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媒體偏見從何而來?

弦外之音

尤虹文
user

尤虹文

2019-06-29

瀏覽數 19,250+

媒體偏見從何而來?
 

本文出自 2019 / 7月號雜誌 供應鏈下南洋

最近為了「高雄每月好書」活動回台灣,每天都下雨。離台前趕赴台北朋友的午餐邀約,在大雨滂沱下決定捨棄捷運坐計程車。

一上車,司機先生非常有禮貌地招呼,我一邊安靜地注視窗外的雨滴、一邊聆聽司機正收聽的廣播節目:廣播主持人說,「民進黨真糟糕,什麼事都做不好⋯⋯,」我看著司機的專注表情,好奇心完全被勾起,聽聲音好像是政治名嘴。

令我好奇的是:為何一面倒的評論報導,司機會聽得津津有味?為何媒體偏見(Media Bias)在台灣出現?媒體偏見是否造成了社會的分裂?

我在哈佛大學的經濟論文,參考為期一年的報紙文獻,採用1萬1693份新聞題材,希望以經濟學觀點探討媒體偏見。美國的媒體偏見或許比台灣極端,77%的皮尤研究智庫受訪者認為,美國新聞報導偏向一面。我在華盛頓郊區朋友的80歲姨婆,每天只願看福斯新聞頻道,不願讀《紐約時報》。

媒體偏見研究的代表人物,包含我的哈佛論文指導教授施萊佛(Andrei Shleifer)及芝加哥大學教授夏皮洛(Jesse Shapiro)等。

我在《哈佛教我的18堂人生必修課》介紹過:施萊佛是位多產學者,他就像經濟學的大電廠,可以一個禮拜發表一篇新的報告或模型。他戴副眼鏡,笑起來靦腆,講話慢條斯理,句句深思熟慮。

身為桑默斯校長(Lawrence Summers)的得意門生,施萊佛40歲前就榮獲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之後他將研究範圍擴大到行為經濟學, 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和心理學結合。

獨立思考與思辨能力 是現代公民必修課

為何有媒體偏見存在?根據施萊佛、夏皮洛等人研究,主要可能為:一、從供給面來說,媒體公司願意為了政治利益不斷提供有偏見的新聞報導(Supply-side bias);二、從需求面來說,消費者喜歡聽有偏見的新聞,從中獲得信息或快感(Demand-side bias)。

如何有效控管媒體偏見呢?從供給層面而言,提高市場競爭可減少偏見;但是如果消費者本身喜歡聽有偏見的新聞,那麼再多的市場競爭也沒用,反而可能造成更極端的媒體偏見,公司為了利潤最大化(profit-maximizing)來迎合大眾的需求和口味。這樣也許可以說明,為何解嚴後,台灣的新聞媒體市場蓬勃發展,卻未必能走出藍綠及個別政黨的同溫層。由此可見,培養獨立思考的公民才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任務。有了獨立思考和優質的思辨能力,媒體公司無法為了個別政黨或政治利益左右選民,民眾也會渴望中立、有深度、有內涵的新聞報導。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在大雨中,我跟司機說再見。期盼下一次回台,或許能一起聽到,不一樣的節目。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