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認為普訊公司有什麼其他公司所沒有的競爭力?
A:十幾年來普訊的經營策略面都做得不錯。第一個就是股東。你的股東是你的資源、你的投資人。他除了賺錢之外,也希望能夠在這個產業裡面找到一個觸角,發現一些新產品的機會。這就是普訊扮演的價值所在。
其次,普訊會找各市場區隔裡的一些領導企業當合作伙伴。時間久了,這些leader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資源。
第三個競爭力則來自於柯先生的人脈關係,或者是透過一些他平常的生意往來所得到的一些諮詢。當我們需要這些人提供一些意見、一些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取用。這些資源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新的投資對象。當我們投資對象需要幫忙時,都幫得上忙。所以客戶除了讓我們投資之外,同時還得到普訊的很多資源。如果,這些要靠他們公司自己去蒐集建立的話,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普訊隨時都在累積競爭力。由於我們無時無刻地累積資源,累積得愈多,我們愈受歡迎。
直接瞭解客戶需求
普訊最重要的資產還是人。我們的人都身在產業裡面,且是已經擁有相當多時間和經驗的人。但還一定需要有人才能把它做出來,普訊的人能夠直接瞭解客戶需求,再透過資源,把他們的需求再整合發揮。最後,普訊的工作團隊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此外,普訊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市場布局,一路這麼做著,策略也就對了。這些需要靠時間累積出來的資源,是目前新投入的創投公司、小的創投公司很難做的。普訊已經到達這個位置了,有這些資源來做事,是別人一下子變也變不出來的。
找尋不同市場切入點
Q:柯先生為什麼要讓你做育成公司?
A:這應該分成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做育成?為什麼是我去?新公司正式的名字就是普訊育成股份有限公司,我要強調的是投資。現在外面有很多育成中心,但我們不要做育成中心,我們做育成投資。所謂的育成投資就是,我們在非常early stage(早期)、startup(起步)時開始投資,是非常非常早期的時機。也可以說,我們協助把公司成立起來,具備business idea(經營理念)或這項技術。然後呢?我們給他錢,投資他。不光這樣,我們把他需要的資源都攬起來,讓這樣的公司能夠成長。
為什麼要做這樣創投的事業?先講為什麼過去不做?現在做就好?做這樣early stage的投資,投資的時間將會很長很長,投進去後,一路上你擺的時間會很長。一般來講,如從一個創投的角度,會找一個切入點開始,大部分都會選一些early stage,將包括一些late stage、一些early stage,以平衡公司的獲益。
以往,普訊fund size(基金規模)還不夠大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做early stage的事。其實,國內有些創投也是做early stage的,成立時間跟我們差不多,可是到現在為止,就是長不大。原因是甚麼?因為就是很難,花的時間很長。所以這是一個重點,我們的fund size現在夠大到可以做early stage的投資。所以我們現在的育成投資,也是從所有的fund中拿出五成左右,大概八億。我們成立的這個育成投資,就變成是把後面這一半全部切出,再利用這個team,成立一個公司,專心做早期的投資。
鼓勵研發 扎根落實
就時機點來說,台灣的整個產業過去不論是替國外的一些大公司做代工或零件,研發的東西仍然很缺乏,即使有,看到的也沒那麼多。感覺上,台灣比較沒有研發的氣氛和環境。其實是必須去鼓勵一些研發的。普訊希望能扮演鼓勵研發的角色,能夠協助一些研發來扎根,很順利地把他們的鼓勵或技術成功帶到市場。
這樣的一個公司,成立當初其實很難,因為你有技術,可是也需要其他東西。你必須找到有經驗的人和經營團隊,才能吸引找到好的人才。如果你是一個很好的技術人,也有很好的business idea(商業點子),可是你怎麼樣去吸引好的人才,就是很大的挑戰。光是說服一個人才,就很難。但是普訊有這個能力,因為普訊的connection(人際網絡)夠廣,資源夠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根基。人家覺得跟普訊在一起,成功機會較大,所以他們願意來加入。
這點呢?是靠一個人,或靠一個小團隊,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幫他們找到好的人才,增加他們成功的機率。我們扮演一個角色,就是能夠有比較多的機會、比較短的時間可以成功。
善用有利資源
我們的有利點是,過去所累積的resource(資源)。我們可以在研發團隊的技術或idea出來的時候,協助他們很快地把將來的target customer(目標客戶)都找一遍。然後開始講他們的想法及規劃,從他們那邊得到一些構想回饋。甚至,有人還會說,你只要做出來我就用。這麼一來,基本上風險就小了很多。甚至幫他運用資源、把產品都弄出來 ,縮短上市的時間。
全體參與 決策迅速
除了普訊團隊裡面的人,我們也找了很多真正在產業裡面做得有聲有色的人,來當顧問,一起來協助startup(新成立)的公司。因為在台灣想做這個領域的人,其實只靠他們一、兩個人,可能會做得很辛苦。透過我們的名聲,可以邀請很多人來,我們可以請到很不錯的人來協助他們。光是顧問諮詢進去給他講幾句話,幫他出點主意,價值就非常非常可觀了。
Q:你現在已經幾個案源了,還是剛開始?
A:案源其實不少,我們過去就有投startup,不是今天才開始在做,我們只是要專注來做concentrate(專注)時要有不同的做法。
Q:資金重新募集?
A:沒有。從現有的,把所有的startup各撥之五 ,變成八億左右。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說,我們沒有另外去募這些錢,原因是,我們要讓所有的股東,統統參與到,這樣在管理上才不會有問題。不然,我們用一個分開的fund來做這個事情時,會跟既有基金有利益衝突。新案子進來的時候,到底是這邊做還是那邊做?會吵不完!
我接了一個新案子、好案子,大家都覺得很棒,所以我們才去投嘛,對不對?如果我現在決定要去投,為什麼是你這邊先投,而不是要來這邊投?我們現在所有的投資都是所有的fund一起參與。
穩扎穩打 不急不徐
Q:現在有幾個人?
A:目前我們的組織還沒完全定,先從普訊的機制裡頭找兩個人出來。
Q:哪些產業是你們投資的重點?
A:投資的重點?我們還是在我們原來專精的領域,資訊電子啦,通訊光電、電子零件、資訊軟體。
Q:生物科技有沒有?
A:生物科技沒有。
Q:為什麼?
A:那不是我們專長,我們不懂,柯先生有另外一個優點,就是聚焦(focus)。只做自己會做的事情,不會做的事情不要去找他。
Q:那case(案源)呢?重新找嗎?
A:我們的case是這樣,普訊本來就會有人來找我們。過去,在外面給人家的一個感覺是,我們startup(新成立的公司)比較少做。現在,我們要稍微aggressive(積極)一點,去稍微promote(推銷0一下我們在做的這個事情。我們有這樣的一些資源,這樣的一些background(背景),我相信人家會願意來找我們提供協助。當這些人來找到我們的時候,你有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能夠協助他們?這個是重點。所以我現在在做的事情,現階段來講,比較沒有太aggressive去promote,但還是有案子進來。我們現在手邊就有一兩個相當吸引人的案子,我們大概這個月(訪談時間是九月)就會完成投資了吧?大概這個月會完成一、兩個投資。我不擔心有沒有案源的問題。
Q:那你覺得你來這裡學到甚麼東西?
A:這裡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business sense,我覺得那是最不一樣的地方。
Q:Business sense可以學嗎?可不可以具體講一講,甚麼是business sense?
A:沒有一本書叫做business sense(笑)。
(李思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