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們請到全球IBM網際網路科技部副總裁約翰‧派屈克、交大校長張俊彥、工研院副院長楊日昌、台灣IBM總經理許朱勝四位為我們就「創新網路科技發展現況與趨勢」和「人才培育」兩部分發表他們的高見。
約翰‧派屈克:你們或許認為,大概每個人都在使用Internet了,但其實網路才剛起步而已。現今上網人數相對於全球人口,比率仍微乎其微。因此,對網際網路的未來我仍有很大的期待。
我認為未來的網際網路有七個關鍵性特質:快速(fast)、永在網上(always on)、無空間阻隔(everywhere)、自然(natural)、智慧(intelligent)、簡單(easy)、值得信賴(trusted)。
「快速」(fast)是頻寬(bandwidth)帶來的便利。隨著寬頻上網方式的迅速普及,人們可享受到更「快速」的網際網路。
第二個特質是「永在網上」(always on)。現今的網路必須要撥接(dial)上網。但以後我們不必再登入了(We don’t log on anymore.),因為用戶都是保持連線(We are on.)。
下一代的網際網路也是「無空間阻隔」的(everywhere)。現在上網九八%需要透過browser(瀏覽器)、要透過PC,但這比率會漸漸降低。我認為,未來使用PC上網的比率可能在兩年內跌破五成。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再使用PC了,PC使用量仍會繼續成長。所謂透過瀏覽器上網的比率漸漸降低是因為提供上網的工具愈來愈多,上網方式也隨著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的愈趨普及而更趨多樣。例如,電視、呼叫器、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視訊轉換器(set top box)都可用來上網。
第四,下一代的Internet會更「自然」(natural)。舉例來說,我在電腦上用英文傳送訊息給德國朋友,透過網路簡單的即時翻譯軟體(real-time translations),他收到德文訊息,並以德文回答;再透過即時翻譯,我接收了英文訊息。這樣的系統,讓網路成為「多語對講機」(multilingual intercom),讓溝通更加跨國界、跨種族,也能讓電子商務、或客戶的售後服務更容易。
對透過網路溝通的雙方來說,這一切都進行得十分「自然」,人們不需適應學習新科技,反而是科技應該用來服務人群。
下一代的網際網路也應該更有「智慧」(intelligent),因為我們今天使用的網路還不是那麼的smart。
未來的入口網站會朝更專業化(specialized portals)發展,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為特定族群服務的入口網站。在這種趨勢下,也許未來網路會減少新資訊的提供,轉而以leverage(槓桿)我們已知的知識為主。這種對知識管理的重視是未來Internet的關鍵要素。IBM也希望能發展一個與知識有關的入口網站(knowledge portal),讓大眾得以瞭解其他人已知的知識,並讓知識可以互相交流。
第六個特質是「使用方便」(easy)。科技的發展會讓網路使用更方便,比如說Java script讓網頁設計師設計互動式網頁時更易上手;愈來愈多元的數位設備(digital device)也助益不少的網路使用者。
Linux和open source(公開原始碼)的出現也會使網際網路的使用更加便利。Linux的地位愈加重要,並不因為它是免費的,而是因為Linux是套更易使用、具開放性架構及公開原始碼的作業系統,而且在Linux上所有跨平台的應用都可以整合的緣故。
下一代的網際網路也會更值得「信賴」(trusted)。在下一代的網際網路裡,身分的辨認很必要,更可能是網路的關鍵基本架構(key infrastructure)。每個網路使用者都會有個人的「數位簽章」(digital ID),可以在網路上獲得認證、得到授權。在使用數位簽章的同時,我們也得以保有某種程度的隱私權。這種特質會使電子商務得以更迅速發展,也因為更安全、更令人放心,往後的網路交易會變得和現今的紙上交易一樣好,甚至更好。
張俊彥:我們希望能趕上這個時代、希望能全民參與建立寬頻網路架構,讓全民能在網路上創新,甚至發展新的商業模式。發展這樣的國家網路架構讓全民免費使用是我們的願望。
現在我們先在新竹地區建構寬頻網路架構,但全國的架構還需一段時間。因為新竹是全國網路研究者最集中的地區,我們希望藉由地區網路架構,鼓勵更多人口參與網路的發展。
網路時代亞洲人擁有相當大的機會,要如何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與世界共存共榮,是我們必須考慮的課題。
網路發展應以增進人類福祉為首要目標
楊日昌: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電子商務市場會無限大,而且成長會非常快,到二○○一年,全世界大約五○%的商業都會是電子商務。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台灣現在有大約三百萬人上網,而美國約有一億人。今天如果我有個要成立網路公司的stupid idea(笨想法),美國可能會有一億多的顧客,而且消費能力都不錯,這樣我們就可能成功;但同樣的想法拿到台灣,我只有三百萬的潛在顧客,成功的機會就比較少。
一個國家發展Internet有多快要看兩個特點:市場多大、購買能力多強。所以將來台灣和美國的網路世界是很不一樣的。我個人覺得台灣進入網路世界後,B2C(企業對消費者)這一塊會比美國小很多,但B2B(企業對企業)那一塊會比美國大很多,因為台灣真正強的是製造業。
所以我們工研院裡一直在做incubation program(育成計畫),想培育新成立的電子商務公司。台灣要真正融入網路社會,就要好好考慮人才培育的問題。
除了台灣面對的人才培育問題,大家在討論所謂「網路世界」時,似乎都忽略了現實生活和網路世界間一直存在的gap(鴻溝)。Internet 要如何和世界結合因而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直到現在,全世界還有約六五%的人從沒打過電話,有更多人沒上過網,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差異有多大了。
在美國,大家也開始非常擔心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因為這會使已開發國家和未開發的國家、或是同一個國家內以知識維生或以勞力維生的人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現在世界有一百個國家的經濟不在成長而是在萎縮,全世界的科技領袖,例如IBM這些公司,要非常用心地去思考這個問題。網路科技時代重視的應該是如何去創造更多人更大的福祉,但這方面卻鮮少有人關心。
有創新,台灣就有機會
許朱勝:創新是未來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的條件,IBM也十分重視創新網路的發展。
全球IBM現在已成立了八個lab(研究室),致力於電子商務、普及運算、深度運算(deep computing)與純科學等領域的研究。
IBM繼一九九七年「深藍」(Deep Blue)之後,現正研發新一代的電腦「Blue gene」,也就是對所謂的「深度運算」的研究。這種運算快速的電腦希望未來能有助biotechnology(生物科技)、genetic engineering(基因工程)等行業的發展,加速他們在電腦運算上的能力,好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將研究成果具體化。
現在從資本密集的世界慢慢地要shift(轉換)到「知」本密集的世界,所以IBM也建立了「DeveloperWorks」這個網站,讓網路開發人員(web developer)分享他們的 content knowledge,也讓業界能更快地得知一些研究成果。
未來不管發展什麼樣的科技,innovation(創新)都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我不認為下一世紀日本有strength(優勢),比較自由的國家才有strength。現在一些主要的科技、創新都掌握在西方社會手中,就是因為他們的社會較自由、有彈性。
台灣現在談民主、談自由,這種民主自由不只對人文方面有影響,和科技的發展也息息相關。我覺得台灣有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和西方的系統很接近。
自由的環境才能孕育創新,鼓勵創意因此變得非常重要。只要能創新,台灣未來就有發展。
主持人:聽完四位的演講,讓我想起英文經濟學教科書裡常提到一個故事,兩個大文豪在聊天,一個說,〝You kn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us.〞 另一個說,〝Yes, they have more money.〞 現在我們把場景換到台灣,改成張校長和楊副院長的對話,一個說, 〝You kn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us.〞 另一個則說,〝Yes, they have more money. But, we have better life.〞 我們應當追求更好的生活,但錢並不是一切,不然張校長、楊副院長早就離開交大和工研院去當CEO了。現在談創新網路科技也是一樣,如楊副院長所言,網路科技時代重視的,應該是如何去創造更多人更大的福祉,也許這就是「better life」的真意,也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