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普訊創投副總經理康霈走進北京市最大的書店西單圖書大樓,驚訝地發現書架上陳列著一排排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相關書籍,至少超過三十本,其中約三分之一為翻譯書,其餘是創作,內容都是很新的材料。
目前在大陸大城市街上的書報攤隨手翻一翻雜誌,到處可見談論VC的文章。今年以來,大陸已針對創業投資舉辦十次以上的大規模國際性研討會。
大陸掀起了一陣VC熱潮。擁有豐富創投與高科技相關經驗的台灣創投業自然不能缺席。大陸整個創業投資環境逐漸成熟,台灣創投紛紛到大陸瞭解與評估市場,建邦創業投資事業副總經理、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說,「許多創投公司的人都在大陸出沒。」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也於十月二十九日舉辦了大陸考察團,觀察大陸投資環境與法規政策,並拜會相關政府官員,報名十分踴躍。
大陸VC熱
大陸創投業的起步雖不晚,但是直到近兩年由於高科技發展,才剛開始起飛。
去年下半年開始,大陸本土創投公司急遽成長,許多券商、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紛紛投入創投這個行業,不少省市政府也使用財政手段募集資金成立公司。「大陸的創投熱今年非常hot,」康霈說。
康霈指出,截至西元二○○○年六月為止,大陸註冊的本土創投公司共九十二家,資金接近七十四億人民幣。此外,在大陸設有辦事處或代表處的外資創投公司,至二○○○年十月六日止有三十家,基金規模為二百億至二百五十億人民幣。至於其他未登記但從事創業投資事項的公司超過一千家。
大陸創業投資起始時間約與台灣相當。一九八五年,大陸第一家創投公司——中創公司成立,八○年代末期,創投公司在大陸即陸陸續續出現。不過大陸創投的特色與一般定義的創投(募集一筆資金,經由專業管理人管理與投資於高科技產業)並不相同。他們鮮少使用「創業投資」的名稱,而以風險公司、風險投資、風險新投資、信託投資、投資顧問、財務顧問等取而代之,作法上也有相當差異,基本上由政府主導,營運不佳,有點類似中小企業貸款。
大陸創投業在初始階段並不成功。八○年代末期與九○年代初期,大陸房地產有一波熱潮,創投公司將資金投入股票炒作與房地產買賣。當時大陸缺乏高科技產業,大環境並不成熟,兼以法規與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公司的經營都滿離譜的,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垂宙教授認為,其時大陸創投公司規模和運作都不完整,亦官亦商,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混淆,「像銀行、當鋪一樣。」
一九九五年九月,美國排行前三名的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與中國第三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合資成立「中國國際金融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經公司(CICC),這是中國第一家合資的投資銀行,類似台灣的中華開發公司,他們經營VC、承銷與計畫性融資等業務。
一九九八年,外資開始進入大陸。目前最大的外資是美國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已投資五十個案子。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美國許多大創投公司,包括企業創投如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戴爾(Dell)等旗下的創投大舉進入大陸市場。那年冬天,網際網路(internet)的廣告看板布滿北京街道。
自從網際網路風行之後,大陸興起了一片創業熱,帶動了創業投資的活絡。台灣創投業者也在大陸活動頻繁。
大陸市場的吸引力
如今大陸市場資金充沛,創業家眾多,市場亦逐漸開放,前景可期,吸引台灣創投業者一探究竟。
大陸的環境能不能成為創投新樂園?蘇拾忠表示,評估要項有四點:充沛的資金、旺盛的創業家、良好的退出機制(退出機制在大陸即指資金上市)與專業評估人才。
大陸內地的資金豐沛,存款有十兆人民幣,其中屬於政府的有六兆,民間有四兆。過去一年,大陸高科技新創公司五二%的資金都是自籌,只有低於二%的資金來自創業投資公司,其中隱藏許多開發的空間與機會。
自從個體戶開放後,過去共產體制下吃大鍋飯的心態逐漸消失,政府方面也有意推動創業。此外,大陸留學生回流人才增多,如同十多年前留學生回台灣創業一般,而且大家都想當老闆,富鑫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岳貞說,「中國人就是這樣,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創業精神不輸台灣。
大陸目前仍屬外匯管制國家,資本市場體制不佳是過去令人裹足不前的重大因素。優良的大眾資金市場必須具備良好的法規與管理辦法,讓股市能夠流通,投入的資金也可以退出。大陸已經著手研擬創業投資相關法案,最快今年底就會公布,而隨著獲得美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大陸即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外匯管制的問題亦迎刃而解,美國《BusinessWeek》認為,加入WTO是大陸經濟成長的力量。
豐富的資金與創業家,配合良好的退出機制,將促進產業發達。「有人敢衝,有人敢給錢,有人會賺錢,資金也可以流通,你會發現,林百里在那邊可能會有五十個,」李岳貞說。
康霈觀察指出,大陸科技成長十分快速,每年科技專利約七萬件,其中真正商品化的案件卻少於一○%,這代表大陸從科研環境到商品環境中間仍有空缺,其商品化能力較弱,這就是創投所要創造的環境。
台灣創投的優勢
然而,大陸由於高科技創業投資經驗不足,缺乏專業評估人才,而這正是台灣創投的機會。
大陸很歡迎台灣創投公司帶經驗和他們交流。台灣創投業與高科技產業的經驗,及與大陸同屬中華文化的一支,都是台灣創投進軍大陸的優勢。蘇拾忠樂觀地表示,大陸到達可以從事創業投資的時間點,「而且那個門好像只為台灣開的。」
大陸人喜歡和台灣人交流。康霈認為,台灣與大陸同樣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對事情的認知較接近,尤其投資這種事情的在地性很強,台灣會比外國更有感覺,而且台商這幾年在大陸學到的經驗與教訓也是優勢之一。此外,李岳貞覺得台灣和大陸溝通起來會快一點,制度面、管理面都較接近。
蘇拾忠預估,將來大陸創業投資概念若成為一個市場,台灣人會占最大的比例,「台灣人和大陸人會攜手合作。」
台灣的產業經驗非常豐富。從一九八五年到二○○○年,這十五年的經驗讓台灣能夠掌握產業的循環,知道什麼時候該投資,對於未來產業的嗅覺也較靈敏。此外,台灣產業與美國產業的脈動比較接近。
美國科技雜誌《Upside》指出,台灣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與日本最重要的高科技中心。美國領導高科技研發,日本技術領先,台灣則在高科技製造方面執牛耳。高科技製造的專業和中文能力都是台灣創投業的優勢,而台灣更是大陸高科技發展的最佳模式與合作伙伴,也是亞洲高科技的門戶。
美國雖然在外資中較早進入大陸,但是美國與大陸語言和文化都不同,不一定能適應與理解大陸的實況。例如美國人看到有人不排隊就很生氣,但是台灣人會覺得,「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蘇拾忠說。
不一樣的挑戰
台灣創投進軍大陸市場雖具有相當優勢,但也需面臨某些與台灣市場不一樣的挑戰。
創業投資對於案件的評估首重市場與人,瞭解產品在市場的前景如何,以及所投資公司的領導者是否具備創業家的堅持與特質。然而台灣創投到大陸對於人的背景和認知難以掌握。「你能想像在大陸叫李鵬的就有三十八萬人嗎?」康霈說。
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基本上是很多元的社會環境,每個地方做生意的方式都不一樣。
上海人斤斤計較,和他們做生意最辛苦,當他們覺得你賺的利潤是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才肯簽約,不過上海人對於合約的認知與遵守很有一致性。
華南與廣東的人較會講大話,常常把餅畫得很大,合約談完才發現雙方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
東北人則很豪爽,有時候摟摟肩、喝喝酒,生意就談成了,以套交情、感覺對了為主。
不過有時候即使在同一個省內,不同的城市也有不一樣的談生意方式。以四川省為例,重慶人與成都人的風格大相逕庭。重慶人很踏實堅忍,成都人則休閒安逸,他們的個性不同,談事情的方法也不一樣。
各地方的風土民情有別,做事情與認知也有差異,這是在中國做生意的難處。不過也正因如此,外國人到大陸做生意可能比不上台灣人,康霈說,「台商實在很厲害,連黑龍江以北的漠河都有台商開的餐廳。」
大陸每個省分的法令也都有差別,在地性很強,例如外商到大陸成立辦事處,不同省分的稅法就不相同。因此台灣創投業前進大陸莫不希望能在當地找尋有力的策略聯盟伙伴,一方面有助於查證大陸公司與人員的背景,另一方面協助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創投拓展人脈,甚至募集資金。在大陸創業,必須以全國作為市場,需要有力伙伴的協助。
台灣創投前進大陸的衝擊
台灣創投業經驗非常豐富。李岳貞認為台灣大概是全世界前五大創投非常發達的國家。創投仍舊跟著機會走,或許未來台灣的創投業會成為一個明顯的行業,晉升為台灣主要產業之一,對全世界進行投資,也在市場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普訊創投總經理楊紹綱表示,大陸市場仍屬開發階段,案子很多,但是挑選案子的速度會較慢、較慎重,因為仍有諸多變數,其風險仍較台灣高,因此短期之內不會對台灣市場造成太大影響。
長期而言,倘若台灣創投將大部分的資金轉移到大陸投資,那麼台灣的創業者與科技公司獲得創投公司的資金挹注相對地較困難,但是不會有創投公司會放棄台灣市場。對大陸來說,接收台灣的經驗建立良好的創業投資環境與能力,對大陸科技事業的發展十分有助益。
大陸畢竟是一個新開放的市場,台灣創投業仍須一段嘗試錯誤的時間,嘗試之後才能知道多久可以回收成本、多久可以獲利。
目前台灣創投公司到大陸都處於瞭解市場、投資環境與法規的階段,李岳貞說,「在這個節骨眼是蓄勢待發,以某種形式去大陸投資是sooner or later(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