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
艾森豪總統初任西點軍校校長之時,幕僚人員告訴他:校園有一塊方形的中庭,是一塊美麗的草坪,雖然,校方三令五申,同時也在草坪上豎了一塊牌子:「凡是穿越草坪、踐踏草皮者必受懲處。」
但是,每天總有不少學生甘冒被懲處的風險穿越草坪,這種情形令校方不勝煩擾,卻也「沒法度」!
艾森豪校長親臨草坪觀察之後,下令於草坪中央修築「米」字形步道——步道築成之後,學生可隨需要穿越草坪,校方不需派人看守,也不需有一個人專司懲處學生,而學生與學校間的緊張關係自然消除——一條步道化解紛爭,艾森豪校長的「雙贏」決策證明了,「管理其實很easy——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
二、絕患於未萌
明華園的現任班主陳勝福推崇其父親卓富人生智慧,曾講過一個故事。
在老團主的時代有一次帶團至某一小鎮演出,當團員忙著搭戲台,準備演出之時,老團主到鎮上走了一圈,回來之後,下令將戲碼由原來以周瑜為主的一齣戲改為「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武戲 ,理由是,老團主發現這條小鎮只有一條大街,進出小鎮乃至鎮上的交通、商業行為 、社會活動,全在這條大街。老團主認為,行慣一條路的人思慮比較直線而單一——「單一」不是罪惡,但是過分的「 單一」容易造成偏執 ,往往成為是非爭執的源頭——歌仔戲雖然是女扮男裝,倘若戲台上的坤生風流倜儻的俊俏模樣招惹當地婦女有傾慕的情態,必然造成當地男士的不滿,難保不造成攻擊舞台或械鬥——終究明華園是到各地演出,不可招惹是非,徒生事端,因此,改演熱鬧的武戲。
︽紅樓夢︾第五回裡有一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明華園老團主據說不識字,但是洞明世事、練達人情,能絕可能之患於未發生之時,絕不能說沒學問!
三、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日本擁有數百萬讀者的︽日本經濟新聞︾,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出版了一本書,叫作︽帝王學︾;其後數年,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創設的「松下政經塾」出版了一套三卷供該企業中高階管理者使用的卡式彩色錄影帶,其中第一卷叫作「領導者」——︽帝王學︾與「領導者」教學錄影帶所採用的材料都是中國的典籍︽貞觀政要︾,︽貞觀政要︾的內容是記載「唐太宗和輔弼重臣間的談話及唐太宗的言行」,但並非一般的嘉言錄——唐太宗被日本人推崇為東亞政治史上第一英主,而「西方的漢學家對中國的帝王向來批評的多,但是,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幾乎一致的恭維」(詳見哈佛大學教授黃仁宇著︽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而這位東亞第一英主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前朝的佞臣、小人進了大唐政府之後都成為風骨凜然的正臣——裴矩本是隋煬帝面前逢迎拍馬的小人,但是在貞觀時代竟也是勇於直諫的大臣;封倫(德彝)逢君之惡、弄權納賄,被史家課以亡隋之責,當是何等的巨奸大惡?這等奸惡之人進入大唐政府,終貞觀之世,不僅不曾為非,而是與群賢同心,共襄盛治,並卓有功勳!同一裴矩、同一封倫,為何在不同的政府表現是如此大大不同?這當然和唐太宗大大有關,唐太宗深知「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 資治通鑑︾卷一九四唐紀一○),因此晉用君子,廣納雅言,以良好的政治風氣,扼殺了小人的不良習氣,化育裁成小人為君子!
漠北蒙古遊牧民族,數千年來,長為中國之邊患大敵,歷代都是修築萬里長城以防禦之,不知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有「中國第一聖君」美譽的康熙皇帝以定牧、分治、聯婚、宗教等政治方略安撫蒙古,化敵為友,因而消除中國塞北邊患,萬里長城從此失去其軍事意義。康熙大帝曾說,「修築萬里長城,究屬無用,我朝施恩于蒙古,使之防備于朔方,較築長城,猶為堅固也。」(︽ 中國國防史略︾一九一頁)
︽孫子兵法︾揭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此一謀攻策略有兩個層面:上焉者絕患於未萌 ;其次則是體察人情的理則趨向,掌握人情的脈動,順勢操作,化解紛爭於無形——此乃良性管理的不二法門。
四、知法則不必用「兵」
事隔十年,猶記第一天從隨本師學︽孫子兵法︾的情景 :近百人的教室坐得滿滿的 ,而女性超過三分之二!八十五高齡且精神奕奕的老師坐上講台,放眼一看,忍不住說道。
「這麼好的一本書,都讓女性讀,真是可惜!」
現代女性豈會忍受此種重男輕女的說法,安靜的教室頓時有了輕微的騷動,此時,睿智的老師話鋒一轉。
「不過,也好!以前女學生出嫁時,我都是送一本︽孫子兵法︾作為陪嫁——因為,在家庭之中『知法則不會用兵』!」
從隨本師修完︽孫子兵法︾之後,發現,「豈止是家庭,紅塵人世,只要方法正確,絕對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兵不血刃地弭平紛爭!」
無怪乎日本人看︽孫子兵法︾有如太陽——日本學者北村佳逸於所著︽孫子兵法︾的自序中說 :「如第三次世界大戰( 若有的話),以至圍棋勝敗、壘球比賽、投機輸贏、選舉運動,更至夫婦吵鬧,若把握著孫子神髓,我敢斷然保證其必勝。」
不知從多少億萬年前,太陽老是今日、明日投照著新的光於我們;孫子的戰爭哲理,不論何時,也老是無限地答應著力、熱、生命和希望以及其他一切祈禱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