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人的品質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0-09-01

瀏覽數 20,350+

提升人的品質
 

本文出自 2000 / 9月號雜誌 第171期遠見雜誌

台灣社會的媒體報導,經年累月淹沒在政治議題中及政治人物身上。一些電視上的叩應節目,助長了泛政治化的發酵,鎖住了民眾對這些爭議的注意力。

這一個在其他民主國家中罕見的現象,誤導了社會應有的全面關注,模糊了民眾長期利益的焦點。當政治議題「過熱」時,其他與人民福祉密切相關的議題——教育、環保、人文……就相對地被「冷卻」了。這種報導上的「排擠效果」,扭曲政府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社會應有的優先次序。

進入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一個公共政策的重要共識: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知識性的。那就是要盡全力——個人的、社區的、企業的、政府的——來提升人的品質。所謂「以知識為根基」的新經濟,就是不斷地對個人要持續投資,對人力資源要充分利用。從這個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可以稱為「人本」世紀——以人的品質為本,以人的福祉為核心,以人類幸福的提升為共同目標。

在今天高所得的國家中,由於人的品質普遍提升,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機會,人人都享有同樣的尊嚴。對正在努力追求優質生活的台灣社會,全面提升人的品質,當然是最迫切而重要的公共政策。

政黨可以替換,政治人物可以替換,公共政策上對人的品質的重視不能替換。台灣之所以能立足於世界,所依靠的就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品質。整體反映出來的就是台灣的生命力。這股堅韌的生命力,是全體人民用來追求財富、用來追求自我實現、用來追求家庭幸福、用來追求優質生活,以及用來追求大愛的奉獻。

這些生命力在台灣的展現,也符合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學說與解釋:如人民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旺盛的企業家精神、市場經濟中揮舞的「一隻看不見的手」、人力投資的普及、危機意識的功能……。

要提升人的品質,尤其年輕的一代,必須要在四方面同時進行:

(1)培養專業技能

(2)培養倫理道德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3)培養人文精神

(4)培養社會關懷

除了品質,還要培養他們的氣質。這些氣質要具體表現在

‧對歷史與文化有感情

‧對傳統與倫理有溫情

‧對鄉土與社區有熱情

台灣的教育體系一向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輕人格氣質與大愛的培養。如果年輕一代只對金錢、時髦、名牌、股票、遊學……有興趣,他們很快就會變成失落的一代。

今天沒有高品質的人,明天哪會有高品質的社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