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快遞業要協助企業e化

李翠卿
user

李翠卿

2001-02-01

瀏覽數 23,400+

快遞業要協助企業e化
 

本文出自 2001 / 2月號雜誌 第176期遠見雜誌

在你心目中,快遞業是怎麼樣的一個行業?

是電視廣告中冒著水淹及頂的滂沱暴雨,潛泳遞送包裹的神勇送貨員;還是氣定神閒喝著咖啡,從容不迫為客戶送達文件的服務員?

TNT(荷蘭天遞)總經理彭昶裕笑說,「很多人以為快遞業就是運送業,其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類似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業資源規劃)的解決方案,配送只是快遞業的末節。 」

之所以有這種轉變,主要是拜資訊科技之賜。資訊科技帶來的好處,不只是遞送速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整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有效控制成本。

因此目前對企業而言,國際快遞業能做的不僅是配送,也包括協助企業「e化」供應鏈管理。

協助企業供應鏈管理

資策會電子商務推廣工程師鍾蕙安指出,「以前的競爭模式是企業對企業,或是經銷商對經銷商,但現在是供應鏈對供應鏈。」

業者也看好這個市場的潛力,TNT全球專案經理黃睿任說,「電子化以後,我們甚至會有三○○%的成長空間。」

供應鏈是一條從原物料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一直到消費者的線型流程。

現今的供應鏈管理必須能夠有效整合物流、金流及資訊流。

對想要發展電子商務的企業而言,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可以提高效率,縮短產銷時程,提高配送的可靠度,並迅速將消費者的需求反饋給廠商。

彭昶裕解釋,「現在快遞業在做的事不單只是B2B(企業對企業)或B2C( 企業對消費者),而是更複雜的B2B2C(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

國際快遞公司的先天優勢是擁有堅強的實體,包括配送的工具與網絡,如密集的國際運輸網絡、強大的空中及地面運輸工具,以及遍及全球倉庫管理中心,能為企業提供快速的後勤配送服務。

如果能搭配IT(資訊科技),可發揮的空間就更大了。業者對此早有覺悟,早在八○年代,快遞業就開始推動電子化,在顧客電腦裡內建相關應用軟體,這是供應鏈電子化的雛形。

九四年以後,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快遞業開始切入電子商務領域。

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但虛擬最後必定要結合實體,因此快遞業對此商機當然不敢怠慢。

看好這塊市場的商機,所以業者不惜斥資發展資訊科技。TNT 繼推出LOOP電子商務整合管理系統之後,決定再加碼投資升級資訊系統,可把TNT 總部以及一百個分公司的資訊串連在一起。

在培育IT人才方面,業者也不宜餘力。Fedex(聯邦快遞)在全球置有六千五百名IT員工,挹注十六億美元做教育訓練,占總收益的一○%。

Fedex台灣區總經理陳信孝解釋 ,「快遞業不只是『快』就好,IT跟速度同等重要。」

在協助客戶e化方面,快遞業可以提供企業相關的IT know-how,替顧客設計網頁,或將顧客的帳務、執行、後勤系統做規劃整合,協助產業順利轉型,提高與實體商店競爭的優勢。

以網路書店為例,TNT專案經理蔡東慶指出,「在美國當地書店買一本華文書 ,可以在博客來書店買二‧五本,還幫你送到家。」

價格是網路商店必須具備的優勢。實體書店有經營成本、關稅成本,因此透過網路購買海外書籍,要比在當地買還要划算,但前提是運費不能太高。

過去網路書店倚賴郵局服務系統運送書籍,郵局是根據重量計費的。

然而紙頁是頗有分量的,消費者在網路上訂購一本書,運費往往會超過書的價錢,大大降低消費者在網上購書的意願。而且必須雇請人員包裝,每天還得派員至郵局結帳。

博客來書店總經理張天立表示,若與快遞業者合作,這些步驟都省了,運費則根據消費者所購數量計價,比透過郵局的運費少很多。消費者也可以上網查詢自己的訂單,達到資訊互通的目的。

快魚吃慢魚

協助有心發展電子商務的公司e化,只是快遞業的其中一項業務,更重要的是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做為一個高科技代工大國,台灣企業必須具備迅速回應(quick response)的能耐。要做到這一點,有賴於整個供應鏈的順利運作。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誠如台大工管系教授江炯聰所言,「過去企業的競爭是大魚吃小魚,但現在則是快魚吃慢魚。」

國際快遞業者透過一些電子商務工具,讓企業在線上查詢或追蹤資料,甚至能為企業維護或更新顧客資料。若能把產銷時程壓縮得更短,將可減少高科技產品跌價造成的利潤侵蝕。

換句話說,速度愈快,能夠獲取的利潤就就愈多。

陳信孝指出,台灣的科技業尚未電子化之前,從下單、製造、配送,必須耗費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產品出去以後,還要再等三十到四十天才能收得到貨款。不但曠時費日,更會造成利潤侵蝕。

Dell(戴爾電腦)、Compaq(康柏電腦)、IBM這幾家國際大廠流行所謂「九八三」的說法,意即九八%的產品,在下單三天內就會送到消費者手中。

但受限於現有交通設備以及各國不同的通關政策所限,三天是一個最高極限速度。但廠商若要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必須盡量壓縮生產到出貨的時間。

以廣達電腦為例,從接單到終端使用者之間的時程,僅僅只要五天。

「我們若突然多出一批急件要送,Fedex甚至會加派一班飛機給我們,」廣達電腦業務部表示,除了後勤的速度,彈性也很重要,以應付突發狀況。

商場競爭是分秒必爭的。國外廠商下了一個為數龐大的訂單時,企業必須在極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接單,如果決策速度太慢,很有可能會被競爭對手捷足先登。

因此企業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庫存、出貨狀況,確認倉庫內是否有所需數量的物料或產品,以便能當機立斷做出決策。

協助企業控制成本

好的供應鏈管理有助於把握良機,更能夠有效控制後勤成本,活絡資金運用。

鍾蕙安指出,雖然有部分大型製造商自有一套供應鏈 ,不過愈來愈多企業透過委外(outsourcing)方式,將供應鏈管理委託給快遞公司負責,而專注發展其核心事業(core business)。

建置倉庫或配送系統所費不貲,透過委外,企業可以不必支付硬體建設的成本,也省了一筆人事編制的開銷。也就是把這筆龐大的固定成本,轉化攤銷為數額小的變動成本。

根據《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資料顯示,跟傳統配送方式相比,供應鏈電子化可節省五二%的配送成本。

成本控制的第二個方式是盡可能降低庫存量,甚至達到零庫存的理想,以減少資金的積壓。

要減少資金積壓,必須要供應鏈運作無礙才有可能。從路線規劃、貨物量、倉儲 、出貨方式、退貨的處理,甚至收款結帳都務求精確。否則非但沾不到零庫存的好處,反而可能陷入開天窗的風險。

Fedex與DHL(洋基通運)要求每位配送人員隨身配戴小型電腦或掃描器,貨物資料可以在數秒間傳回系統,客戶可以隨時查看其貨物是否已送達。

在尚未電子化之前,要等配送人員跑完一整圈,公司才能確切瞭解貨物配送的情況,現在透過資訊科技,可以隨時追蹤貨物去處。

UPS(優比速)的DIAD(Delivery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Device,遞送資訊取得設備)甚至可確認收件人的簽名。

未來第四代DIAD可利用衛星科技,即時將行動數據傳輸回全球各地的資訊中心,以便讓客戶查詢參考。

UPS總經理陳學淳風趣地說,「唯一的壞處,大概是配送人員摸魚的機會愈來愈少了。」這樣看來,國際快遞業在運籌管理方面似乎一片榮景。然而,仍有許多挑戰存在。

基礎建設與法規有待加強

當前比較讓人頭痛的問題是交通基礎建設不足;此外,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法令規章。雖然台灣的空運位置相當好,到東南亞各國的平均時間是兩小時又五十分鐘。然而台灣只有高雄和桃園有國際機場,貨運場地和停機坪都不夠。

陳信孝指出,國內只有十二個貨機停機坪,然而,以台灣目前的運籌需求,至少還得多十個停機坪才夠。

雖說已經有加蓋的計畫,不過至少要兩年才能完成,這兩年間運籌需求可能又會增加,到時候仍有不敷使用的隱憂。

在海運方面,DHL總經理呂力行分析,在香港或新加坡,貨物在兩個半小時以內一定能順利出關。可是台灣並不是自由港,貨物進關要報要驗,雖然八○%的貨物能在三個小時內出關,但會有二○%的貨物會拖上好幾天。

另外,台灣欠缺一個水平整合的運籌法規。偏偏物流牽涉到的層面相當廣泛,包括金融、財政以及交通等層面,往往一個問題便牽涉到多種法規,公文往返曠日費時,相當缺乏效率。

陳學淳殷切期盼政府能早日訂定出一個遊戲規則,創造free flow traffic(自由的交通環境),使物流運籌能夠更順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