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全球最大金融機構花旗集團的董事長魏爾(S. Weill)赴白宮加入遊說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的活動,與他一同赴會的除了許多美國企業大老之外,還有三位前任美國總統、兩位前任國務卿。
能動員這麼多政商兩界赫赫有名人物,顯示另一波中國熱已然成形。
多年來,外國企業和政府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期待,一直停留在幻想階段,但是今年有兩項因素使得幻想成真的可能性頓時拉高。這兩項因素就是,美國同意給予中國PNTR,以及中國很可能在明年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就是說,中國將會逐步打開市場的大門,因此企業把中國當作低成本的生產基地,以及把中國當作一個可深耕的廣大市場,這兩大方向,都將更為可行。
市場吸引力難以抗拒
早在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啟動中國的改革開放時,全球企業就對中國這塊擁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龐大潛在市場,垂涎不已,只是一直沒有真正嘗到好處。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一個平均所得極低(平均個人所得在全球排名約一百五十名)的地區,而且政府對產業和市場的控制仍嚴,所以外商經營並不如預期。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資料,外商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僅及三.三%。
但中國擁有這麼多的人口,且國民所得成長快速,在過去十年間成長了十倍,使得外商很難抗拒這個市場的吸引力。汽車、行動電話、金融、資訊電子等各大行業的廠商莫不摩拳擦掌,有像花旗熬了十幾年等待撥雲見日,也有像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雖然在中國的投資虧損累累,但仍努力向中國政府爭取生產新車型。花旗集團董事長魏爾說出了許多外商的心聲,「中國是當今全球最後一塊待開發的龐大市場。」
《經濟學人》指出,近年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有下滑趨勢,但今年一至九月的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近三○%,就是預期中國加入WTO之後將開放市場。
花旗集團是這個漫長期待的最好見證人。一九○二年花旗銀行在中國設立第一個辦事處,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把花旗趕出位於上海灘附近的中國總部。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後的第六年,也就是一九八四年,花旗回到中國,但重回的經驗並不美好。例如一九九五年,花旗成為首批獲得中國政府核發人民幣業務執照的外商銀行之一,但卻受到嚴格限制,中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地銀行,於是限制花旗開分行的家數,而且告訴外商銀行該貸款給誰、貸多少金額等。這一回,因為有了PNTR和WTO,花旗相當有信心舊事不會重演,「中國沒有理由不履行承諾,但我們也明白,這需要時間,」魏爾表示。
在外商眼中,中國是一個理想的生產基地,更是龐大的市場。但這個市場並非全面的機會,對外商而言,某些領域的競爭性已經很強,現在介入似嫌太晚。麥肯錫顧問公司北京分公司資深董事柏金斯(T. Perkins)和香港分公司資深董事蕭(S. Shaw)在《麥肯錫季刊》中撰文指出,中國加入WT之後,有些產業如銀行和保險也許會有根本性的變化,但有些產業如消費性產品和電子產品早已是高度競爭且開放全球競爭的市場,加入WTO不會帶來太大變化。
外商競爭白熱化
目前來看,大型外商最積極耕耘的有行動電話、汽車、金融等市場。
行動通訊是目前和未來的明星市場,中國市場雖然起步較晚,潛力卻極驚人。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行動電話市場,僅次於美國,目前普及率僅四.六%,年成長率可達六○%。因此,美國《富比士》雜誌指出,中國的無線通訊革命才剛開始熱身。
有分析師估計,中國的行動電話用戶將在二○○三年達到一億人,而中國政府則估計今年底用戶數將達八千萬人,二○○三年會達到二.五億用戶。
目前中國市場手機第一品牌摩托羅拉公司的中國布局,說明了外商對這塊市場的重要性。去年摩托羅拉在中國的銷售額約三十億美元,占公司全球銷售額的一○%,是摩托羅拉全球第二大市場,估計今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可達四十五億美元。
不久前取代日本松下公司成為中國最大外商的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的布局既深且廣。中國不僅是摩托羅拉的重要市場,更是重要的生產基地,以及研發重地。
一九八七年進入中國的摩托羅拉,目前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有七○%是在天津的生產基地製造的,原有對中國的投資約十五億美元,今年八月底宣布一口氣再增加一倍以上,新增十九億美元的投資,在天津增設半導體和通訊產品的工廠。
此外,摩托羅拉在中國的研發經費將於明年達到一.○九億美元。今年摩托羅拉在中國推出可上網的手機Accompli,從晶片到軟體都是在中國完成的。
汽車市場是另一個外商競爭白熱化的重點戰場,因為潛力無窮。
以目前中國的國民所得來看,這個市場並不大,去年中國市場的汽車總銷售量為五十六萬五千多輛,僅達美國市場的三%。但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中產階級的興起,加上中國政府為了促進消費支出而鼓勵私人擁有汽車,並逐漸放鬆對汽車市場的管制,因此外商紛紛加緊卡位。
一家位於北京的顧問公司估計,中國的汽車市場未來十年將達到五百萬輛規模。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則估計,到二○一五年可達一千萬輛。
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中國市場上以一萬美元至一萬五千美元的小型房車市場最有未來性,將是未來十年成長最快的市場,因此包括通用汽車、豐田汽車、福斯汽車等大型外商都將針對這個市場推出新的車型。
金融證券市場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控制仍非常嚴,但為了爭取加入WTO,今年以來也釋出不少開放的訊息。十月底中國證管會宣布將開放外資投資中國本地的證券市場,並考慮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上市。目前外資只能投資B股市場,不能投資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市場。
這些開放的訊息讓外國金融業者振奮不已。花旗集團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花旗銀行只能針對外商和外商合資企業進行人民幣放款業務,而花旗集團旗下的所羅門美邦證券公司只能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募資,因此施展不開拳腳,根據《財星》雜誌的報導,花旗在中國的業務量只有韓國的二○%。花旗集團中國區負責人史丹利(R. Stanley)指出,未來花旗在中國的兩大重點市場是大陸本地績優企業、消費性金融業務(如信用卡)。
當地廠商已非吳下阿蒙
雖然外商的中國熱再度被點燃,但在一片大好的前景中,還是有一些致命的地雷。例如,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本地企業也加速提升競爭力;市場實際開放的速度是否如預期般快,沒有人敢打包票。
一廂情願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商可能會發現,在某些領域,當地的廠商已非吳下阿蒙,外商要有面對硬仗的心理準備。消費性電子產品是最明顯的例證。六年前中國的電視機市場有七○%是外商的品牌,目前這個比率已降至二○%。
更重要的是,中國廠商不只是搶低價質劣的產品,他們已有挑戰世界一流水準的實力。這一點,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商松下公司心知肚明。今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展上,中國的康佳集團贏得兩項創新獎,得獎產品一是高解析度、大螢幕的數位電視機,一是結合電視和DVD放映機的產品。日本松下公司負責海外業務的Y. Shohtoku就認為中國已成為旗鼓相當的競爭者,他指出,「這些(得獎產品)都是最先進技術的產品,而且他們的生產成本一定會比我們低。」
中國政府在開放市場時,絕對不會不顧本國企業的死活,而未來是否會按照所承諾的速度開放,仍有變數。
以金融證券的開放為例,《財星》雜誌就指出,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視當地銀行改革的速度而定,而當地銀行改革是否成功,又繫於國營企業改革的成效,因為當地銀行絕大多數的呆帳來自國營企業,這一連串的問題複雜難解。
再以萬方矚目的行動電話市場為例,今年七月中國政府宣布將支持一項本地的行動電話標準TD-SCDMA,而非國際大廠摩托羅拉和易利信所屬意的CDMA,目的就在保護中國當地的企業。
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早已讓各國企業覬覦不已,但是從潛力到具體的營業額,這段路很多外商走得顛仆跌宕,PNTR和WTO再度點燃了外商的希望,但是否從此就一路順暢,恐怕未必如此樂觀。唯一能確定的,以《Business Week》的話來說,就是「全球都無法抗拒中國市場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