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下班時間,IBM公共關係部經理林芳妃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專注地看著筆記型電腦,她正透過網路上一門專為新進經理人員設計的課程。她的同班同學來自兩岸三地,上課時間是自由心證。透過大家在網上登錄的相片與資料,以及平時討論區中的發言,雖然同學們素未謀面,彼此卻不陌生。
林芳妃的學習方式就是自去年以來企業培訓員工的新趨勢——e-Learning(電子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不僅節省企業的教育訓練成本,也讓員工在數位管理的e時代中更加得心應手,提升整體競爭力。
思科總裁錢伯斯(J.Chambers)曾提出,網際網路將改變傳統教育方式,e-Learning是未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
由於資訊充斥與知識爆炸,市場的競爭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服務亦趨複雜,企業必須以更快速的方式讓員工汲取新知,以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商品與服務,因此e-Learning快速發展。美商蓮花公司(Lotus)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陳敏智強調,「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e-Learning不可或缺。」
根據愛迪西公司(IDC)的調查與預測,企業中e-Learning的比率將以每年八三%的速度快速成長,並由一九九八年的二五%,提升到二○○三年的八○%。全世界e-Learning市場的年營業額將在二○○二年底以前達到一百五十億美元,美國在二○○四年企業培訓所耗費的三百三十七億美元中,四三%為e-Learning 。
以e-Learning培訓員工
積極導入e-Learning的企業多半是因為需要更即時與彈性的培訓方式。
陳敏智認為,最適合採用e-Learning的企業有下列特性:
1. 分公司和據點很多的人員及組織分散,如傳統產業中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
2. 生產周期很短,產品更新速度很快,如印表機、電子、通訊等產業。
3.資訊或知識特別密集的產業,尤以電子業為代表。
上述這些類型的企業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將經驗和知識有效地傳承。資策會教育訓練處顧問工程師鄒景平表示,訓練需求量及人員流動率高的企業也很適合導入e-Learning,「e-Learning適合快速、大量和即時的訓練。」
一九九九年初,台灣IBM即從新升任的經理人員開始e-Learning訓練。目前IBM已有超過兩千三百個e-Learning課程,全球IBM員工都可適用,並擁有經理人員網站(Manager Site)與基礎主管培訓課程(Basic Blue Learning Space)兩個得獎網站。
IBM大中華技能與學習副總經理鄺懋功指出,IBM的e-Learning有四個層次,首先是個人上網站吸收新知,其次是互動與遊戲,由個人與電腦互動,第三則透過網路與人互動,例如虛擬教室,最後則是大家使用e-Learning後再到課堂上互動。
誠泰銀行於一九九九年初開始規劃以e-Learning培訓員工,並列入年度計畫之中。人力資源部副理游基政說明,現在已經開始啟用第一個e-Learning課程,訓練新進人員存匯與櫃臺業務,二○○一年將新增服務台、徵信授信、微軟教學軟體等三個課程,皆以一年以內的新進人員為訓練對象。
美國安泰人壽台灣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在二○○○年六月已完成「新人上路停看聽」「服務中心多媒體簡介」「保險的由來」等e-Learning教材,客服中心協理鄭文卿表示,客戶服務中心於一九九八年五月開始評估與規劃,二○○○年八月正式啟用,十一月下旬完成「服務禮儀」「共好精神——新的服務」兩個課程單元。
中國石油公司總公司於二○○○年二月已開始使用e-Learning培訓員工,今年三月後將全面推廣至全省各事業處。中油公司工安環保處教育行政組組長曾玲玲表示,由於中油十分重視工安環保,從加油站的加油員、現場操作員到主管都必須瞭解這個課題,因此e-Learning推出的第一個課程為「危險物及有害物之認識」,而「石油教室」則是一般民眾也可以在中油的網站上學習與認識石油相關知識。
員工必先培養e能力
各企業不約而同強調必須先建立e環境,解決頻寬問題,並讓員工接受電子化環境,才能順利推動e-Learning。
台灣網路環境與通訊品質尚不利於e-Learning。游基政指陳,他們必須想辦法拉到T1專線才能徹底推動e-Learning,否則以現在64K的傳輸速度,「很多影像和聲音的畫面都跑不出來」,但是T1專線的租用成本過高。鄭文卿亦表示頻寬不夠影響了教材製作的品質,大部分e-Learning只適用於intranet(企業內部網路)。
頻寬是硬體設備的問題,如何讓員工熟悉e環境才是更大的挑戰。根據IDC調查顯示,平台與軟體在e-Learning市場規模中只占二○%,教材內容製作亦占二○%,服務則占另外的六○%。陳敏智舉例說明,服務的內容包含如專業顧問公司提供企業改造的諮詢與建議、e-Learning資料庫與人力資源資料庫的整合等,因此「導入e-Learning的重點不在買平台。」
員工接受電子化環境是e-Learning發揮效果的先決條件。資策會教育訓練處經理廖肇弘認為,導入e-Learning需有平台建置、教材與課程的開發製作、系統維護、訓練團隊等成本。不過這對於企業來說,並不是重點,如同鄒景平所言,「有錢有有錢的作法,沒錢也有沒錢的作法,但重要的是培養員工的e能力。」
e能力對於e-Learning的重要性,中油公司資訊處處長林茂文以鍋子與菜來比喻,e-Learning的硬體設備與平台建置是鍋子,教材內容則是菜餚,好菜需要各專業領域的人一同參與,但是「我們(公司)準備了那麼多好菜,他們(員工)不吃也沒有用。」
e能力的培養應從主管階級做起,以身作則,向作業層推廣。中油規劃建立知識管理資料庫,從一九九七年底陸續啟用,主管參閱新聞剪報、差勤管理、走動管理與外出登記等,都必須使用電子行政系統辦理。
中油公司資訊處資訊系統三組組長陳敏如表示,從董事長、總經理與各級主管開始做,電腦作業環境變成上班生活的一部分,讓每個同仁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中油也將每個月的薪水單都郵寄到員工的電子信箱,使員工必須使用電腦,熟悉數位化管理工具。
建構e環境,使電腦與網路有助於員工的業務,將提供員工學習電腦作業環境的誘因,促進e-Learning的推展。例如安泰人壽為業務員建構客戶資訊系統,使得保險客戶的資料透過網路隨時可得,節省業務員蒐集資料的成本,逐漸地筆記型電腦成為業務員工作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泰人壽台灣分公司策略行銷本部助理副總經理潘宏源認為,「e-Learning不只是一種學習方式,而是生活方式的變革。公司必須創造足夠的價值讓員工願意學習新的數位化工具,這是推行e-Learning成功與否的關鍵。」
e-Learning成本低、彈性高
雖然頻寬的限制、e環境的建立與e能力的培養耗時費力,然而企業使用e-Learning可節省傳統課程的支出,掙脫時空的束縛,並讓特殊的技術更易於延續。
e-Learning為企業節省培訓人員的成本。以IBM公司為例,一九九九年在培訓成本上即節省了兩億美元。游基政表示,誠泰銀行在全省有五十一個分點,倘若將全省新進人員不時集合在一起受訓,那麼講師費、出差費、交通費、食宿費以及工作需要請他人暫代等成本實在是所費不貲。
e-Learning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習更有彈性。學員可在最方便的時間上課,可以重複學習、自己控制學習進度、隨時暫停,「傳統教室課程別人不會停下來等你,課堂中途離開就錯過了,」林芳妃說。因為工作很忙,她覺得如果只是觀念的知識,希望能用自己最方便的時間和個人的速度學習,不想去聽演講。此外,有問題可以用電腦隨時發問,「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或被嘲笑了,」游基政說。「透過e-Learning,員工有錯誤的機會,這是傳統課堂課程不易達到的,」潘宏源說。
e-Learning也能讓面臨失傳的技術傳承。陳敏智以東元電機公司為例,冷氣機的冷凍排管都是以人工用焊槍一點、一點焊接起來。過去焊接技術必須靠師傅口耳相傳,學徒在旁學習,倘若師傅生病就無法做了。後來使用V8將過程拍攝公布在電腦上,成效頗佳,而且「也不怕特殊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了。」
與教室課程相輔相成
e-Learning是企業培訓員工的新趨勢,但是並不代表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將取代傳統的教室課程,而是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發揮更大的效果。
依據IDC估計,e-Learning將達企業總訓練量的四○%,使傳統的教室訓練由總訓練量的八○%下降為六○%。
鄺懋功指出,截至二○○○年十月為止,IBM公司的教育課程有三五%透過e-Learning實施,預計二○○一年會達到四○%。
傳統教室課程的互動效果非e-Learning能取代。潘宏源表示,壽險業是人的產業,需賴人際互動,因此e-Learning不會完全取代現有的課堂課程。游基政認為,管理與人際關係的學習較不適用於e-Learning,「因為沒有互動。」
面對面的團體互動將可激盪出創意的火花。陳敏智說明,有些課程還是需要面對面效果比較好,尤其是需要藉由團體活動讓大家凝聚一起、創造感動,並非自己想像即可的課程。鄺懋功強調,互動可以激盪不同的學習,激發創意與創新,分享彼此的經驗。
教室課程與e-Learning完美的搭配才能讓企業培訓更顯效益。電腦化的作業環境與學習環境改變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是林茂文說,「我們也不希望變成資訊的烏托邦,資訊不能讓人與人隔絕,人仍需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