挖,總會挖到一些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然後保存起來,隨時都用得上。
後來有車了,大大節省花在路上的時間。那時,我還有一點失落,雖然方便許多,但損失有意義的東西卻不是一星半點。幸好,很快地,開車時間也被我好好利用了,加上北京附贈的堵車時間,很多問題還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的。
總之,屬於我的人生小規則慢慢出現了——每天花愈多的時間思考問題,之後就會花愈少的時間去修補問題,而做好一件事的效率也會高出很多倍。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除了正常的上班、交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我都努力讓自己能隨時進入 「思考瑣碎」的狀態。但這個真的是太難了,比如村上春樹說他跑步的時候都會思考些什麼,於是我也跟著學跑步,學著像他一樣去思考。
十次跑步中,只有半次的狀態是不錯的——就是可以忽略掉跑步帶來的負擔,剩下的九次半,我的腦中盡是這些:
「好慢啊,什麼時候能跑完?」
「今天不跑五公里了,跑三公里算了。 」
「前面那個人跑得好快哦,我根本就跑不過啊。算了,我根本就不適合跑步。 」
跑步對我來說太難了,即使拚盡全力,才能勉強將跑步這件事情做好,根本無暇再去思考其他事情。後來,我就慢慢地放棄跑步,因為這件事太不適合我了。
在一部電視劇開拍的前兩天,我居然學會了游泳,發現游泳比跑步更能讓我的身體感到放鬆。
然後,就在劇組附近辦了一張游泳卡,無論多晚,每天都會游上一小時。
剛開始游泳時,腦中想的都是: 「糟了,隔壁水道的那個人游得太好了,我簡直游得太差。算了,先等他走吧。 」
或者是: 「 旁邊那個人是在和我比賽嗎? 怎麼我一開始, 他也開始。不行, 我不能輸。 」要不就是: 「啊,要遊四十個來回,真的好遠啊。 」(教練說,二十五米長的泳池每次起碼要游四十個來回,一千米較好。)
「怎麼呼吸又不對了,換一個姿勢會不會更好? 」
如果所有的想法能變成大泡沫字的話,我只需要游二十五米,整個泳池就會被我奇奇怪怪的想法堆滿……
突然有一天,游著游著,我在想關於電視劇的一些問題。想著想著想著,終於想出結果了, 我超興奮, 然後猛一看時間, 已經不知不覺游了十個來回……天哪!我居然成功地把游泳時間轉化成思考時間了。
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分享這個經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多的時間,用來向自己提問,向自己解答,自己和自己探索,整個人就不會那麼渾渾噩噩,凡事心裡都會有點底,人也會看起來更有自信一些。
起碼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每天開車去劇組的兩個小時,游泳的一個小時,睡前躺在床上入夢的半個小時,都是能用來照顧自己的時間。
畢竟我們在對別人負責之前,首先要學會的是對自己負責。
本文節錄自:《別做那隻迷途的候鳥:願你逆風而行,不要失去方向》一書,劉同著,悅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