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最佳選擇是新經濟的「新舊公司」

湯明哲
user

湯明哲

2000-05-01

瀏覽數 14,400+

最佳選擇是新經濟的「新舊公司」
 

本文出自 2000 / 5月號雜誌 第167期遠見雜誌

一百年前,鐵路和電話的發明造就了空前的繁榮;一百年後,網路的興起提升了生產力。過去十年中,美國的生產力年增率從一.六%提高至二.四%,進步了一倍,使得成本降低,通貨膨脹受到抑制,從而降低利率,提高利潤,再加上資訊科技的發達,使得供應鏈管理得宜,存貨周轉率升高到空前的水準,幾乎消除了因存貨變動而造成的經濟循環。減少經營風險,低利率、高利潤、低風險的新經濟因而誕生,股票市場自然大漲。

其中漲勢最凌厲的又屬網路股,更離奇的是這些網路股目前尚無盈餘,但股價卻高不可攀,即使有小盈餘,本益比也高達數百倍,遠遠超過合理評價之外,可稱為網路股的狂熱(Mania)。最近美國網路股的暴跌,似乎反映了狂熱的事實,到底這是不是狂熱?狂熱是不是會破滅?

美國的上市公司大約可分為「舊公司」「新舊公司」及「新新公司」。舊公司意指百年老店,如通用汽車、GE、艾克森石油。新舊公司指的是近二十年竄起的高科技公司,例如昇陽、英特爾等。新新公司指的則是最近五年上市的網路公司。不同種類公司的股價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舊公司的本益比約在一○到一三左右;新舊公司約為五○至六○,而新的達康(.com,網路公司)公司卻可到無限大,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公司尚未產生盈餘。以市值和銷售額比,舊公司的市值為銷售額的七○%;新舊公司為六‧六倍,而達康公司卻高達四十九倍,儘管成長率高的公司應該有較高的市值,但無論如何,新新公司的市值仍然超出評價模式太多。極可能代表著投資者對網路股非理性的狂熱。

網路股狂熱的始作俑者是網景公司,在總裁克拉克的推動之下,成立十八個月後即上市買賣。上市之時公司虧損累累,但三天內股價從十二美元的承銷價上漲至四十八美元,在三個月之內又上漲至一百四十美元,打破了過去矽谷上市的準則:必須要連續一年獲利。從此股東發現不用對投資者銷售過去,只要銷售未來,自然會有狂熱投資者上門來。從網景上市以後,網路股紛紛循此模式致富。

歷史上的狂熱

事實上在近三十年中,美國股票市場也發生過非理性的狂熱現象,六○年代的集團企業股和八○年代的垃圾債券均是狂熱的代表,狂熱淹沒了理性。

六○年代,美國因打越戰,經濟及股市均蓬勃發展,當時華爾街迷信金錢遊戲,認為多角化可產生綜效(Synergy),優良的管理人員可將聰明才智運用到不同的企業,因此像ITT這類生產通訊設備的公司可以多角化進入旅館業、租車業,認為只要本身本益比高,可以購併本益比較低的公司。合併之後又提高成長率、又實現綜效,使股價上漲,雙方均得利。因此在六○年代末期,投資者不顧專家的警告,炒高集團企業股價,這股狂熱一直持續四年才告破滅,根據潘韋伯公司的報告,從一九六五年到六九年,集團企業股價的漲幅是標準普爾指數的三‧六倍。若在一九六九年的高峰購買集團企業股票,到了一九七○年五月的平均損失是八六%。最後是七○年代的高利率才澆熄這股狂熱。八○年代,集團企業紛紛重組出售非核心企業,至此,「非關連性多角化」的流行才告壽終正寢,除了少數公司(如GE)外,多角化反而是票房毒藥。

第二次的狂熱是LBO(Leverage Buyout,舉債買回)這次狂熱的理由和集團企業的概念完全相反,集團企業的狂熱建築在個別企業市值的總和小於整體企業的市值,而LBO和垃圾債券的發展卻基於整體企業市值小於個別企業市值的總和。由於七○年代末到八○年代初期油價高漲,通貨膨脹嚴重,利率飆到二○%以上,股價大跌,但企業的重置成本並沒有隨著股市崩盤而下跌,因此聰明的投資家自然想到借錢在股市裡買公司,再將公司資產在貨物市場上出售,付清借款後再重行上市。通常公司經理人員最清楚公司資產的價值,因此通常由公司經理人員以公司名義大量舉債,發行垃圾債券(Junk Bond),向股東買下公司,再分割出售還清借款。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美國前財政部長賽蒙在一九八一年投資三萬三千美元於Gibson Greetings,並於兩年後回收七千七百萬美元。因此一九八五年後華爾街流行LBO,垃圾債券的狂熱產生了公司劫手(Corporate Raiders),專以惡意購併公司為能事,其中百分之七十為垃圾債券即融資,購併大行其道,股價也水漲船高。但隨著股價及利率的上漲,套利空間緊縮,LBO及垃圾債券的基礎逐漸削弱,投資者避之唯恐不及,這股狂熱終在九○年告結束。

華爾街的狂熱通常基於理性的假設,但常衝過頭,造成不理性的溢價,最後均以破滅收場。過去數年來的達康狂熱似乎正重蹈前二次狂熱的覆轍,但資訊革命不會因這次那斯達克的暴跌而停止,最佳投資選擇似乎是新經濟的新舊公司。(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係教授兼進修部推廣部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