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斯坦認為,如果大家都不再袖手旁觀,而是選擇當個鋤強扶弱的正義之士,那麼人人都將會受益。接下來她想請各位老師、家長或企業主管,誠實回答以下問題:
•
我是否在家中、學校或職場(消極/積極)推動一種忍受霸凌的文化?•
我是否在家中、學校或職場(消極/積極)推動一種袖手旁觀的文化?•
我是否在家中、學校或職場(消極/積極)推動一種伸張正義的文化?•
我的孩子/學生/同事是否曾經聽過我說別人的壞話?•
我的孩子/學生/同事是否曾經看過我在某人說別人壞話時保持沉默?•
當某人向我表明他目擊或遭遇霸凌時,我的(聲音、肢體語言及動作)做何反應?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行為直接/變相地鼓勵負面的行為與傷人的環境,戈斯坦建議你趕緊改變作法:把它當成你自己的事處理。各位或許認為,解決霸凌問題的重點應該是在被害者或是加害者,但如果你把自己加入這個霸凌的情境當中,你才會有足夠的動力、一肩擔起改變現狀的責任。
她建議你要跟霸凌行為以及/或是傷人環境的受害者,親自對談,並發表以下的聲明:
•
知悉:我知道這裡發生了不OK的事情,我明白「XX行為」令你/其他人感到不舒服,而且那樣的行為應當予以制止。在家中/學校/職場中感到安心自在,是每個人都應享有的權利。•
同理心:聽到你的委屈我很難過,謝謝你信得過我,把這番遭遇告訴我,我會支持你的。•
詢問:我該怎麼做才能夠改變這種狀況?我該找誰一起加入對話?你需要/希望我為你做些什麼?•
行動:我一定會為了改變現狀扮演一個角色,我能夠⋯⋯透過在每個聲明中強調「我」,代表你承擔下處理此事的責任,並且會盡力去除那些不適當的惡行。被霸凌少女變身企業執行長
薇樂莉.魏斯樂(Valerie Weisler)住在市郊的某個社區,這裡的環境舒適怡人、鄰居也都親切友善,所以她的生活在外人眼中看來毫無異狀。但是在她家裡,卻是另外一回事。在她升上國三的幾天前,爸媽把她跟弟弟叫到客廳,告訴他們爸媽要離婚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小薇從一個天真快樂的少女,變成一個害羞又沉默的可憐蟲。這全是學校裡的一群惡女害的。小薇說:「那簡直就是真人版的迪士尼電影,每天早上她們都會在置物櫃旁堵我準備看好戲,只要我一打開置物櫃的門,就會有一堆小紙條掉出來,全都寫著我不該來上學。」
一開始小薇非常難過:「她們罵我是個啞巴。」
直到有一天,小薇看到有個男生也在他的置物櫃旁遭到霸凌:「當下我覺得自己好像從一場很長的午睡中醒來,我走向那個男生,並且對他說了一句話,那句話救了他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對他說:『你不是個可有可無的人,我們一起共度這個難關吧,我跟你是一國的。』他立刻哭了起來,他告訴我,他被霸凌好久了,現在終於有人過來對他說:嗨,我看到你被欺負,你不是隱形人。
那些話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活下去的新希望。這件事讓我明白自己有多幸運,雖然我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但至少我的社群給我很大的支持。有些孩子卻是在學校跟家中都飽受欺凌。這個男生點燃了我心中的一股火苗,我想要有所作為。我不想再任憑霸凌淹沒我,我選擇化悲憤為力量。那天放學回到家以後,我立刻上網搜尋如何打造網站的資訊,然後坐在我家廚房的餐桌上,連續6小時埋頭設計「認可計畫(The Validation Project)。」
當時才14歲的小薇,開始跟學校裡有類似遭遇的孩子透過電郵互相加油打氣,而她那個臨時打造的陽春網站,也擴大成為全紐約被霸凌孩子聚集的據點。接著全美各地的孩子也陸續參加這個網站,最後連以色列、波蘭、西班牙與烏干達的孩子都連上線了。
小薇說:「每個人面對的掙扎不盡相同,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容貌,有些人是沒辦法上學,還有些人甚至沒有家。但不論他們是為了什麼原因而來,或是他們經歷過什麼樣不堪的遭遇,但有樣東西是每個人都有的,那就是熱情——那是讓他們能夠繼續活下去,並且受到啟發的東西。」
當初整件事是這樣開始的:Google,一個網站,再加上無數的電郵。「認可計畫」成立5年後,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組織,透過獨特的導師帶領導生與社區服務方案,幫助全球105個國家的6000名青少年,把熱忱轉化為正面的行動。
「認可計畫」設計了一套宣揚行善的課程,協助教育者與學生合作,共同解決社群網絡裡的問題,目前在全球已有超過1000所學校教授這套課程。小薇曾應邀到白宮演講,並在歐巴馬總統任內擔任國務院的親善大使。當初小薇只是想替自己、以及其他需要獲得他人認同的人找到答案,但最後卻做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安全的不凡成就。
本文節錄自:《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一書,潔西卡.艾寶著,閻蕙群譯,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