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高科技台商蜂擁長江三角洲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2000-12-01

瀏覽數 16,900+

高科技台商蜂擁長江三角洲
 

本文出自 2000 / 12月號雜誌 第174期遠見雜誌

這裡的台商可以對台灣的股災、廢核四、罷免總統、緋聞、造謠、爭吵不休的國會等新聞事件完全聽而不聞。

但是總統陳水扁先生對於這裡的情形,卻不能不知道。這裡是長江三角洲,自古所謂的江南魚米之鄉。高科技台商開始由中國南方轉移到華東落腳。他們在這裡,把農田翻種成「矽田」。一家家台灣上市、上櫃的高科技公司已開始積極在此落腳,工廠也一個比一個大,似乎有落地生根的打算。

台灣倍利證券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王敏祥最近心情鬱卒,因為一向服務的高科技客戶都到大陸去了,她擔心以後要常跑大陸服務客戶,她在台灣有一種「看不到未來圖像」的感覺。

高科技台商確實如逐水草而居。「台商已由珠江三角洲,轉移到長江三角洲,」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新區招商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謝鳴說。

謝鳴指出,台商資訊電子產業一波波地過來。第一波在華南,即珠江三角洲;第二波在長江流域。「在第二波,台灣企業一定是以華東為重點,以蘇州為中心在擴展,」謝鳴說。

傾聽時代進步的聲音

繼一九九○年傳統工業及一些電腦產業紛紛到廣州、東莞一帶投資後,今年起,蘇州、上海所謂的華東一帶,又成為吸引台灣高科技產業前往投資的吸金窟。

離上海機場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蘇州市吳江一帶,正面面臨一條比台北基隆河還寬的京杭大運河,與一條四線道的二○五省道,華宇電腦就在一大片三十八萬坪(一個中正機場七萬坪,等於有五個中正機場大)的農田上,有一千四百位來自蘇北的工人(工資一天三十五元人民幣)連夜二十四小時地在進行建廠工作(建廠速度是台灣的四倍快)。華宇打算在此蓋七個工廠。華宇工廠的後面就是太湖。

華宇電腦(江蘇)總經理趙世揚在台灣興建過無數個高科技工廠,目前人在吳江,連夜趕工,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望著大運河上的柴油輪船,每每聽到柴油馬達「喀喀喀」的聲音,他就極為感動。台中縣太平市出生的趙世揚說,「這就是一種時代在進步的聲音。」他對台灣只關心政治,不關心經濟的狀況,極為痛心。他更傷心的是台灣原本有機會成為東方瑞士,現在卻有可能菲律賓化。

一名吳江台商形容,吳江縣政府招商官員,態度積極、熱誠,讓他覺得吳江很「政通人和」。再有個例子,據吳江一名台商指出,大同集團董事長林挺生的媳婦溫靜如到吳江考察時,吳江官員更是一路陪到底,溫靜如就說,只要在一百天蓋好工廠,她的美齊電腦就來設廠。結果吳江縣政府果然在第九十七天就蓋好一座三千坪的工廠。「中國大陸的人治效率,發揮至極致,」這名台商說。

四年來,吳江台商由不到四家,到現在已超過一百家,正式投產約五十五家至六十家左右,住在吳江的台商約有八百人。

台達電子也在吳江買了一千兩百五十畝(約合二十五萬坪)的地。台達電子全球策略規劃部副總裁海英俊指出,吳江廠在二○○一年第二季建好,第三季投產,一旦做起來,「整個是東莞廠的三倍大,整個營收要翻一翻是很容易的。」台達東莞廠目前產量滿載,很多貨來不及交,所有的產品都繼續在增加中。

隔二十分鐘車程、在蘇州西面的新區內,早已規模有成的明?電通十五萬坪廠區內,仍有新的工廠廠房在興建中。「明?是台灣企業的旗艦,它來了以後,就帶動起來,」謝鳴說。

謝鳴形容,一九九三年起,蘇州新區是一片農田,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年明?來蘇州以後,十四家配套廠也到吳江。說吳江是靠明?發展起來,也不為過。

明?隔壁的、來自台灣、經營團隊同樣出自宏?電腦的華碩電腦也買下了跟明?差不多大的十五萬坪土地,此時此刻正在大興土木。

蘇州新區位於蘇州市區的西南方,由新加坡政府開發設計的蘇州工業園區,位於蘇州的東面。蘇州工業園區的地價較貴,所吸引的多半是大型的歐美廠商,如諾基亞,台灣的高科技廠商則主要集中在蘇州新區。據當地的台商指出,蘇州工業園區的集客力較低,是由於後來蘇州又仿效工業園區的作法開發新區(一九九二年開發),使得投資人潮轉向新區,新加坡政府乃退出工業園區的經營,目前只剩持有一些股份。

基本上,中國大陸已經脫離兩位數字以上的年經濟成長率,但某些區域卻有特殊表現。以蘇州為例,由於台資及外資的湧入,與上海直線距離有八十公里、「在上海邊上」、蘇州最近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二○%。「蘇州的開放型經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國巨電子(中國)總經理許志成說。

謝鳴指出,蘇州在一九九七年被中國中央批准為中國亞太經合經濟科技工業園區,總投資金額五十億美元,約有四百五十家外資企業進駐。其中台資企業有一百家,又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

中國大陸的官員講話很會下標題,淺顯易懂;講起最先進的科技產業檔次,也頭頭是道。譬如台灣才將要發展的網路設備產業、一些較先進的關鍵零組件,無論是蘇州的謝鳴、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柳恂等,都朗朗上口,都是他們的重點吸引產業。「我們向新竹科學園區學習,」謝鳴說。「通訊設備未來將會爆炸性成長,也是目前我們積極要移過來的產業,」謝鳴又說。

蘇州名列第七大中國直轄市。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新區管理委員會招商局副局長周驛指出,世界五百強企業有七十三家進駐蘇州。蘇州市以傳統工藝雙面繡聞名,周驛表示,也要將蘇州建構成一面是古城,一面是高新科技的雙面都市。

如聚焦蘇州新區,謝鳴指出,蘇州新區的年經濟成長率約五○%。

謝鳴形同第二波如潮水般湧到華東的高科技台商是科技產業的新貴族,有科技的眼光、有國際思維、也不會打帶跑。譬如他認為明?就有生根的打算,因為五年前的明?還非常小,現在卻在蘇州設有製造、營銷、研發中心,「李焜耀(明?董事長)把一籃子的雞蛋都拎過來;只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才會用眼睛把它看緊,」謝鳴形容。

由蘇州到昆山,經過高速公路,約四十分鐘。昆山雖然開發較早,可是一點也不想讓傳統產業獨占,也努力吸引高科技產業、創投產業,把自己架構成矽谷模樣。

一下交流道,在滬寧高速公路及長江南路的轉角地上,南亞塑膠早已悄悄來此,買下一大片地。路邊的一大片招牌寫著「優質高效建設南亞項目」南亞在此的建廠時間與計畫,預計由二○○○年十二月開始建廠,二○○五年十二月建廠完畢。上頭將蓋PCB一、二、三、四廠,四座玻璃纖布廠、四座玻纖絲廠、兩座銅箔基板廠、四座CLL廠、一座EPOXY廠、另外預留十二‧四一公頃的擴建用地。(《遠見》的攝影記者立即下車拍到這個招牌,但是隔個兩天經過,發現這塊招牌上的字已經被遮蓋。)

廣達電腦公司據聞也在今年三月十八日總統大選後,首度到中國大陸勘查投資環境,並在上海附近的松江加工出口區買下一大片的土地,準備興建工廠。

面對大陸招商官員的積極態度與一致的口徑,應該沒有台商能抵抗這樣的吸引力。「我們主要是要抓服務,對外資不能說不,」柳恂指出。他也不諱言大陸有些官僚,沒有親商觀念,但是在昆山,他們一切透明化,連營造成本也透明化。柳恂相信,「中國大陸愈來愈進步,法治概念愈來愈強。」

柳恂表示,今年昆山已經有八億到十億美元的外資資金到位。

一名大陸招商官員表示,初期台商先到中國南方投資,確實有碰到一些海關官僚問題,但是一九九八年年底,中國總理朱鎔基下令整頓,並且下令查漏稅,使得一些外商一補繳稅就要繳五年以前漏繳的稅。

在中國大陸稅金很高,如果在中國國內內銷,原料稅、增值稅合計超過三○%。一名大陸官員指出,有這麼高的稅,難怪有走私。但是中國大陸由於人治極有效,一旦要查辦,也極有成效,過去走私的稅,事後還遭追繳,極不划算,因此台灣去的企業大多極為守法。

台商也必須適應大陸轉型中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中國大陸走向市場經濟,需要一段時間。「由計畫經濟,走到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三、五年才會解決,」這名官員說。

僅管如此,台灣的龍頭資訊電子產業還是去了。

敬鵬(蘇州)電子廠廠長戈利華指出,整個大蘇州區已經由蘇州市、昆山市、吳江連線整合成所謂的中國矽谷。

農田變矽田

原本長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每年到秋天,就是一大片金黃的油麻菜花田。「長江三角洲可說是電子三角洲,」趙世揚說,「他們現在不要種油麻菜籽,要改種IC。」

台灣的前五大筆記型電腦廠商及前十大個人電腦及其周邊產業都已前往大陸。

據聞,鴻海精密機械幾乎已將生產重心轉移至大陸深圳。上海附近的昆山地區更是鴻海在大陸的第二重鎮,據柳恂表示,鴻海已經在昆山地區買下一千多畝地(約二十萬坪)要蓋廠房。

這一帶的高科技台商,常常要接待來自台灣的企業。光是剛到蘇州設廠的敬鵬電子十月就接待了二十來家台商來參觀敬鵬在蘇州的投資狀況。

謝鳴也感覺到今年以來,到大陸投資的台商明顯增加許多。最近連日本企業前來接洽投資的,也開始有增加的跡象。

門打開一點,就如潮水般湧進

蘇州國亨電子總經理吳坤 川指出,一九八八年,台商展開第一波外移,以東南亞為外移目的地;一九九○年底,台商來來回回看了好幾趟大陸,終於在一九九六年開始在大陸投資;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年,到大陸投資冷卻下來;今年,又開始另一波到大陸投資熱潮。

謝鳴分析,八○年代,台商的主要投資在廣東,現在半導體產業、軟件產業都集中在華東。謝鳴指出,「台灣政府只要門打開一點,就湧出來了。」事實上,門未打開,今年下半年以後,台商早就有如潮水般湧進。

高科技台商投資,只要有龍頭裝配廠商率先投資,其他的配套廠商就跟著去。譬如華碩今年年初就帶了一批小小的供應商到大陸去投資。

以蘇州國巨電子為例,蘇州國巨才三年建立的產能與高雄國巨花十四、五年所累積的產能差不多。由於觸角延伸到蘇州,蘇州國巨總經理許志成說,這使得國巨有機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一電阻廠」。高雄國巨月產電阻產能一個月約一百億片,蘇州國巨如果充分運作產能,月產能可達兩百億片。

三種力量推拉擠台商群湧大陸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所長趙義隆分析,產業之所以會流動,除了環境的推力、也有其他地方的拉力之外,第三股力量則是擠力。「擠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台灣的環境再好,還是有全球布局的需要,」趙義隆說。

中國大陸正在展現無窮拉力。她的經濟潛力已開始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資訊產品市場。蘇州明?視訊廠廠長陳志明指出,今年起,中國大陸將是全世界第四大個人電腦市場。明年會變成世界第三大資訊市場。

李焜耀指出,中國大陸在二○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會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經濟體。

大陸的官員也很懂得訴求大陸的市場魅力。謝鳴指出,台灣什麼都是兩百萬台的概念,大陸則動不動就是兩千萬台的概念,光是手機,就有七千萬台的概念,是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電腦今年有七百萬台。

台灣高科技廠商直接快速地把他們在台灣摸索累積一、二、三十年的生產經驗,快速移植到中國大陸。

高科技台商到大陸,不只是量大、速度快,而且質佳。舉例來說,手機、薄膜液晶顯示器、網路通訊設備及關鍵零組件等,都是近一、兩年,在台灣才開始萌芽、起步的階段,可是台灣這些高科技廠商目前在大陸籌建的新廠都有把這些項目規劃進去,更遑論台灣政府還未放行,卻已量產多年的筆記型電腦廠商。

為什麼這麼多先進的科技產業要這麼早就到大陸?因為擠力在發生作用。「要考慮十年之後,公司要怎麼辦?」一名大陸台商說。這家公司目前雖還只在建廠階段,但是會先做手機以及筆記型電腦的外殼組合裝配線。

這名台商認為,做手機將是非常勞動密集的工作。「在台灣,用很多人力,是很大的負擔,」這名台商說。

趙世揚也指出,所有在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廠商,都會思索:「除了去中國大陸之外,我們能去印尼、非律賓、越南嗎?」

因應十年後大陸科技人才的回流

高科技台商憂慮的是十年後,台灣怎麼辦?所以現在他們就要過去。趙世揚指出,十年後,中國將是科技人才最成熟的地方。因為有十五萬個中國人現在在美國讀電子科系,兩萬人在日本,四萬人在歐洲。這些人將來回國內,推動力量很可觀,而十年後,中國的市場也成熟了。

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的競爭舞台也在中國大陸。「台灣在這裡,是要跟全世界的企業競爭,不是台灣在跟中國競爭,」戈利華指出。

二○○一年中國大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世界超級廠商都要到中國大陸的競技場上一展身手。因為歐美品牌大戶要台灣的高科技業者到大陸設廠。戈利華舉例,康柏要到大陸賣電腦,台商就一定要到大陸設廠。一個供應鏈已經由美國連到台灣,再連到大陸。

來自台灣的推力也在助長。

台灣政壇上的亂象,使得許多高科技台商開始思索台灣是否是個可以長久安居立業的地方;再加上,原本期待今年下半年會是資訊產業旺季,卻出現「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現象,陳志明指出,「今年很多人跌破眼鏡。」事實上這個現象也延展到大陸。

陳志明指出,中國大陸今年桌上型個人電腦市場規模約八百萬台到一千萬台,但是桌上型顯示器達不到這個量。

基本上明年全球的經濟景氣,據台灣第一大資訊物流公司聯強國際協理林俊堅指出,「是向下修正的。」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中國大陸搭乘時間機器

為何長江三角洲可以在短短的十年內,搭乘時間的飛行器,快速穿越台灣三十年由工業提升到高科技產業的時光隧道,而直接跳到科技產業呢?

可以說,高科技台商快速堆砌起所謂中國大陸高科技城堡。根據資策會的統計,去年中國兩百五十幾億元的資訊產品產值,有七成是來自台商的貢獻。

高科技台商只要有一家大陸,同類型的廠家也會紛紛跟進。以印刷電路板而言,楠梓電三、四年前就到昆山,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敬鵬又到蘇州,金像電、耀華(在大陸,名為展華)、耀文(在大陸,名為耀寧)等也都到大陸。「台灣前十大的印刷電路板都到大陸來了,」戈利華說。

台灣把過去的經驗,壓縮成一張光碟片,快速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大陸。這顯然拉扯到台灣的競爭力。「我們具有整合資源的優勢,未來,大陸沿用我們過去經驗發展,十年後,我們原有的優勢空間勢必會被壓縮,」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高長說。

一名台商表示,大陸賺到的還是勞力錢,台灣不用太擔心。

時間壓縮,空間擴展

台灣高科技廠商不只在大陸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且是在時間上極度壓縮(往往兩、三年,就在大陸複製成功過去在台灣花費十幾、二十年工夫的經驗),在空間上卻又無限擴展(生產規模是台灣的好幾倍),因此引爆了中國大陸更強的成長爆發力。

台灣高科技台商所看重的就是大陸廣大的土地與充沛的人力。每個高科技台商到大陸去買地,動不動都買得比在台灣為大。

總而言之,台商要的是大陸的土地、勞力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大陸要的則是台商的經驗與技術。

高科技台商在大陸買地,就像玩畫圈圈遊戲,可以放大膽地畫,能畫多大就可以買多大。

柳恂指出,南亞也在昆山高速公路旁買了一千六百八十畝地︵約三十五萬六千五百坪︶,華碩在蘇州新區買了一千兩百畝︵約二十四萬坪︶。

八月下旬才到東莞、惠州走訪台商的中信投信資深基金經理人江志豪指出,大陸的高科技台商都是趁大陸政府當局能給電子業多少優惠,就儘量去要土地。高科技台商到大陸去,「他們的規模都是huge(巨大),」江志豪這麼形容。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很少有機會能用到巨大這個形容詞。

敬鵬只是個小案例。華宇在吳江買了將近四十萬坪的地,台達電在吳江買的地,也不相上下;明電在蘇州也買了一千兩百六十畝(二十五萬坪)的地;華碩在明電旁邊買下一千兩百畝(約二十四萬坪)的土地。

傳統產業先拓荒

大陸要的是台商的經驗與資金。高科技台商在大陸所使用的設備,所生產的產品都是愈來愈高檔。反而回過頭來與台灣廠競爭。楠梓電就是一個例子。江志豪指出,楠梓電在大陸做印刷電路板,都是用最新的機器,與台灣廠競爭,也在世界的舞台上競爭。

傳統產業在大蘇州市耕耘有成,也讓大蘇州有豐富的收入可以做好基礎建設,以吸引更高檔的資訊產業。

六年前就到昆山開疆闢土的傳統產業,如統一、捷安特、六和機械等,目前都已到了收穫期,在帶動昆山的繁榮之後,讓昆山市政府更有餘力做好基礎建設,吸引高科技台商到大陸投資。譬如統一昆山廠,在連續虧損了六年之後,終於開始見到黑字。賺了錢之後,又開始要做進一步的投資,譬如昆山廠原本只有做速食麵、飲料,目前又決定增設醬油廠及乳品廠,同時開始建辦公大樓。沒有賺錢時,行政部門的辦公室都是將就設在工廠樓上,有賺錢之後,才在預留的空地上興建辦公大樓。這是統一樸實的傳統作風。「沒有賺錢就不要蓋辦公大樓,」統一企業華東區域總部總經理蕭逢時說。

目前統一瀋陽廠、北京、武漢、成都、廣州也開始小賺。只有天津廠還在小虧。

統一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黃慶和指出,六年前去大陸的台商如捷安特、楠梓電、統一中國、正新輪胎,目前在大陸的經營狀況都非常好。譬如楠梓電去年在大陸昆山獲利一億人民幣(約新台幣三億八千多萬),今年可賺六億人民幣(約新台幣二十二億八千萬)。巨大去年賺八千兩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三億一千多萬),今年可賺一億人民幣。

以巨大而言,他們在大陸基礎都已打穩,內部管理也很好。巨大在大陸,七成外銷,三成內銷。大陸腳踏車同業競相挖巨大的人才,「標榜捷安特員工,免面試」。黃慶和到捷安特參觀時,下午一時零四分去上廁所,發現每個人都已埋首工作,巨大的管理好不好不言可喻。(在昆山巨大,中午一點就開始上班。)

統一也是一樣。這些早去昆山投資的台商,只要基礎打穩,管理做好,「譬如食品業一旦穩當,會很好,」黃慶和說。

戈利華指出,台灣前五大筆記型電腦廠商也都到大陸去。在長江三角洲已進入量產的有昆山的仁寶電腦、蘇州的明?電通、力捷電腦、國巨電子等。而正磨刀霍霍,準備建廠,大規模量產的有華碩、華宇、台達電、鴻海精密等。正密集前往中國矽谷考察的則有大眾電子等。

正當高科技台商不由自主地前往大陸投資時,他們同時也擔憂著台灣的未來。

發展是硬道理

中國大陸目前也全力大搞經濟,更是一大拉力。「發展是硬道理」的大字招牌無論是在蘇州、吳江處處都看得到。在中國大陸,以簡單的一句口號,來凝聚整個國家的策略方向,倒有點像企業組織運作一樣,先擬定願景,底下好做事。

正有如台灣在民國七○年代,總統蔣經國全力搞十大建設,而中國大陸卻在搞文革等意識形態之爭一樣,多名台商指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目前卻與當年相反,全力搞政治等意識形態之爭,中國大陸一手堅定對台意識形態之爭,另一隻手全力搞經濟。

中國大陸就如同一塊大磁鐵一般,以它龐大的國內市場、廉價勞力與土地,大力吸入外資,尤其是同文同種的台商資金。

為了吸引外資及台資,中國大陸各地方政府往往費盡吃奶的力量,吸引台商資金。也因此,中國大陸為了滿足外資對於開馬路、水、電等需求,建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於後。「這邊的政府是說話算話,本身就相當用心發展地方建設,台商在此也漸漸成形,」趙世揚說。

「他們的官員沒有禮拜六、沒有禮拜天,」趙世揚形容吳江縣政府的書記、市長、人代主任、政委、招商管理局的官員們。

高科技台商在中國大陸拚命的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大陸政府。

以趙世揚為例,自從去年十月動工以來,他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每天晚上十二點、一點才睡,早上四點多就起床,起床後,早餐也未吃,就騎著腳踏車在滿地泥水的工地上巡視建廠進度。一直到早上十點才吃早餐,之後又工作到晚上六點才又吃晚餐,也就是說,他一天只吃兩餐,其他時間都在監視建廠進度。

趙世揚所監視的工廠目前二十四小時無休,由一千四百位來自蘇北的工人連夜趕工中。

主廠遷移,協力廠也跟著遷,以華宇為例,華宇到大陸設廠,三個協力廠跟著遷移;一九九六年,明?到大陸設廠,底下也有十四個協力廠跟著遷移。

大蘇州區各個鄉鎮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柳恂就指出,華碩也曾帶一批人去昆山看過,最後決定在蘇州市落腳,因為蘇州的居家環境好一點。但蘇州的成本高,昆山的長期成本最低,離上海又近。在昆山,一畝地約七、八萬人民幣(約新台幣二十六、二十七萬元)。蘇州新區一畝地約十萬人民幣(約新台幣三十八萬元)。上海浦東則又是另一塊工業區,有許多外商、金融區。到蘇州新區,最早是日本。無錫更便宜,一畝地約一萬五千人民幣。

柳恂指出,聯電也曾到昆山瞭解情況;台積曾想到天津,但停止了。

長江三角洲各市鎮很積極。昆山市政府為了招商,把所有電線都埋在地底下,不像新竹科學園區至今仍處處看到電線桿。同時,蕭逢時指出,昆山把高速公路以北,規劃成加工出口區(全中國十四個加工出口區之一),吸引高科技台商落腳昆山。光是在昆山,就有七百多家台商。

在昆山的高科技台商,如仁寶電腦、楠梓電(在昆山,名為富士康)、捷安特、櫻花、台玻都賺錢了。繳了很多稅,使得昆山一方面有賣地收入,一方面有稅收,可以做更多的基礎建設。

柳恂認為昆山開發得早,基礎設施完備,「有些地,搞不好只有路。」他指出,中國開發,是賣了地之後,把賣地的錢拿去搞水電,但有些地方把地賣得那麼便宜,拿什麼錢去搞水電?

除了廣東的東莞,昆山是第二個台商聚集最多的地方。

台商普遍反映,目前南方治安差、大陸政府正在大力整頓貪污,華東這一帶,原本就比較正規,再加上正逢南方抓逃漏稅整頓之際,蘇州這一帶,風氣更是端正一點。

大蘇州的文化魅力

自古以來,大蘇州市的文化氣息強烈吸引著高科技台商。明?董事長李焜耀一九九四年挑中到蘇州投資,就是欣賞蘇州的人文氣息。國亨電子(即台灣的國喬光電)當初之所以選擇在蘇州新區落腳,也是覺得這邊的大陸官員比較好。國喬則是因為當初有一筆訂單無法消化,在竹科又找不到工人,國喬的主力產品LCD模組卻又耗人力,另外蘇州國亨電子總經理吳?川也看好蘇州新區馬路很寬、道路整齊、水、電也都充裕,所以選擇到蘇州設立新廠。因此國喬光電一開始雖先租個辦公室做組裝,後來決定一口氣在蘇州明?附近買下兩萬坪土地,逐步擴充。目前,蘇州國亨電子有十個來自台灣的幹部,日以繼夜地在蘇州建新廠。

大陸的人才不只是廉價勞力,工程師也相當有魅力。江志豪指出,很多高科技台商都已把部分的研發中心移到大陸,神祕的英業達、明?電通、宏?電腦就是一個例子。即使是NIKE也是在大陸設廠。

政治擺一邊,生意放中間在兩岸政治氣氛詭譎的局勢下,台商在大陸重要的生存之道就是不要談政治。事實上,在大陸做生意的台商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想把生意做起來。據一名高科技台商指出,他周圍的大陸同事,常常不定期就被大陸公安叫去問,要瞭解該台商幹部思想純不純正。即使像《遠見》雜誌這麼單純的科技管理報導記者到大陸拜訪高科技台商的行蹤,都一路被跟蹤。《遠見》的記者幾次無意中在吳江、在上海,都發現背後有不明人士跟蹤。

因此,在大陸的台商都強調要正派經營,「一切按照法律來,老老實實繳稅,」捷安特(中國)總經理鄭寶堂說。

在大陸投資不見得毫無缺點,不過有鑑於言論仍受到監視,許多台商也不方便表達。有些稍微可講得出口的疑慮是,譬如大陸的海關作業速度比較讓高科技台商傷腦筋,出口的貨要轉廠、報關,要兩天之後,才能上飛機,而在台灣,當天就可以。

另外,一名台商指出,大陸人工雖便宜,但是社會保險等種種津貼加上去,也不如想像中價廉。

統一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黃慶和指出,今年中國大陸內需景氣雖比去年好,卻沒有明顯回升。而在大陸做生意,最令人困擾的是三角帳(A把帳放出去給B,B又放給C,變成A放帳給C)的問題。

台灣與大陸必須合作?

有人則持比較實際的看法來兩岸的合作。

前飛利浦全球電子零件部總裁羅益強則認為企業無國界,未來兩岸的企業必須合作,才有可能出現全球性的華人企業。因為大陸明年即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跨國企業即將進入中國大市場競爭,兩岸的企業唯有合作,才有可能在三、五年內建立屬於華人的全球企業,才有希望在十年內,取得與歐洲、美國的跨國企業平起平坐的機會。

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也說,「如果不用大陸資源,就只能永遠做小國的企業,沒辦法生存。」

台灣人是在上海的猶太人?

黃慶和指出,有三十五萬台灣人住在上海,可能會成為上海的猶太人。台商在台灣,經驗夠、又有錢,唯一欠缺的是沒有足夠的市場腹地以建立品牌。中國大陸是個機會。但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湯明哲則指出,大陸的台商不要做夢,能有像猶太人在美國的地位。(見五○頁)

十年後,台灣怎麼辦?

高科技台商在大陸繼續發展下去,十年後(也許不用十年)會是什麼光景?鄭寶堂有一句話形容得最為傳神。他說,去中國工作八年,台灣捷安特的同事:「頭三年,怕我被挖角到大陸;第二個三年,怕我回去挖技術;第三個三年,就是現在賺錢的時候,就說『現在換你賺錢養我們。』」

鄭寶堂在大陸努力工作,再現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當年在台灣創業的衝勁。鄭寶堂初到大陸打拚時,連續半年,五點起床,晚上八點回到宿舍,週日也沒有休息,全心全力拚建廠。一直到公司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開始投產,突然有一個週日沒事做,不禁悲從中來,不知如何支H下去?

捷安特一九九四年四月開始投產,虧了兩年,第三、四年才把累積虧損攤平。昆山捷安特生產兩百一十萬台,整個捷安特在全球總共生產四百萬台。目前捷安特在中國大陸,有三百家專賣店。在深圳龍華鎮也有七、八十家配套廠。因此,鄭寶堂現在常利用深夜坐火車、飛機,一次出差,就跑兩個省。他都親自去各省的專賣店,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與抱怨,並要求配套廠與工廠改進。「每次回到昆山,都是帶著『禮物』(顧客的建議)回來,」鄭寶堂說。

鄭寶堂也常常自己研究管理、行銷的道理,然後在大陸的工廠做實驗。他在昆山的工廠內,成立資訊教室,教同仁使用電腦,重視企業文化的塑造。

鄭寶堂這樣的心情,應該也發生在許多目前在大蘇州市開疆闢土的高科技台商身上。而大陸與台灣公司雙方面的消長也極有可能會發生在未來高科技台商身上。

尤其,「台灣目前都在搞政治鬥爭,大陸是全國一心發展經濟,」鄭寶堂說,「剛好與五十年前的情形相反;現在由大陸看台灣,滿憂心的。」

戈利華也說,「台灣不願往前,看了很不舒服,尤其是看台灣的報紙與電視,令人很不舒服。」

戈利華指出,下一代所處的環境,是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將不再如從前單純。就像今天很多日本年輕人在全世界工作一樣,未來台灣的年輕人也必須到世界舞台,與全世界的年輕人競爭。不過大陸年輕人工作的熱誠比台灣人低一些。「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戈利華說。

「台灣人不調整自己,二十年後,將會來大陸當高等外勞,」趙世揚說。

你說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