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各行各業中,醫療大概是人與人接觸最頻繁、一對一、關係最密切的工作。我們常談到醫療有科學和藝術兩個面向,科學的一面讓醫師具備診斷和治療疾病的能力。但是,我們也發現相同的疾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時,其表現和反應並不盡然相同。因為個人知識程度、文化背景、性格、情緒、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不同,對同樣一個問題或困境的感受及處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如何把科學的知識和技術適當地應用於不同的病人身上以協助他康復,就屬於藝術的一面。
顯然,從事醫療的我們除了要瞭解病和具備良好診斷與治療的技術外,也要瞭解人,以便以最有效的溝通讓病人明白病的成因、現況,不治療與治療所可能產生的後果,進而陪伴著病人去順利完成治療計畫。當病人不幸得到困難處理的疾病時,我們也要在誠實地傳達壞消息的同時不讓病人感到絕望,或者當我們認為治療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痛苦或不便,甚至可能縮短剩餘的歲月時,能夠說服病人只做症狀的緩解,不再做積極治療但又不遺棄病人。這種微妙而又親密的互動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就是醫學的藝術(the art of medicine)。藝術和科學是醫學的兩面,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譬如一位尚未出道,還沒有具備充足知識和純熟技術的醫學生或住院醫師,要為一位閱歷深博又有不少就醫經驗的老人家執行任何醫療時,他不可能也不應該以專業的「自信」去博取病人的信賴。但是,他可以信守不傷害(do no harm)的盟約及倚仗一份誠摰、謙遜、關懷的態度使老人家安心,並從行動中獲得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
由此可見,醫學的藝術是醫療專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直到今天,心靈的陶冶、觀念的傳授、倫理的思辯、人格的塑造等不能測量的修養,還不是國內醫學教育的重點,其份量可謂微乎其微。所以,當今在國內執業的醫師,在教育過程中,曾經受到充分的人文薰陶、啟發和是非辨證激盪的比較少,而造成了一些專業素養的缺憾。但是,我認為這正是良醫與醫匠的分界點。因此,我們要加緊經由閱讀、思索,與同儕討論、分享,進一步用心地觀察及自省中學習,藉以彌補專業的不足。老實說,雖然我自己行醫已三十餘年,我每天仍然努力地在提升自己對病和對人的觀察力和敏感度。因為我深深地領悟到,不管我們的知識多豐富,技術多精湛,當我們與病人缺乏親密而良好的互動時,我們就不可能靈敏地掌握到病情微妙的變化,並在緊要的關頭做出機警的應變。往往,醫療效果就因而打了折扣,甚至導致令人遺憾的後果。(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