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治人物:聽其言,觀其改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00-06-01

瀏覽數 14,550+

政治人物:聽其言,觀其改
 

本文出自 2000 / 6月號雜誌 第168期遠見雜誌

「國民黨可以考慮改名」這句話,並不深奧,也不詰屈聱牙,以立法委員的資質,不應該聽不懂。而且立委是轉述李登輝總統說的話,李先生雖已辭卸國民黨主席,但說這話時仍為國家元首、黨內重鎮,以他的身分地位,要國民黨改名,意義自非同小可;立委轉述這樣的話,必然十分慎重,不應該說錯。但是在外界掀起偌大風波之後,李總統否認他說過這樣的話,國民黨代主席連戰也譴責立委傳話不負責任,要求大家以後都要「敢講算話」。

在台灣,政治人物似有隨便發言的「習慣」和「權利」,一旦惹了禍,立即改口,都說是媒體的「二手傳播」。就以連代主席自己為例,四月廿三日媒體報導他的話說,他卸任副總統之後,考慮去大陸探親,並為祖母移靈。這條消息,連代表國民黨發言的︽中央日報︾都見了報。但次日連先生卻加以否認。雖然媒體記者都親耳聽到他這麼說,但以體諒他的處境、尊重與他長期的互動關係為由,都替他做了更正。

陳水扁在競選時,白紙黑字印出來的政見要徵收證券交易稅。股市投資人聞言大譁,他立即澄清這話不算數,當選後絕不執行。

很多政治人物,常常想到就說,說了就錯,錯了就賴;這種現象,代表了兩點意義:

第一、一方面顯示了政治人物欠缺責任心,只願享受居高位的榮寵,卻不願盡「動見觀瞻」的義務,因而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另一方面,也見得這些人缺少認錯的勇氣,權力的傲慢表露無遺;實則,他們愈不認錯,大眾就愈容易發現他們的錯。

第二、政治人物之所以敢於隨意說、隨意改,只因缺少監督制衡的機制。國會議員本多來自政黨,與政治人物自然容易「同惡相濟」;而新聞界在政治人物「胡蘿蔔與棒子」的兩手策略下,不是自輕自棄,就是欲振乏力。遂使政治人物更肆無忌憚,視誠信如無物。

政治人物這種言行,更加速和加重敗壞了台灣的政治風氣。使參與政治活動的人,以為說謊是沒有關係的,說話是不必承認的,百姓是可以戲弄的。於是,是非沒有標準,權謀機詐橫行,實質的責任民主政治無法確立。

要糾正和扭轉這種現象,不能寄希望於國會,因為議員本身也是政治人物,也有政治人物的「習性」;新聞界若願意負起責任,或者較為可行。只要政治人物說過的話,新聞界堅持立場,不讓他們賴就是了。媒體一向標榜自身是「第四權」,現在「表現」的機會來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