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父親(前中石化董事長、前中油總經理關永實)經歷國營、民營的時代變遷,到你這代卻做新科技產業,你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A:我父親是從基層做起,台大經濟系畢業,當完兵就到中油高雄煉油廠當採購專員。所以,我是在高雄煉油廠出生的,每天聞到的是二氧化硫的味道,自然而然對於石化就有一種親切感。後來選擇化工為第一志願也與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我父親畢業剛好碰到台灣石化工業起飛,慢慢做到中油總經理,我覺得他從小對我的影響是他做人做事的態度,他教我一定要謙虛,不計較回報地幫助朋友,因此我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雖然我是念化工的,但是我並沒有在石化界發展,主要是我後來發現整個電子產業起飛,正好我又在史丹福大學念書,我在念博士的時候選擇電子材料的研究做為博士論文的題目,那時候就跨入電子產業。
我花一年就把化工碩士念完,急著想轉到企業界去做事,獲得一些實際的經驗,或去念個MBA,我父親就鼓勵我繼續深造念完博士。事後我認為念博士的整個過程,對我邏輯思考的訓練,日後做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大的幫助。
後來我做事是以行銷業務為主,而不是以工程為專業,很多人說你以博士來做業務太可惜了,我認為念博士只是學一個方法,業務行銷則是在解決一些生意上的問題,博士班的訓練正是培養解決事情的方法。
與我父親那一代比較起來,我們念書上的機會多了一點,工作上還是要靠自己對於產業界的感覺,正好電子產業有機會,所以我就加入IBM擔任硬碟機研發的工程師。
做完一年後,我發現我對於整個高科技產品行銷很有興趣,當時和信集團與行政院開發基金把美國慧智收購下來,慧智正好在矽谷,我工作的地方也在矽谷,我就申請加入行銷部門擔任行銷經理,正式加入張忠謀董事長主持的慧智科技。
「厚道」的傳家家訓受用無窮
一進去就發現我真正的興趣所在是跟人相處,「厚道」是我們家的傳家家訓,讓我受用無窮。謙虛善待別人,自然會有很多力量來幫助我們。
所以我的興趣從工程轉到行銷,一路在慧智從行銷經理做起,與董事長張忠謀、總經理吳春台(國喬石化董事長),前後共事了將近六年半,這段期間跟張董事長學了很多。
我從小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跟我父親學的,就業之後張忠謀董事長與吳春台總經理對我的影響非常的大,造成我創業後看到問題比較知道怎麼去解決。
後來張忠謀派我去香港做業務,管亞太地區業務,待了兩年又調回台灣負責顯示器的事業部,由顯示器事業部就可看到整個公司經營的全貌了,因為它包含財務、研發、行銷、採購、製造的部分,等於在整個公司裡面創了一個小的公司,從只有五個人到最後我離開的時候一百三十幾個人,營業額也在短短兩年時間之內,從我加入時的兩千五百萬美元成長到離開時的一億多美元。
後來慧智也慢慢轉型,從傳統終端機進入新一代網路終端,顯示器在旁邊等於發揮一個轉型的作用,之後回歸網路終端是它的長處。那時正好有一個創業的機會,於是我離開慧智到美國去創業。
Q:何時創業的?
A:我一九九六年八月離開慧智,到美國與幾個共同創辦人創立了NPL(NeoParadigm Labs)這家公司,當時在矽谷是很有名的,因為我加入的短短一年之內,公司從十幾位IC(積體電路)設計人員成長到七十位,其中有三十五位博士,三十五位碩士。那個階段我扮演市場行銷與財務規劃,一年多的過程,公司成長很順利,但是在經營理念上我與共同創辦人有一點點不同,九七年底我選擇回到台灣重新再出發。
我加入NPL時的市場價值為兩千五百萬美元,我準備離開時市場價值已經到一億三千萬美元,亞洲許多系統業者都是我們的客戶,產品有各種不同領域的IC。
當時我們的理念不同,因為我是分享的理念,如果你不分享,這些人出去後每個人都會是一個公司。我從小家庭就教育我謙虛、厚道、分工分享。
所以一九九八年我就離開NPL回到台灣,一月到三月在家待了三個月,思考我下一步要怎麼走,最後我決定走創業這一途。
三個月的沈潛思考
Q:那三個月你在做些什麼?
A:我在家裡陪小孩,每天接送他上下學。我在家裡徹底地思考,我要把過去求學到做事的過程,整個思考一次,看我的長處在哪裡,我到底要回去找一個工作做,還是選擇創業。
對我來說這三個月是很重要的時刻,因為大家平常在生活當中很忙碌,都忘了去選擇是否還有其它的路子可走,選擇一條最能發揮的路,那才是比較能成功的。我覺得人工作一段時間後,要花一段時間停下來休息思考一下,這三個月對我來說是思考的時機。
瑞軒科技總經理吳春發是顯示器領域的重要人物,早年在慧智,也是美格公司創辦人,與董事長理念不合離開美格創立了瑞軒,短短五年之內上櫃,今年營業額已經到了新台幣一百億元了。
瑞軒在創業的時候看到液晶顯示器的商機,所以問我有沒有好的研發人員能開發出液晶顯示控制IC的產品,他願意當客戶。這樣的合作方式就顯示出一個機會出來——基於分工分享的理念。
於是,我與曾在IBM擔任CPU(中央處理器)首席設計師的高金城(晶磊總經理),剛滿三十歲北大物理系、史丹福大學電機碩士、博士張飆三個人創辦了晶磊半導體。
剛開始擁有的創辦技術股份是一樣的,我們三個各占三分之一,因為他們有工程背景,我有行銷業務背景,這個公司要穩固,一定要把大家綁在一起,光有我沒有他們沒有用,我當老闆他們當夥計,這個公司絕對不穩固。
我選擇再創業的時候,祖父送我的「厚道」那兩個字,也成為我創業時一個重要的經營理念,我不是單獨創業,我們公司總共有三位共同創辦人,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是工程背景,是我在NPL就認識的,大家有共事的經驗。
Q:你怎麼會找到這兩個人合夥?怎麼會知道要開一個怎麼樣的公司?
A:他們也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NPL,之後他們在思索創業的問題時,也在尋找具有行銷業務背景的人,大家互相吸引而連絡上,同時又有瑞軒這個現成的客戶,而我在三個月思考的過程當中覺得自己的長處還是在行銷業務,我如果再出發,一定要尋求一個能跟我互補的團隊,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附加價值,如果去做一個下游的系統製造公司,像顯示器製造公司,需要很大的資金,我當時並沒有很大的資金,在智慧財產為導向的時代,我覺得應該以我們的智慧財產去賺錢,IC設計正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領域。
我們靠人與市場的商機,去設計、行銷。IC設計公司只有兩個專長,一是設計研發,一是行銷,正好我有行銷的專長,下游我有很多認識的朋友,像瑞軒是其中的一個,其他像皇旗等顯示器業的老闆,因為我在慧智顯示器事業部門時交了很多同行的朋友,他們都可以變成潛在的客戶,所以我覺得有了一個機會,如果往IC設計發展,提供產品給下游的客戶,負擔行銷的工作,這樣我們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很好的公司出來。
分享才能留住人才
接下來思考公司創立之後未來的穩定度,因為我不希望再發生過去理念不合的情況,所以第一天我就認為這是三個人的公司,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們公司所有的員工都是公司的股東,包含門口接待的小姐,這是以智慧財產與以人為導向的科技公司形態下,所必須要做的,否則人會散掉。我從前一個公司由一百個人到最後十幾個人看見,老闆如果不願意分享,會造成人員的流失,智慧財產就沒辦法累積了。
我開公司有下面幾個理念:一是「分工分享」,大家分工共享經營的成果,二是「與下游的客戶策略聯盟共同研發產品」,因為整個電子產業已經垂直分工了,假設只做上游的IC設計,不瞭解最終用戶的需求,垂直分工最大的好處是產業更有競爭性,每個階層的公司專注在本業的發展,但是它有一個潛在的缺點,因為大家有個彼此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你提供產品給它是合作,若把需求告訴你,你能把產品提供給它的競爭者,這就是競爭。如何能在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之下,創造出你自己的機會,就是把下游的客戶變成一個策略聯盟,你把需求告訴我,等我把產品發展出來後,我儘快給你使用。這樣一個策略聯盟方式,可以縮短行銷時間與減少風險。三是「定位明確、專注經營」,這個理念是跟台積董事長張忠謀學來的,無論事業部或公司,首先要把策略定清楚,要是一個很專注的策略,不要什麼都想去做,這個摸一點那個摸一點,最後一定不會成功。我們選擇「數位顯示的控制IC」做為發展的重心,因為我本身對顯示器行業非常瞭解,又有瑞軒這個潛在的第一個客戶。
因為有這三個理念,晶磊才能夠在很快速的時間之內創下許多紀錄,如第一家二類股IC設計公司、所有台灣企業中最短創立時間達到上市上櫃紀錄(兩年三個月),同時我們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現在已達到全球液晶顯示控制IC市場第三名,以及台灣液晶顯示控制IC設計公司第一名。
Q:晶磊現在員工有多少人?怎麼跟員工分享?
A:員工總數為四十位,包含美國子公司十一位,現在員工加起來占公司五○%股份,包含我們三位創辦人。
Q:剩下的五○%呢?
A:創業之初需要資金,所以我們有一些原始的投資人占二○%左右,另外我們在去年十月做過一次現金增資,邀請知名法人投資我們,像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日本的日興證券。法人部分大約占二○%。
與客戶策略聯盟共同研發
Q:你們以一個才成立兩年的公司,快速達到全球市占率前三名的原因是什麼?
A:這與我們當初訂定的經營理念,「與下游的客戶策略聯盟共同研發產品」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因為晶磊縮短了產品從研發到進入行銷的時間,同時我們選擇策略聯盟的客戶時很小心謹慎,瑞軒是我們第一個策略聯盟的客戶,它的下游客戶View Sonic(優派)是全球顯示器最大品牌,有了這層關係我們的產品賣給瑞軒,瑞軒賣給優派,很自然我們在市場占有率就有影響地位了。
優派在美國市場液晶顯示器的占有率是第一名,它的產品五○%以上是用我們的IC,也因此我們能夠很快地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也邀請優派在今年年初投資我們公司,變成我們的股東,這就是分享。
今年優派總裁朱家良先生於資訊展時,宣布跨入資訊家電(IA)產業,希望藉著與我們策略聯盟,提供資訊家電所需的控制IC,譬如優派進入到將來的數位電視產業、投影機產業,這裡面我們都有重要的關鍵零組件IC提供,大家的合作關係將更進一步。
很多人會問,優派是下游品牌商,為什麼要與它策略聯盟,在產業垂直分工下,只有它看得到最終用戶的需求,我們是高高在上的上游,怎麼會知道最終買它的人會有什麼需求?我們透過它的眼睛看到未來的趨勢之後,就可以告訴它我們要怎麼設計,怎麼讓它加速產品化,透過中間製造商的製造,譬如瑞軒、神達,與本身只是行銷公司,透過消息投資的優派,造成策略聯盟,增加市場效益與競爭力。
Q:能不能談談你們的研發團隊?
A:我們公司員工人數四十位。研發人員約為二十七到二十八位,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六五%到七○%,在台灣IC設計產業內算比例最高的,研發人員中區分IC前端設計、IC後端設計、系統設計、軟硬體設計,美國矽谷的子公司十一位工程師負責IC前端設計,台灣十六、十七位做系統設計及IC後端設計,所以研發占我們公司比例非常高。
Q:晶磊的產值多少?
A:從毛利率來看,因為我們研發能力在台灣IC設計領域算是比較高的,台灣做的產品過去還是以消費IC為主,或是CRT(陰極射線管)顯示控制IC為主,售價都是低於一美元以下,我們的產品都是十到二十美元之間,我們IC的複雜度比較高,毛利率比較高。
所有員工都是股東的公司文化
Q:一九九八年成立之初虧損,九九年就賺錢,是怎麼做到的?
A:去年營業額新台幣一億多元,稅後獲利是二千五百多萬,今年預期會有更大幅度成長,預期有三億多的營業額,公司是處於一個爆發型的成長的階段。這與我們專注於這個領域的經營以及與客戶分享、策略聯盟共同開發有關。
Q:你是怎麼掌握你的團隊?你是化學工程博士?
A:不是單單由我來掌握,而是分工分享。當初三位共同的創辦人大家的比率是一樣的,讓出八成給員工與策略聯盟伙伴,現在經過稀釋後大約占二○%。員工的比例也差不多五○%(包含三位創辦人) 。員工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們三位創辦人也非常的穩固,因為這是大家的公司,沒有人會說我要到別家公司去上班,員工有很大的比重會產生向心力。
另外我們不可能有無止盡的股票讓給員工,所以還有員工分紅入股制度,每年獲利會擬定一個比例分給員工,以股票的方式拿到,其中還細分為獎勵去年有貢獻的員工,部分則用來吸引新加入的員工。與其它公司要做滿一定時間才能分紅不同的是,覺得你有潛力,你加入我們公司的經營,我們願意在你加入的時候保留一部分的股票,留給你做為未來的股份。我們公司的文化是所有員工都是公司的股東,大家以公司為家。譬如尾牙是員工眷屬一起來參加的,平常辦活動都是一家人參與。
Q:很多公司在上市上櫃之後,很多員工會獲利了結,另外出去創業,你們的因應之道是什麼?
A:我們沒有絕對的答案說不會發生什麼事,只能說用兩個制度,一是企業文化,二是將來出去創業要面對很多風險性、未知性、客戶行銷、財務規劃,對工程人員來說並不是容易搞懂的,與其出去創業還不如在公司內部貢獻。
每年都有很大比例的員工分紅,不是按照年資,而是誰對公司的貢獻最大誰拿最多,去年平均而言,大概是十個月的薪資,這只是第一年的獲利,陸續還會再累積。我們很鼓勵員工在企業內創業,提出好的點子,用公司的資源來支持,可以成立新的產品線、新的部門或是轉投資讓你出去創業,成功的機率更高。
Q:你們與客戶的關係如何持續穩固?
A:我想客戶除了重視價格,更重要的是產品是不是具有競爭性,像我們這個產業進入障礙是滿高的,我的一個產品,客戶一旦設計使用後,未來一兩年就用這個產品去生產,不是像記憶體,明天換一個就可以使用,它必須以這個產品去申請安規,外觀設計好之後,最終行銷上的客戶也不會同意它去隨便修改產品,只要讓客戶有很好的產品、新一代產品的技術、很好的服務,客戶基本上會持續跟我們往來的。實際上我們的客戶從第一代產品上市,第二代、第三代持續合作下去。
選擇強處與競爭者作區隔
Q:你們研發團隊有一半是大陸留美學人,管理上有沒有什麼困擾?
A:晶磊在美國分公司的員工,雖然來自大陸,但是很多都是美國公民,部分正在申請居留資格。公司創辦人之一張飆就是大陸來的,非常年輕,今年才三十歲,代表晶磊注重的是能力而非政治,大家都是一家人,下了班一起打籃球,管理並沒有太大問題,大家注重的是公司經營有沒有未來性。
Q:五年之後,大陸IC設計起飛將如何因應?
A:我們正在觀察這個趨勢,當我們有好的產品可以運用到大陸市場時,運用晶磊培養的大陸背景設計人員,能去大陸找尋新的市場與研發人員,我相信機會來的時候,我們會有訓練好的人去挖掘這塊市場。
Q:你們怎樣去管理讓後勤行政費用不會因為你們的成長而擴大?
A:IC設計公司的特性是不需要自己的工廠,不需要封裝測試、代工廠,當我們業務成長時,人員不需要同步放大,不過將來晶磊在客戶支援服務上會有大幅度的成長,IC設計人員會小幅度成長。我們的營業額倍數成長,可是我的人員只需要微幅的成長,等到數位電視、LCD PC產品線業務量再放大,營收成長比率會更高。
Q:以你經營過兩家公司的經驗,你覺得高科技行銷業成功的關鍵為何?
A:張忠謀先生對我在摸索高科技行銷的過程中影響很大,即推展出自己一套看法,專注在自己有特長的市場,與競爭者產生區隔,建立競爭的優勢及進入障礙把競爭者差距化,這一點在高科技行銷裡面算是很重要的,因為都是科技產品,特色與區隔非常重要。這是許多工程人員出來創業容易忽略的地方。一個產品的成功行銷不僅是因為你的技術,而是你的服務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產品競爭性以及產品功能。很多項目結合在一起,你選擇你的強處與競爭者做區隔。
彼此平衡的長遠工作伙伴
Q:你覺得晶磊的強處是什麼?怎麼跟競爭者做區隔?
A:我們在公司定位上很清楚,以數位顯示做為公司的經營方向,我們的競爭者可能什麼都做,有的競爭者是以快閃記憶體為主要的發展,液晶顯示控制IC占它的營收比例非常的小,我們則是全心專注在數位顯示領域上。因為定位清楚,市場很容易區隔,我們在技術上累積上,就一代一代每三個月更新一個產品。
我們在過去兩年之內開發出八顆IC,而且試一次就進入量產,以IC設計的複雜度,大多需要三到六個月測試、修改,我們卻省掉這個時間,算是相當不容易。
公司短短二年之間就可以獲利,當別人還停留在研發的階段,我們在一九九八年三月份創業,九月份產品就出來,十一月產品開始銷售,九九年整年成長就獲利,加上優派是很好的客戶,它的市場很成功,晶磊搭著順風就起來了,有了好的開始,我們陸續有了新的客戶,業務量繼續成長,我們也不斷推出液晶顯示控制IC新一代的產品,同時看到數位電視的趨勢,我們花了一年半時間研發推出數位電視IC,也就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
Q:你與高金城、張飆三人合作關係如何?相處的模式?
A:我們是共同創業的伙伴,我當初各占三分之一的設計,其實就是為了將來我們三個相處的模式有關,如果我多了「一」,大家會永遠看到那個「一」,當一模一樣不多不少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沒有競爭性。
所以當初張飆跟我說,「Steven,你已經在業界有你的知名度、人脈關係、經驗,你應該可以比較多」,但是我說不要,大家是一模一樣,只要稍微有差距,大家就開始會覺得自己的貢獻比較大。
我們三個創辦人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張飆負責IC設計,高金城負責整體公司營運,我負責公司策略規劃、行銷及重要客戶的關係維繫。我們是長遠的伙伴,彼此平衡。
Q:這是你離開NPL,在家裡休息三個月當中,思考設計出來的嗎?
A:是的。我們三個創辦人各有專長,就算我們重新開始,我們三隻腳還是能夠站得穩,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創業,我是大股東,會站不穩的,我沒有IC設計的技術,我的專長在行銷策略規劃,你絕對要尋找互補的伙伴,否則你每天都要擔心,萬一他明天走了怎麼辦。
所以要穩固這三隻腳,讓他認為這就是他自己的公司,大家血融在一起就不會擔心誰會離開,加上中間有厚道觀念。
有時我會勸大家彼此各讓一點點,幫員工、客戶、股東多想一點點,譬如重要策略聯盟客戶的加入,我們在沒有辦增資的情況之下,我們三個大股東一定要讓出一些股份讓客戶加入,大家一起維持,很多下游客戶加盟,擁有共同支撐的力量,共享經營成果。
Q:你們員工分紅的比例占多少,在高科技產業表現如何?
A:平均在業界員工分紅大約占獲利的五%到一○%。經過股東會同意,晶磊去年分紅達到稅前盈餘的一三%,去年我們第一年獲利,獲利數字並不高,大約新台幣二千萬元,我們現在還是處於積極找尋人才的階段。(祝康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