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民眾對蔣總統的三大期望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7-12-01

瀏覽數 10,650+

獨家調查:民眾對蔣總統的三大期望
 

本文出自 1987 / 12月號雜誌 1987年遠見人物──本刊歷史性專訪蔣經國總統

經歷從蘇聯、贛南、上海、台灣等不同階段,蔣經國先生一直是親民的領袖。近年來,由於健康因素,使他不能像從前一樣,親身自草根階層吸取民意,但他關懷民意、瞭解民意的殷切仍無日間斷,這可從他對國人的文告與對黨員的指示中充份顯現。

出乎意料的答案

近來潮流急遽變化,今天的國民究竟對蔣總統有什麼期望?他們是否熱衷於媒體每天報導的國會改造?關切經濟學者建言的「自由化、國際化」?還是對環保運動念念不忘?

答案有些出乎意料之外。「遠見」的獨家調查顯示,多數民眾在政治問題上,希望蔣總統儘快「建立國民對國家目標的共識」;經濟問題上,希望「加強社會福利與勞工福利」;社會問題上,希望「勵行法治、反貪污、反特權」。

本調查在十一月進行,以電話系統抽樣調查訪問全省六八二位二十歲以上的民眾,其中男性佔五五%,女性佔四五%,職務以基層員工與家庭主婦最多,共佔四四%。

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官員、民意代表及報紙談論的問題,有不同的反省與看法。

國家要往那裡去?

政治問題中,大多數(四0%)民眾認為蔣總統應儘快「建立國民對國家目標的共識」;其次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二七%);「加速中央民意代表新陳代謝」(一七%)與「促成國民黨革新」(一六%)所佔的比例接近。頗能顯示民眾對「統、獨」、國家前途、國家安全等問題的關切與憂慮程度,超過其他政治問題之上。

半年來,共識問題一直迷惑著國民。在大陸政策方面,舊有的「反攻大陸」已經被開放大陸探親等新措施取代;在強調「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同時,又有人主張建設台灣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前線官兵在向國旗宣誓、敬禮,後方卻有人否定國旗、國號;國會沒有改造出民主新氣象以前,暴力已經先奪門而入。這些變局中的混亂使得民眾提出一個問號:國家目標的共識在那裡? 經濟問題上,國人對總統的期望,蘊含對目前財經政策的再檢討。受訪者中有一半的人期望總統儘快「加強社會福利與勞工福利」;其次為「大力增加公共建設投資」(二三%);「加速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一七%);「加速經濟升級,提高國民所得」(一0%)。

再反省國家發展策略

「加強福利」在這次調查中獲得第一多數票,「提高國民所得」獲得最少票數,似乎象徵國人對財富分配及福利保障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對經濟成長的渴求。也可能中華民國一向令世人欽羨的經濟成長表現,已頗能滿足大眾的願望,而被視為次要考慮項目。若從受訪者教育程度進一步統計分析,專家學者對增加當前公共投資與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呼籲,對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說服力比較強,一般大眾的反應較為平淡。

在社會問題方面,本調查反映困擾我們數十年的老問題仍未見解決。共三三%民眾期望總統應儘快「勵行法治、反貪污、反特權」;次為「提升教育品質」(二四%);「改善社會風氣」(二二%);「加強環境保護,確保生活品質」(二一%)。

社會紀律不振,社會風氣惡化,甚至文官效率低落,都和法治、貪污、特權等問題息息相關。一位高雄的受訪者甚至表示:「我不關心政治,但特權、貪污的問題必須改進。」

政治要共識,經濟要福利,社會要法治,已經是民意所向。這些事如果全寄望於蔣總統一人身上,是否可行?就如高雄地區一位受訪者說:「不能期望他老人家一人,要期望全民。」

(文現深)

「希望總統健康」

這次民意調查特別設計一道開放式問題--「總體來說,您對蔣總統最大的期望是甚麼?」由受訪者自由發揮。

答案中,六八二名受訪者超過半數期望他「保重身體」、「繼續領導」,稱讚他任內「做得很好」,其中最關懷總統身體健康的有三分之一,這是對「蔣經國時代」的高度肯定。

其他出現比較多的建言與期待,按順序為:

.加速革新。

.改善福利,幫助窮人。

.改善社會風氣,保障社會安定、國家安全。

.革新國民黨,約束「民進黨」。

.瞭解基層需要,讓下情上達。

從區域分析,台北市、高雄市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意見比較呈多面向,對政治問題的主張也比台灣省的民眾多。

沒有一個受訪者主動提出有關「自決」、「台獨」等問題,約一%民眾呼籲「反攻大陸」。六八二份答案中,有一位提到「總統太辛苦了,該退休了」,也有一位說:「我的期望太多,也許我太理想化了。」

政治要共識

免費報名 | 9/27(六) 東方花藝大師凌宗湧 帶你感受每日美日的生活美學

政治問題中,多數民眾認為蔣總統要儘快建立國民對國家目標的共識。共識問題的迫切性,相信稍微關心時局的人都有此體會。

最根本的爭議,是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問題。現在反對黨不願用中華民國國號、紀元,這是民主國家不會有的現象。政治術語所謂「忠誠的反對黨」是指忠於國家、反對執政黨。如果運國家都否定,那就不是反對,而是「革命」了。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容忍國土分離。民主如加拿大,為防止魁北克獨立,在一九七0年通過臨時法規,規定不需拘捕令可以拘捕,不需扣押令可以扣押。歷史也顯示,獨立運動從主張變成行動,往往導致戰爭。如果台灣的民主運動變成有行動的「台獨」運動,等於迫中共採取行動,可能使台灣數十年的成就毀於一旦。

因此,國家目標的共識也是國家安全的問題。這次「遠見」調查,顯示民眾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僅次於共識問題,事實上,國家安全是建立在共識上的,也就是一體的兩面。

獨立運動只要不付諸行動,所引起的共識問題,我們可以諒解。台灣受日本統治六十年,光復後又動盪不安,到民國三十九年才穩定下來;現在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成就,大陸又到處是問題。因此有部份人想乾脆扔掉包袱,獨立算了;問題是,可能嗎?

不可能不接觸

政府的大陸政策太封閉,也要負責任。與大陸可以不談判、不妥協,但怎麼能不接觸?不接觸,如何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所以必須接觸,用各種方法接觸,影響大陸,使他們改變,統一才有可能。

蔣總統要解決共識問題,必須採取二個做法。第一、必須採取開放的大陸政策,不能使海峽兩岸隔絕;第二、執政黨研擬推動的六大議題極為重要,是建立共識和國家制度化的關鍵。希望蔣總統在位的時候,運用他的威望使議題落實。

國民肯定蔣總統,希望他健康,繼續領導,也是渴望國家因為有蔣總統而安定、安全。但國家不能只依賴個人,如果制度建立了,共識也建立起來,加上我們已有的成就,對前途就沒什麼可擔憂的。

(朱堅章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經濟要福利

經濟學上有一個問題:全國財富像塊大餅,把餅分配得愈均勻,它成長得愈慢。我們過去要餅成長得快,對於分配比較疏忽一點,結果產生後遺症,不只在選舉的時候顯示出來,五0%受訪民眾認為蔣總統最需儘快加強社會與勞工福利,顯示我們的成長與分配策略已到必須檢討的階段。

我國貧富差距在世界各國中雖然算很小,但這不等於已經有完整的福利制度與社會保障。我們工會組織也不健全;「勞基法」雖然已經建立了,但實施還是打了折扣。老闆總是追求利潤的,總是讓工資能少一點就少一點,勞工卻不是要轉業就能轉,這都需要制度來保障。審慎追求福利制度

只有一0%民眾認為「加速經濟升級,提高國民所得」要儘快做,是因為我們過去經濟成長很快,民眾對經濟成長相當滿意。但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如果其他因素配合得不夠好,像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備、公共設施不足、法規落伍等,終會拖慢經濟的成長,甚至問題叢生,不調整就無法往前走。

在改善社會及勞工福利制度的同時,希望全國都有共識。企業界要體認,他不提供比較好的福利,就得提供比較高的工資,這是市場規律。追求福利制度的同時也要審慎,不要蹈歐洲國家的覆轍,因為福利制度過度發展,往往導致資源浪費、效率降低、勞動生產力整個衰退、中產階級稅負吃不消,這正是歐洲國家社會福利近年來紛紛開倒車的原因。

福利也要付代價

大眾總是喜歡福利的,他們在選舉時握有選票,投起票來,政府也不得不聽,在這些因素下,追求社會福利的合宜點並不容易。政府能做的是把社會福利的成本效益分析出來,讓全民知道,福利也要付代價、要繳稅的,才可能做比較正確的選擇。

蔣總統喜歡跟基層接觸,瞭解民間疾苦,自然是比較偏重社會福利,但他也知道經濟成長的重要。畢竟,大家都不希望經濟的大餅停止成長。

(殷乃平為政治大學銀行系主任)

社會要法冶

這次調查顯示,三三%受訪民眾主張「勵行法治,反貪污、反特權」是蔣總統最需儘快解決的問題,如果「遠見」調查我的意見,我也會選這一項。另外約有二成受訪者認為最需要改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也受法治因素影響,可見問題的重要。

法治如果不是國運盛衰的唯一因素,恐怕也是最重要的。現在政治界很多人談自由、民主,一般人民覺得是高調。他們關心的是:生活是否安定,政府執法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冤難伸。

法治不彰,不只現在社會的公平性受到侵蝕,政府的效率也受到破壞。本來政府用人該講能力、政績、品德,現在是講關係。如果部長的官位是靠某種關係、身份、特權得到的,下面的人怎不學著街私、找關係,把政務放在次要?

勵行法治要從官員入手

大家關心自力救濟會影響社會安定、經濟成長,裡面也有法治的問題。本來只是環保小問題、違建小問題,有些是拿了紅包,或者特權介入,官員不依法處理。等事情嚴重到一發不可收拾,政府反而指責民眾向公權力挑戰,事實上是政府先沒有依法執行公權力,有法而不行,公信力也失去了。

連社會上很多人迷信、求神、問卜、改辦公桌方向,都和法治、特權等有密切的關係。愈是賞罰不公、特權橫行,社會便愈迷信。因為每個人行為不管合法、非法,都無法預測行為的後果,只能求神、求運氣。

勵行法治,還得要從官員入手,成效最大。

從蔣總統的言論可以看出他一向有反貪污、反特權、勵行法治的決心。做不到或不夠理想,可能是有些人在掣肘。但難走的路還是要走,不然將來做民意測驗,國人還是會選這一條。

(文崇一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